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  第2版
中国哲学史  第2版

中国哲学史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01049307
  • 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中国哲学史》正式出版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又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到90年代末,该书已明显需要再次进行修订。由于本校的一些老专家曾先后参与《中国哲学史》的编写和修改,使得《中国哲学史》具有史料比较全面,分析比较清楚,叙述比较简洁的特点;所以我们这修订的主要工作,是在保留这些内容和保持这些特点的同时,着力去除和改正原有教材中过时的分析框架和术语,以便使修订后的教材既能适应新的时代的教学需要,又能成为一部平实、清楚可靠性强、适用性广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
《中国哲学史 第2版》目录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 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7

第一节 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 7

第二节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9

第三节 朴素自然观的萌芽 12

第四节 无神论观念的兴起 14

第二章 孔子 16

第一节 正名思想 16

第二节 仁学思想 18

第三节 认识论思想 21

第四节 中庸之道 23

第五节 天命论 25

第三章 老子 27

第一节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27

第二节 “道”生万物的哲学体系 28

第三节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9

第四节 神秘主义认识论 31

第四章 孙武 33

第一节 富国强兵的思想 34

第二节 “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 35

第三节 军事辩证法思想 36

第五章 墨子 39

第一节 社会政治思想 39

第二节 经验论的认识论 43

第三节 宗教思想 46

第六章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 49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社会历史观 49

第二节 告子的思想 51

第七章 孟子 53

第一节 “仁政”学说 53

第二节 “性善”论 55

第三节 “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 57

第八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 60

第一节 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 60

第二节 “精气”说 61

第三节 “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62

第九章 庄子 66

第一节 逍遥游的人生观 66

第二节 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67

第三节 “自本自根”的道论体系 70

第十章 惠施和公孙龙 72

第一节 惠施的“合同异”说 72

第二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75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79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 79

第二节 认识论 80

第三节 逻辑理论 82

第十二章 《易传》 86

第一节 关于《易传》 86

第二节 《易传》的体系 87

第三节 《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88

第十三章 荀子 91

第一节 社会政治历史观 91

第二节 “性恶”论 93

第三节 自然观 95

第四节 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97

第十四章 韩非 102

第一节 法、术、势 102

第二节 认识论 105

第三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108

第二编 汉一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110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114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学派 114

第二节 陆贾 115

第三节 贾谊 117

第二章 董仲舒 121

第一节 “大一统”的政治理论 121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123

第三节 “事各顺于名”的认识论 126

第四节 历史观和性三品说 127

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 129

第一节 扬雄的哲学体系 129

第二节 扬雄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 131

第三节 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 133

第四节 桓谭的形神论和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134

第四章 谶纬和《白虎通》 136

第一节 谶纬和象数之学 136

第二节 《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140

第五章 王充 144

第一节 自然观和无神论 144

第二节 认识论 148

第三节 历史观和人性论 150

第四节 命定论思想 152

第六章 王弼 154

第一节 “名教”本于“无为” 155

第二节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 156

第三节 “得意在忘象”的认识论 158

第四节 “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 159

第七章 裴頠和欧阳建 161

第一节 裴頠等反对玄学贵无论的历史背景 161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思想 162

第三节 欧阳建“言尽意论”的认识论 164

第八章 郭象 167

第一节 “独化”说 167

第二节 因果各自成体的形而上学 170

第三节 “冥然自合”认识论 172

第四节 社会政治理论 174

第九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177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和盛行 177

第二节 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 178

第三节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 183

第十章 范缜 190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90

第二节 范缜的无神论学说 195

第十一章 东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哲学的发展 201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和概况 201

第二节 葛洪和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思想 203

第三节 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的道教哲学思想 207

第十二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 213

第一节 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 213

第二节 玄奘与唯识宗 220

第三节 法藏与华严宗 223

第四节 慧能与禅宗 226

第十三章 韩愈和李翱 231

第一节 韩愈的哲学及其反佛教思想 231

第二节 李翱的哲学及其反佛思想 235

第十四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 238

第一节 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 239

第二节 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 242

第三编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发展 248

第一章 李觏与王安石 252

第一节 李觏的自然观 253

第二节 李觏的社会伦理思想 254

第三节 王安石的五行学说和认识论 256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论和历史观 259

第二章 周敦颐和二程 263

第一节 北宋时期道学的产生 263

第二节 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 264

第三节 二程的天理论 266

第四节 二程的人性论和道德学说 270

第三章 张载 272

第一节 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273

第二节 辩证的宇宙观 276

第三节 唯理论的认识论 279

第四节 人性问题与道德学说 280

第四章 朱熹 283

第一节 理一元论 283

第二节 “格物穷理”论 288

第三节 思想方法论 291

第四节 人性论伦理学说与历史观 294

第五章 陆九渊 297

第一节 “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 297

第二节 反省内求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 299

第三节 朱陆之争 301

第六章 陈亮与叶适 303

第一节 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 303

第二节 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 304

第三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 306

第四节 叶适的功利思想及其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 308

第七章 元代的哲学思想 311

第一节 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 312

第二节 许衡的思想 313

第三节 刘因的思想 315

第四节 吴澄的思想 319

第八章 王守仁 323

第一节 “心外无理”与“心外无物” 324

第二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326

第三节 唯心主义的伦理学说 328

第九章 罗钦顺 331

第一节 “理只是气之理”的气本论思想 331

第二节 关于心、性的理论 333

第三节 对陆王心学和佛教的批判 335

第十章 王廷相 338

第一节 “理在气中” 338

第二节 对于先验认识论的批判 342

第三节 人性问题与历史进化观点 344

第十一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 346

第一节 王艮的格物说和良知说 346

第二节 泰州学派的发展 349

第十二章 李贽 351

第一节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351

第二节 世界观和真理学说 353

第十三章 方以智 357

第一节 论“通几”与“质测”的关系 357

第二节 方以智的自然观 359

第三节 辩证思想 362

第四节 对于理学和佛教禅宗的批判 364

第十四章 黄宗羲 366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和黄宗羲的思想倾向 366

第二节 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 367

第三节 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思想 369

第四节 “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 370

第十五章 王夫之 372

第一节 “气者理之依” 373

第二节 “日新之化” 375

第三节 “能必副其所”和“知以行为功” 377

第四节 人性论与理欲论 380

第五节 历史观 381

第十六章 颜元 384

第一节 “理气融为一片” 385

第二节 习行格物 389

第三节 功利主义 391

第十七章 戴震 394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社会情况与戴震的学术倾向 394

第二节 “气化即道” 395

第三节 “血气心知” 397

第四节 “理存于欲” 399

第四编 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 401

第一章 龚自珍和魏源 405

第一节 龚自珍“平均”论的变法革新思想 405

第二节 龚自珍的哲学思想 407

第三节 魏源“师夷之长技”的革新思想 410

第四节 魏源的哲学思想 412

第二章 洪秀全 416

第一节 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 417

第二节 对封建神权和传统名教的批判 419

第三节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 421

第三章 康有为 423

第一节 康有为与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423

第二节 托古改制和大同思想 425

第三节 进化论思想 429

第四节 “仁爱”哲学 431

第四章 谭嗣同 434

第一节 批判封建名教,宣扬人道主义 434

第二节 “破对待”的相对主义理论 437

第三节 “仁学”的哲学体系 440

第五章 严复 444

第一节 批判封建君权,宣传民主自由 444

第二节 “物竞天择”的进化论 449

第三节 机械的自然观 453

第四节 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455

第六章 梁启超 462

第一节 心物论 462

第二节 天授与自成 464

第三节 英雄与时势 464

第四节 新民论 466

第五节 良知自由 469

第七章 章炳麟 471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论 472

第二节 对孔教的批判及其局限性 474

第三节 从宣传无神论到鼓吹“无神教” 476

第四节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 481

第八章 孙中山 486

第一节 革命民主主义者 486

第二节 三民主义的学说 488

第三节 进化论思想 492

第四节 “行易知难”的知行学说 496

第五节 二元论和民生史观 500

修订后记 502

再版后记 5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