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文化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政协聊城市委员会编;马亮宽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38328
- 页数:656 页
上编 3
绪论 3
一 自然环境 3
二 行政区划沿革 4
三 市情概况 7
四 文化贡献与地位 9
第一章 聊城上古文化与夷夏东西文化的交流 11
第一节 聊城上古文化 11
一 聊城区域大汶口文化遗存 11
二 聊城区域龙山文化遗存 14
第二节 夷夏文化在聊城的交流与碰撞 19
一 大汶口文化时期多元文化的融合 19
二 龙山文化时期夷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20
三 上古重要人物在聊城活动的足迹 21
第三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聊城方国文化 26
一 夏朝的建立及权力之争 26
二 商代的文化遗存及聊城区域的部族地望 28
三 西周时期的聊城 31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域文化在聊城的冲突与融合 33
第一节 春秋时期聊城与相邻国家的关系 33
一 春秋时期在聊城的会盟 33
二 春秋时期诸侯争战对聊城的影响 35
三 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与聊城 36
四 早期鲁文化在聊城区域的传播 40
第二节 战国时期聊城区域文化的融合 41
一 战争促进了区域文化的融合 42
二 聊城区域文化融合中的代表人物 44
三 聊城对周边诸国文化的兼容 51
第三章 秦汉时期政治一统与文化趋向 53
第一节 秦西汉时期聊城区域文化的发展 53
一 秦朝时期聊城区域的社会状况 53
二 尹齐:西汉前期的执法实践者 55
三 西汉时期儒学在聊城的发展 56
第二节 东汉时期聊城文化的振兴 59
一 东汉世族文化的初步发展 59
二 正直刚烈的李云、谢弼 60
三 注重教化的乙瑛、贾琮 62
四 东汉墓葬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象 64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聊城区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67
第一节 曹魏经营北方与聊城区域文化地位的提升 68
一 曹操在聊城的活动和对地方世家大族的笼络 68
二 华歆及其家族的文化贡献 75
三 程昱:曹魏忠实谋士 79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聊城区域经济文化的地位 85
一 东晋十六国时期聊城区域的民族矛盾与文化融合 85
二 碻磝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91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聊城世族的兴起及文化发展 95
一 刘寔及其家族的文化影响 96
二 崔氏家族及其他世族的兴衰 100
三 张邱建与《张邱建算经》 107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聊城的传播及影响 109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聊城的区域文化 114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聊城区域的文化土壤与文化风貌 114
一 领先的经济与繁荣的教育 114
二 区域文学的新气象 116
三 博学尚儒、尊贤尚功、侠义与理性并存的文化传统 117
第二节 文化家族与家族文化 118
一 魏州观城刘氏 118
二 路氏两家族 120
三 博州武水孙氏 124
第三节 寒门才子吕才 127
一 吕才与初唐雅乐 127
二 吕才的学术与著述 129
三 吕才的无神论 133
第四节 唐五代聊城文学名家 135
一 孙逖的山水诗及其在唐代文坛的地位 135
二 梁载言的叙事志书与诗 139
三 魏万的诗歌交往与最早的李白诗文集 139
四 路氏家族的赋与诗 141
第五节 卓异特立的政治文化 142
一 直面官场积弊 143
二 非世俗的政治认知与选择 143
三 正直与仁爱兼备 144
第六章 宋元时期地处民族斗争前沿的聊城区域文化 147
第一节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47
一 金朝入主山东与王友直抗金 147
二 元好问避居聊城著华章 151
三 茌平骄子贾铉 154
第二节 宋代三槐王氏家族 156
一 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 157
二 三槐王氏家族的姻亲文化 161
三 不辱使命的南宋使臣王伦 163
第三节 宋金时期聊城士人的文化品格 166
一 三元榜首王岩叟 166
二 东阿贤良张万公 170
三 金朝名士侯挚 172
四 医方之祖成无己 175
第四节 济济多士显聊城 177
一 李志常与《长春真人西游记》 177
二 高唐儒臣阎复 180
三 张养浩在聊城 182
第七章 大运河贯通与聊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86
第一节 大运河纵贯聊城 186
一 会通河的开挖与聊城段运河的贯通 186
二 运河管理机构 190
三 河道疏浚挑挖 192
四 运河闸坝 194
五 黄河改道北徙与聊城段运河的衰败 196
第二节 运河漕运与临清钞关 198
一 运河沿线的水次仓 198
二 漕粮运输 200
三 临清钞关 205
第三节 商业繁荣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209
一 以运河城镇为中心的市场网络体系 209
二 商业的繁荣 212
三 漕船夹带与南北贸易 216
四 产业结构的变化 218
第八章 明清时期聊城思想文化的繁荣 222
第一节 聊城文化事业的昌盛 222
一 刻版印刷及藏书业的发达 222
二 民间艺术绚丽多彩 226
三 世俗小说与文人笔记 228
第二节 文学名著与聊城 231
一 水浒文化在聊城 231
二 “没有临清就没有《金瓶梅》” 232
三 《老残游记》对聊城的记述 234
四 谈迁《北游录》中的聊城 235
五 《聊斋志异》中的聊城人和事 236
六 外国人著述中的聊城 237
第三节 明末陆王心学在聊城的传播 238
一 陆王心学的北传 238
二 心学传人穆孔晖 240
三 茌邑三先生 241
第四节 文学才士 247
一 布衣诗人谢榛 247
二 中朝使者朱之藩 251
三 一代才士刘琰 253
第九章 明清时期聊城的文化家族与士绅文化 258
第一节 城市文化家族 258
一 开代文章第一家的傅氏家族 259
二 由武转文的任氏家族 265
三 “御史傅”家族的文化承续 267
四 文武同向发展的邓氏家族 272
五 一门六进士的朱氏家族 275
六 忠义传家的耿氏家族 277
七 对文化族群的认识和评价 280
第二节 乡村士绅文化 282
一 士绅与士绅文化 282
二 聊城区域士绅家族简述 284
第十章 近代聊城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298
第一节 近代聊城的社会动荡 298
一 太平军激战聊城 298
二 捻军转战聊城 301
三 黑旗军反清武装起义 302
第二节 士绅、游民与乡村的“江湖化” 304
一 科举低落与士绅力量衰退 304
二 聊城游民社会的兴起 305
三 习武组织与乡村的“江湖化” 307
第三节 秘密教门与西方宗教的矛盾冲突 309
一 清同光年间的秘密教门组织 309
二 基督教在聊城的扩张 311
三 秘密教门与义和团运动兴起聊城 313
第四节 近代聊城教育的发展 315
一 晚清时期聊城教育的延续与变革 315
二 民国初期聊城教育的发展 319
第五节 一代学人傅斯年 323
一 傅斯年生平 323
二 书生报国 324
三 傅斯年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328
四 傅斯年与齐鲁文化研究 331
五 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333
第十一章 民族民主革命与聊城人民革命意识的塑造 33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聊城的实践与传播 337
一 五四运动在聊城 337
二 聊城进步青年奔赴黄埔接受革命思想 339
三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340
四 聊城武装革命的风暴——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 342
第二节 聊城抗日烽火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346
一 中共争取团结范筑先开创鲁西北抗战新局面 346
二 抗战初期聊城的抗日救亡宣传与文教事业的发展 351
三 临清走出的抗日名将张自忠 353
四 鲁西根据地的抗日文化建设 358
第三节 民主革命斗争与人民政治文化的形成 359
一 以土改为中心的农民政治运动 360
二 支援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强渡黄河 362
三 干部南下北上和百姓踊跃参军 365
四 新政权下的人民政治文化建设 368
第十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聊城文化的发展 371
第一节 各级政权建立和巩固 371
一 聊城人民民主政治和文化的确立 371
二 聊城地区社会主义文化的曲折发展 383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398
一 “文革”初期的聊城红卫兵运动 399
二 “教育革命”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00
三 “批林批孔”运动对聊城教育的影响 402
四 十年动乱时期聊城文化事业遭受的严重挫折 404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聊城文教事业的发展 405
一 改革开放与聊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405
二 聊城文教事业的推进与发展 414
第四节 聊城撤地建市后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 418
一 聊城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418
二 科教兴聊战略的深入实施 425
三 “江北水城”品牌文化的树立 439
下编 455
第一章 古迹遗址 455
第一节 古遗址 455
一 分布概况 455
二 茌平尚庄遗址的挖掘 456
三 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址的发掘 459
四 阳谷景阳冈龙山文化古城址 460
第二节 古墓葬 461
一 大汉口文化时期墓葬 461
二 阳谷县景阳冈春秋墓 462
三 阳谷县吴楼汉墓 463
四 东阿汉画像石墓 464
五 高唐县东魏房悦墓 465
六 莘县唐代张弘墓清理概况 468
七 山东高唐虞寅墓的清理 468
第二章 曹植与曹植墓 471
第一节 曹植在东阿的活动与影响 471
一 曹植封东阿 472
二 曹植在东阿的行踪诗迹 475
第二节 梵呗音乐的创作与传播 482
一 曹植创作梵呗音乐 482
二 鱼山梵呗的传播及影响 486
第三节 曹植墓及《隋曹植碑》的文化价值 488
一 曹植墓的发掘 488
二 《隋曹植碑》的文化价值 490
第三章 运河城镇 492
第一节 聊城:区域政治中心城市 492
一 建置沿革 492
二 城市格局及特点 492
三 光岳楼 494
四 山陕会馆 496
第二节 临清:商业中心城市 499
一 兴盛与衰落 499
二 城市空间结构及特点 502
三 名胜古迹 505
第三节 三界首张秋及其他小城镇 508
一 三界首张秋 508
二 阿城、七级、周店、李海务 509
三 梁家浅、魏家湾、戴家湾 512
第四章 海源阁 514
第一节 杨氏家族及其海源阁藏书楼的崛起 514
一 杨氏家世与传略 514
二 杨氏海源阁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 518
三 杨氏藏书的源流 522
四 杨氏藏书的管理与保护 529
第二节 海源阁藏书与刻书的特色 532
一 海源阁藏书特色 532
二 海源阁刻书特色 536
第三节 海源阁藏书的散佚与归宿 538
一 海源阁屡遭劫难 539
二 海源阁藏书的散佚 543
三 海源阁藏书的归宿 546
四 海源阁的毁坏 548
第四节 海源阁的地位和影响 549
第五章 武训行乞办义学 553
第一节 清代的义学 553
第二节 武训行乞兴学 556
一 少年时代 557
二 行乞集资 560
三 办学三县 564
第三节 武训义学的历史影响 569
一 清廷褒奖与武训事迹的传播 569
二 民国时期纪念学习武训的活动 571
三 武训精神 573
第六章 民间技艺 575
第一节 东昌府木版年画 575
一 田园风尚与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兴起 575
二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形式与内容 578
三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社会影响 580
第二节 民间艺术遗产 582
一 茌平民间中堂画与剪纸 582
二 东昌府葫芦雕刻 582
三 冠县郎庄面塑 582
第三节 戏剧文化 583
一 清末民初聊城戏剧的兴起与发展 583
二 清末民初聊城的戏剧文化遗产 585
第四节 杂技与竞技 588
一 聊城杂技 588
二 冠县查拳 589
三 临清肘捶 594
第七章 聊城大学与聊城区域文化发展 598
第一节 聊城大学的发展历程 598
一 山东师范学院迁居聊城 598
二 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筹建 599
三 聊城师范学院扎根鲁西 603
四 聊城大学成立后的跨越发展 605
第二节 校地合作助推聊城文化发展 609
一 校地合作层面的推进 609
二 聊城大学助推地方文化发展 612
第三节 聊大对区域文化的贡献 616
一 培养人才,充实社会文化各个领域 617
二 大学文化交流与地方的融合 618
三 大学引领和助推地方文化发展 619
第八章 东阿阿胶 620
第一节 东阿阿胶的历史沿革 620
第二节 东阿阿胶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 623
第三节 东阿阿胶的功效与文化底蕴 626
第九章 新时代文化精英与楷模 631
第一节 聊城走出的国学大师季羡林 631
一 季羡林生平 631
二 季羡林学术成就 634
三 季羡林与聊城文化发展 636
第二节 国画大师李苦禅 640
一 李苦禅的艺术之路 640
二 李苦禅的艺术风格与成就 642
三 李苦禅的高尚品格及其与家乡的情缘 644
第三节 干部楷模孔繁森 646
一 孔繁森生平 646
二 区域文化与孔繁森精神的形成 649
三 孔繁森对聊城地域文化的影响 653
后记 656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白纻舞及其歌辞的文化解读》王俊,曹化根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新世纪的文化思考》方克立著 2019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张文 2019
- 《吉林省志 卷2 大事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2002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