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一个法学家的世纪追梦  韩德培思想研究
一个法学家的世纪追梦  韩德培思想研究

一个法学家的世纪追梦 韩德培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玉军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7156692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郭玉军,女,1964年11月出生,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私法教研室主任,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艺术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曾在权威、核心及其他法学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国际贷款法》,主编《网络社会国际法问题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参与撰写专著和教材十几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参与撰写的教材荣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多项奖项,2010年荣获湖北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一个法学家的世纪追梦 韩德培思想研究》目录

韩德培法律思想研究 1

引言 1

一、韩德培法律思想的形成 2

(一)理论形成阶段 2

1.提出宪政与法治思想 3

2.倡导法学教育的两个“并重” 4

3.其他法学分支学科的研究 4

(二)学术大成阶段 5

1.提出独树一帜的国际私法理论 6

2.首创完整的环境法学理论体系 7

3.强调法律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7

(三)思想升华阶段 8

1.探索国际私法新兴领域 9

2.深化法学教育思想 9

3.完善各分支学科研究成果 10

(四)韩德培法律思想的特点 10

1.领域广泛 11

2.视角独特 12

3.注重实践 12

(五)韩德培法律思想的现实意义 13

1.捍卫国家利益,重振大国雄风 13

2.参与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13

3.拟定示范法,促进国家立法 14

4.解决中国国内问题,丰富中国法学宝库 14

二、韩德培在具体法学领域的法律思想 15

(一)法理学和法治思想 15

1.民主法治关联论——法治的理论根基 15

2.宪法权威论——法治的立法前提 22

3.权力监督论——法治的制度支撑 26

4.宏观调控法治论——法治的作用发挥 31

5.法制环境优化论——法治的环境保障 33

小结 38

(二)国际公法学思想 39

1.以厘清概念关系为研究起点 40

2.以国家主权理论为研究总纲 42

3.以人权理论实践为研究重心 51

4.以国际法新发展为研究抓手 55

5.以国际秩序展望为研究落脚 61

小结 64

(三)国际经济法学思想 65

1.以对基本概念的辨析为前提 65

2.以为国家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为重心 68

3.以解决实践中的争议为目标 73

4.以关注理论与实践中的新问题为着眼点 78

5.以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价值追求 81

小结 85

(四)国际私法学思想 85

1.创立现代国际私法的理论体系 85

2.正确评估冲突法的作用和前途 89

3.论述国际私法的发展趋势 92

4.引进推动新国际私法原则 94

5.开拓国际私法研究新领域 97

6.设计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方案 99

7.重构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体系 102

8.关注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活动 104

小结 107

(五)环境法学思想 107

1.开拓环境法学的研究领域 108

2.推动国际环境法的深入研究 111

3.倡导环境保护的法治理念 121

4.加强环境问题的重点研究 125

5.促进环境防治的综合应对 134

小结 137

(六)法学教育思想 137

1.素质教育——法律人才培养的指导理念 138

2.综合并举——法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基础 143

3.应用创新——法学教学方法的时代走向 157

4.以史为鉴——法学教育发展的改革动力 159

小结 165

(七)法学研究思想 166

1.科学合理的法学研究理念 167

2.层次分明的法学研究对象 170

3.多元综合的法学研究方法 173

4.系统缜密的法学研究思维 181

5.明确统一的法学研究规范 187

小结 188

结语 188

韩德培法学教育理念及其方法研究 189

引言 189

一、与时俱进的法学教育基本理念导向 189

(一)以“学以致用”为法学教育的根本基点 190

1.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家国意识和参与观念 190

2.有利于强化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 190

3.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 191

(二)以“依法治国”为法学教育的本土指引 191

1.依法治国为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192

2.依法治国对法学教育事业提出了现实挑战 192

(三)以“面向世界”为法学教育的时代契机 193

1.教育模式的合理借鉴 193

2.教学过程的外向发展 193

3.教学内容的开放求新 194

(四)以“创造未来”为法学教育的前景展望 194

1.科教兴国与法学教育 195

2.可持续发展与法学教育 195

3.知识经济与法学教育 196

二、系统整合的法学教育基本体系定位 196

(一)协调统一性 196

1.一体化 197

2.科学性 197

(二)理论务实性 198

1.法学教育的双重属性 198

2.法律人才培养的二元结构 198

(三)人才全面性 198

1.解决做人问题 199

2.解决方法问题 199

3.解决做事问题 199

三、多元立体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199

(一)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 200

1.本科生教育——通识型法学教育 200

2.研究生教育——精英型法学教育 202

3.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互动 204

(二)标准化教育与自由化教育并重 204

1.法学教育的基本规格和要求——标准化 204

2.法学教育的多元追求与选择——自由化 206

3.标准化教育与自由化教育的互动 208

(三)封闭式教育与开放式教育并重 209

1.封闭式教育的适应性改良 209

2.开放式教育的现实性回应 210

3.封闭式教育与开放式教育的互动 213

四、科学务实的法学教育方法创新 214

(一)创新教学手段——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引入 214

1.学生角色的主导性 214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14

3.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215

(二)深化法律实践——民间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 215

1.法律知识的运用 215

2.法律技巧的掌握 216

3.职业道德的养成 216

(三)融合法学研究——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及其刊物的配置 216

1.研究机构为基础支持 216

2.学术团体为联结纽带 217

3.学术刊物为展示平台 217

结语 219

韩德培法学研究理念及其方法研究 220

引言 220

一、法学研究理念一体化 220

(一)“实事求是”——法学研究的现实土壤 220

1.有助于丰富中国法治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外延 221

2.有助于形成中国法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及学术体系 221

3.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法制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 222

(二)“与时俱进”——法学研究的时代特色 222

1.法学研究与经济全球化 222

2.法学研究与知识经济 223

3.法学研究与依法治国 223

(三)“科学自由”——法学研究的自由之路 224

1.专业化的学科研究会是实现法学研究科学自由的社会基础 224

2.高素质的学术群体是实现法学研究科学自由的人才储备 224

3.开放化的研究体制是实现法学研究科学自由的制度保障 225

(四)“实效创新”——法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225

1.“三个立足” 225

2.“两个突破” 226

3.“一个追求” 227

二、法学研究方法多元化 227

(一)法学研究方法的宏观走向 227

1.多元综合化 227

2.科学精确化 228

3.自由层次化 228

(二)法学研究方法的微观层次 228

1.比较研究方法 229

2.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30

3.历史研究方法 231

(三)法学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232

1.法学研究方法是法律方法和法律职业的内在需求 232

2.法学研究方法是法学思想和法律文化的沟通手段 232

3.法学研究方法是法学理论和法学学科的发展动力 233

三、法学研究实务本体化 233

(一)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233

1.基础性研究 234

2.应用性研究 235

(二)本土化研究与国际化研究并重 236

1.本土化研究——“中国问题,世界经验” 237

2.国际化研究——“世界潮流,国际视角” 238

(三)生态性研究与经济性研究并重 240

1.生态性研究 240

2.经济性研究 242

结语 243

韩德培子女教育理念及其方法研究 244

引言 244

一、与日俱新的教育理念 244

(一)“以人为本”是子女教育的科学理念 244

1.实事求是是教育科学性的指导精髓 245

2.以人为本是教育合理性的基本要求 245

3.综合发展是教育实时性的有力保障 245

(二)“德才兼备”是子女教育的根本原则 246

1.崇尚美德是华夏文化的优良传统 246

2.智力教育是子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46

3.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247

(三)“自主发展”是子女教育的理性态度 247

1.去除功利心态是教育本旨的内在要求 247

2.潜移默化的迁移教育能产生良好效果 248

3.适度疏导是激发子女天赋的科学方式 248

(四)“继往开来”是子女教育的历史使命 249

1.家庭教育应当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 249

2.家庭教育应当培养法治理念与精神 250

二、实事求是的教育方法 250

(一)因材施教与言传身教相结合 250

1.以身作则,行动垂范 251

2.以言明志,经验教诲 251

(二)区分子女成长阶段实施教育 252

1.倡导幼儿心智开发 252

2.提倡儿童综合发展 252

3.适度的青春期教育 253

4.大学专业能力培养 254

5.培养完善人生态度 255

(三)针对不同场所的区别教育 255

1.明确家庭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定位 255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区分 256

3.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257

三、子女教育的最终目标 257

(一)“健康快乐”是子女教育的基本目标 257

1.健康身体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前提保障 257

2.快乐心态是心智良好发育成长的重要因素 258

(二)“积极向上”是子女教育的根本目标 258

1.积极进取是事业奋斗的基础性要求 258

2.乐观豁达是克服坎坷的决定性力量 259

(三)“有用社会”是子女教育的最终目标 259

1.忠于国家、宽容仁厚是个体使命感的体现 259

2.孝敬父母、慈爱晚辈是子女责任感的体现 259

结语 260

韩德培司法思想研究 261

引言 261

一、“法治”下的司法权力 261

(一)法治之根,民主政治 262

1.实质“法治”,形式“法治” 262

2.民主政治,法治基石 263

(二)法治之刚,司法权威 263

1.司法权威是直观诠释 263

2.司法独立是权威基础 264

(三)法治之粹,司法公正 265

1.公正是司法的灵魂 265

2.公正是法治的目标 265

(四)法治之魂,政府守法 266

1.政府守法是“法治”的着眼点 266

2.权力守法是“法治”的关键点 267

二、“法治”下的法官素质与法官地位 267

(一)法官的职业素质 268

1.推动法官职业化,助力我国司法改革 268

2.注重学识品格之智,促进职业化进程 268

(二)法官的独立地位 269

1.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必然要求 269

2.体制独立是法官独立的重要标准 270

三、“法治”下的审判制度 270

(一)治民先治吏,抓依法行政 270

1.加强行政审判,规范政府行为 270

2.促进良性互动,推动法治发展 271

(二)法治之经济,需司法护航 271

1.市场急需法治,法治护航发展 271

2.加强商事审判,促进经济发展 272

四、“法治”下的纠纷解决机制与司法判例 273

(一)“法治”下的纠纷解决机制 273

1.发展ADR,推动多路径纠纷解决 273

2.对接司法,促进审判方式改革 274

(二)“法治”下的司法判例 274

1.法学教育重案例 274

2.案例指导促审判 275

结语 275

韩德培谈普法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77

引言 277

一、普法教育的意义 277

(一)普法教育对普通民众的意义 278

1.普法教育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维权意识 278

2.普法教育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 279

3.普法教育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综合素质 279

(二)普法教育对政府的意义 280

1.普法教育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 280

2.普法教育是建设高效政府的需要 281

3.普法教育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需要 281

(三)普法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281

1.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普法教育 282

2.普法教育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 282

(四)普法教育对和美世界的意义 282

1.理性看待国际关系 282

2.抑制跨国违法行为 283

3.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283

二、普法教育与法的运行 283

(一)立法与普法教育 283

1.立法者需要普法教育 283

2.立法中进行普法教育 284

(二)执法与普法教育 285

1.行政执法与普法教育 285

2.司法与普法 286

(三)守法与普法教育 286

1.普法教育是守法的重要保证 286

2.守法是普法教育的重要目标 287

(四)法律监督与普法教育 287

1.法律监督意识是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 288

2.法律监督对普法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288

三、普法教育的实施方式 288

(一)常见方式之大众传媒式法制宣传 289

1.应辩证对待文学影视法制宣传 289

2.应辩证看待运动式的法制宣传 290

(二)理想方式之全民法律教育 290

1.全民法律教育是普法的理想方式 290

2.全民法律教育不是普法主要方式 291

3.普法离不开发达的法律教育研究 291

(三)最有效方式之司法实践 291

1.普法推动法治实践 292

2.法治实践即是普法 292

四、规制普法教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93

(一)普法教育的实施者 293

1.义务性普法者 293

2.自愿性普法者 294

(二)普法教育的对象 294

1.普法特殊对象之领导干部 294

2.普法的特殊对象之老年人 295

3.普法特殊对象之青少年 295

4.普法的特殊对象之农民 296

(三)普法教育的内容和责任 296

1.普法教育应全面与重点法律相结合 296

2.普法教育应构建合理法律责任机制 297

(四)普法教育规划与验收 298

1.普法中的规划问题 298

2.普法验收中的问题 298

结语 299

韩德培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 300

引言 300

一、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失范 300

(一)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 300

1.学术道德规范 301

2.学术法律规范 301

3.学术评价规范 301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危害 302

1.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302

2.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 302

二、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 303

(一)学者自律,推进学术道德建设 303

1.学术道德,贵在自律 303

2.学术规范,重在践行 304

(二)社会评价,建立学术规范制度 304

1.开拓学术研究空间,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304

2.发挥学术批评功效,规范学术监督机制 305

三、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标准与要求 306

(一)遵循学术规范,倡导学术互动 306

1.加强诚信教育,普及学术规范体系 306

2.促进学术对话,践行学术互动机制 307

(二)提高学术自主,坚持学术独立 307

1.维护学术自主,遵循学术规范体系 307

2.推进学术独立,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308

(三)重建学术道德,加强学风建设 308

1.着力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308

2.重视学术道德,加强学术规范训练 308

四、规范学术行为、强化学术道德的意义 309

(一)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创新 309

1.有利于遏制学术失范现象 309

2.有利于杜绝学术抄袭行为 309

(二)规范学术行为,营造学术环境 309

1.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研究水平 309

2.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术环境 310

(三)清正学术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310

1.独立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内因 310

2.道德自律是社会和谐的助力 311

结语 311

韩德培谈法学论文写作方法 312

引言 312

一、法学论文写作之指导思想 312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312

1.摒弃教条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12

2.反对拿来主义,致力解决现实问题 313

(二)培养研究写作能力 314

1.广泛阅读,积累知识 314

2.坚持写作,磨砺技巧 314

(三)掌握基本研究方法 314

1.比较研究法 315

2.实证研究法 315

3.规范分析法 315

二、法学论文写作之选题 316

(一)选题原则 316

1.注重现实问题,兼顾理论价值 316

2.探索兴趣所在,兼顾平衡专长 317

3.走向学科边缘,兼顾专业要求 317

(二)选题角度 318

1.宏观立意,微观纵横 318

2.小处入手,深入挖掘 318

3.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318

(三)选题规范 318

1.体现突破创造,有所探索发展 318

2.以命题为导向.切忌简单叙述 319

三、法学论文写作之“谋篇” 319

(一)言之有物——广泛收集,消化整理 320

1.地毯式搜索 320

2.拉锯战阅读 320

(二)言之有序——围绕主题,顺理成章 321

1.战略性谋划 321

2.拟定好提纲 321

四、法学论文写作之“用笔” 322

(一)文“语”——语言风格 322

1.“通而不俗” 322

2.“简而不略” 322

3.“蓄而不发” 322

(二)文“饰”——注释规范 323

1.一忌“断章取义” 323

2.二忌“东搬西借” 324

3.三忌“以讹传讹” 324

(三)文“辞”——修改方法 324

1.热修法与冷修法 324

2.自改法与他改法 324

3.静观法和诵读法 325

结语 325

韩德培谈法科学生就业规划 326

引言 326

一、充分的准备 326

(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326

1.志向第一位 326

2.定位要准确 327

3.选择应多样 327

4.现实必考虑 327

5.信仰即力量 328

(二)培养优秀的个人素质 328

1.扎实基本功 328

2.拓宽知识面 329

3.强化承受力 329

4.避免亚健康 330

5.摒弃不道德 330

二、沉着地应对 331

(一)理清“五关系” 331

1.主观心态与客观世界 331

2.个体个性与整体共性 331

3.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332

4.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332

5.生之有涯与知之无涯 333

(二)拥有“五颗心” 333

1.面面俱到的细心 333

2.克服困难的决心 333

3.超越自我的信心 334

4.孜孜追求的恒心 334

5.永不丢弃的平常心 334

结语 335

韩德培对中国当代法学教育事业的贡献 336

引言 336

一、培桃育李除弊革新 推动法学教育发展 336

(一)更新理念,为法学教育奠基础 336

1.科教兴国 依法治国 336

2.固本始繁 通专兼备 338

3.遵循规律 拒绝功利 339

4.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340

(二)除弊革新,为法治建设谋发展 340

1.改革体制 人才至上 340

2.招贤募才 完备师资 342

3.学习借鉴 根植国情 342

4.革故鼎新 前瞻深远 343

(三)培桃育李,为法治社会备人才 344

1.因材施教 敢为人先 344

2.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345

3.用人重德 国运当先 346

4.提携后学 继往开来 346

二、拓宽领域深化内涵 力助法学研究繁荣 347

(一)化解冲突,为国家实践提依据 348

1.注重本土 解决区际冲突 348

2.着眼未来 开环境法先河 349

3.瞄准前沿 创建研究平台 350

4.放眼世界 走强国复兴路 350

(二)研究视角,为发展独到显特色 352

1.领域的开拓性 352

2.思路的前瞻性 353

3.视角的本土性 354

4.视野的全球性 354

三、注重理论躬身实践 缩短法制建设进程 355

(一)描绘社会主义法治蓝图 355

1.制度先行 护航经济 355

2.人治法治 历史选择 356

3.法治兴废 重在人心 356

4.人大立法 科学民主 357

(二)投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58

1.探究方向 厘清关系 358

2.法治环境 保障开放 359

3.建言献策 参政议政 360

4.中外学术 促进交流 363

(三)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364

1.公平公正 法律平等 364

2.尊重人权 维护民主 365

3.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366

4.维护安定 提高公信 367

结语 368

韩德培的为人、为学与为师 370

引言 370

一、为人——一生的执著和进取 370

(一)爱国情怀 370

1.爱国情深 胸怀天下 371

2.护国有功 用心维稳 371

3.心系民众 回馈社会 372

(二)家庭亲情 372

1.寸草之人 难扳春晖 373

2.兄弟姐妹 手足情深 373

3.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374

4.父爱如海 深埋于心 374

(三)人生信仰 375

1.信仰马列 追求真理 375

2.将相无种 男儿自强 376

3.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377

4.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377

(四)事业追求 377

1.形似偶然 实则必然 378

2.博览群书 学富五车 378

3.生生不息 永不止步 379

(五)处事之道 379

1.君子之约 驷不及舌 380

2.真心实意 坦诚相待 380

3.用人不疑 信任始终 381

4.严格律己 宽以待人 381

二、为学——一生的拼搏与奋斗 381

(一)刻苦学习 382

1.理论素养 深厚储备 382

2.语言学习 多孔观察 383

3.一专多强 融会贯通 383

(二)潜心研究 384

1.身世浮动 研究不变 384

2.视角独到 心思缜密 385

3.勤于突破 力求完善 385

(三)立足实践 386

1.洞察国际 走向未来 386

2.大胆设想 小心求证 387

3.宏观勾勒 微观实践 387

(四)重视交流 388

1.学术团体 集思广益 388

2.交叉跨越 利于创新 388

3.全球交流 世界互动 389

三、为师——一生的使命和责任 389

(一)教育态度 389

1.动荡年代 教育能改现状 390

2.赤子岁月 知识是软实力 391

3.改革时期 人才方显国力 391

(二)教育理念 392

1.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结合 392

2.知识教育与素质培养结合 393

3.基础知识与创新思维结合 393

(三)教育方法 394

1.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394

2.温和点拨 开阔视野 395

3.以小见大 注重启发 395

4.发现人才 鼓励发展 396

5.关注学业 关心生活 396

6.身体力行 虚怀若谷 397

(四)教育实践 397

1.形为严师 实如慈父 398

2.亦是良师 亦是益友 398

3.倾囊相送 诲人不倦 398

4.师生一时 共学一生 399

结语 399

附 录 400

我所认识的韩德培先生 400

不老川流——韩德培先生传略 417

后记 4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