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连铸“三大件”生产与使用  整体塞棒、长水口、浸入式水口
连铸“三大件”生产与使用  整体塞棒、长水口、浸入式水口

连铸“三大件”生产与使用 整体塞棒、长水口、浸入式水口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川生,平增福著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2467760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长水口、浸入式水口和整体塞棒等连铸功能耐火材料,在业内常被称为连铸“三大件”,是实现和保证钢厂连铸正常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材料,为高效连铸、近终形连铸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洁净钢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连铸用主要耐火材料的生产、设计与使用经验,以及作者在产品生产中的心得体会,为我国连铸用耐火材料的发展、创新以及连铸生产提供更多性能优良的耐火制品提供指导。本书可供连铸耐火材料领域的生产、科研、设计、使用、管理、教学人员以及连铸钢厂有关技术人员阅读。
《连铸“三大件”生产与使用 整体塞棒、长水口、浸入式水口》目录

1 连铸耐火材料发展概述 1

1.1 连铸耐火材料发展进程 1

1.1.1 早期的连铸耐火材料 1

1.1.2 首次实现钢包滑动水口浇注 1

1.1.3 我国连铸技术和连铸耐火材料开创新纪元 2

1.1.4 机压成型铝碳质浸入式水口面世 3

1.1.5 连铸用耐火材料取得新进展 3

1.1.6 小方坯连铸用锆质定径水口实现国产化 4

1.1.7 初步建立特钢连铸用耐火材料体系 5

1.1.8 浇注含铝钢用狭缝型水口实现多炉连浇 6

1.1.9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得到应用 7

1.1.10 不预热铝碳质长水口取得重大进展 7

1.1.11 铝碳质和高铝质密封环吹氩保护效果得到提升 7

1.1.12 薄板坯连铸用浸入式水口研发成功 8

1.1.13 新型防堵塞无碳无硅质水口独树一帜 9

1.2 连铸“三大件”发展趋势 9

1.2.1 定径水口系列的发展状况 10

1.2.2 熔融石英质长水口的应用现状 12

1.2.3 铝碳质长水口的发展趋势 12

1.2.4 铝碳质浸入式水口的多样化 13

1.2.5 狭缝型浸入式水口 14

1.2.6 锆钙碳防堵塞浸入式水口 14

1.2.7 无碳无硅质水口 14

1.2.8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 14

1.2.9 整体塞棒棒头材质的改进 16

1.3 连铸用耐火材料的发展趋向 17

1.3.1 工厂管理 18

1.3.2 稳定和提高原料质量,发展优质合成原料 18

1.3.3 装备水平 18

1.3.4 研发新品种 18

1.3.5 生产环境的改善 19

1.4 连铸“三大件”生产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19

1.4.1 采用低廉的优质原料制作连铸“三大件”的本体 19

1.4.2 采用低压成型毛坯 20

1.4.3 采用低温烧成制品 20

1.4.4 连铸“三大件”生产技术的“一高原则” 20

参考文献 21

2 原料及性能 23

2.1 熔融石英 23

2.1.1 熔融石英简介 23

2.1.2 熔融石英理化指标 23

2.1.3 熔融石英粒度组成 24

2.2 高铝矾土熟料 24

2.2.1 高铝矾土熟料简介 24

2.2.2 高铝矾土熟料理化指标 25

2.2.3 高铝矾土粒度组成 25

2.3 白刚玉 25

2.3.1 白刚玉简介 25

2.3.2 白刚玉理化指标 26

2.3.3 白刚玉粒度组成 26

2.4 棕刚玉 27

2.4.1 棕刚玉简介 27

2.4.2 棕刚玉理化指标 27

2.4.3 棕刚玉粒度组成 28

2.5 烧结板状刚玉 28

2.5.1 烧结板状刚玉简介 28

2.5.2 烧结板状刚玉理化指标 28

2.5.3 烧结板状刚玉粒度组成 29

2.6 电熔锆莫来石 29

2.6.1 电熔锆莫来石简介 29

2.6.2 电熔锆莫来石理化指标 30

2.6.3 电熔锆莫来石粒度组成 30

2.7 钙部分稳定氧化锆 31

2.7.1 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简介 31

2.7.2 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理化指标 32

2.7.3 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粒度组成 33

2.8 电熔镁砂 33

2.8.1 电熔镁砂简介 33

2.8.2 电熔镁砂理化指标 33

2.8.3 电熔镁砂粒度组成 34

2.9 电熔镁铝尖晶石 34

2.9.1 电熔镁铝尖晶石简介 34

2.9.2 电熔镁铝尖晶石理化指标 35

2.9.3 电熔镁铝尖晶石粒度组成 35

2.10 α-氧化铝微粉 36

2.10.1 α-氧化铝微粉简介 36

2.10.2 α-氧化铝微粉理化指标 36

2.10.3 α-氧化铝微粉粒度组成 36

2.11 矾土基赛降 37

2.11.1 矾土基赛隆简介 37

2.11.2 矾土基赛隆理化指标 37

2.12 鳞片石墨 38

2.12.1 鳞片石墨简介 38

2.12.2 鳞片石墨理化指标 38

2.12.3 鳞片石墨粒度组成 39

2.13 炭黑 39

2.13.1 炭黑简介 39

2.13.2 炭黑理化指标 40

2.13.3 炭黑粒度组成 40

2.14 铝粉 40

2.14.1 金属铝粉简介 40

2.14.2 铝粉理化指标 42

2.14.3 铝粉粒度组成 42

2.15 硅粉 43

2.15.1 金属硅粉简介 43

2.15.2 硅粉的理化指标 44

2.15.3 硅粉的粒度组成 44

2.16 碳化硅 45

2.16.1 碳化硅简介 45

2.16.2 碳化硅理化指标 45

2.16.3 碳化硅粒度组成 45

2.17 碳化硼 46

2.17.1 碳化硼简介 46

2.17.2 碳化硼理化指标 47

2.17.3 碳化硼粒度组成 47

2.18 氮化硼 47

2.18.1 氮化硼简介 47

2.18.2 氮化硼理化指标 48

2.18.3 氮化硼粒度组成 48

2.19 漂珠 49

2.19.1 漂珠简介 49

2.19.2 漂珠理化指标 49

2.19.3 漂珠粒度组成 49

2.20 酚醛树脂 50

2.20.1 酚醛树脂简介 50

2.20.2 热固性液体酚醛树脂理化指标 50

2.20.3 热塑性粉状酚醛树脂理化指标 51

2.20.4 热塑性粉状酚醛树脂粒度组成 51

2.21 乌洛托品 51

2.21.1 乌洛托品简介 51

2.21.2 乌洛托品理化指标 52

2.21.3 乌洛托品粒度组成 52

2.22 糠醛 52

2.22.1 糠醛简介 52

2.22.2 糠醛理化指标 53

2.23 工业酒精 53

2.23.1 工业酒精简介 53

2.23.2 工业酒精理化指标 53

2.24 乙二醇 54

2.24.1 乙二醇简介 54

2.24.2 乙二醇理化指标 54

2.25 三聚磷酸钠 54

2.25.1 三聚磷酸钠简介 54

2.25.2 三聚磷酸钠理化指标 54

2.26 粉状硅酸钠 55

2.26.1 粉状硅酸钠简介 55

2.26.2 粉状硅酸钠理化指标 55

2.27 氟硅酸钠 55

2.27.1 氟硅酸钠简介 55

2.27.2 氟硅酸钠理化指标 56

参考文献 56

3 生产工艺 57

3.1 生产工艺流程 57

3.1.1 工艺流程示意图 57

3.1.2 工艺流程的演变过程 57

3.2 石墨精制 58

3.3 配料的预混合 59

3.3.1 V型混合机预混合 60

3.3.2 锥型混合机预混合 60

3.4 造粒工艺 61

3.4.1 造粒原理 61

3.4.2 造粒工艺 61

3.5 造粒料的干燥 63

3.5.1 流动干燥床干燥系统 63

3.5.2 回转干燥机干燥系统 64

3.6 造粒料的筛分 65

3.6.1 筛网的选择 65

3.6.2 造粒料的粒度组成 65

3.6.3 造粒料的储存 66

3.7 毛坯成型 66

3.7.1 毛坯成型系统 66

3.7.2 胶套及其材质的选择 67

3.7.3 钢质模芯杆材质硬度和光洁度 68

3.7.4 密封用上、下胶垫 69

3.7.5 振动加料 69

3.7.6 抽真空 69

3.7.7 喷淋清洗 69

3.7.8 等静压成型 70

3.7.9 等静压机用介质水和油的性能 71

3.7.10 成型压力的确定 71

3.8 水口制作方法 72

3.8.1 预压成型内复合体 72

3.8.2 用加料套筒直接成型内复合体的制作步骤 73

3.8.3 铝锆碳质浸入式水口本体与渣线复合制作步骤 75

3.8.4 铝锆碳质浸入式水口内复合的制作步骤 76

3.8.5 薄壁直通型浸入式水口的加料步骤 77

3.8.6 水口本体与内复合体的复合加料的原则 77

3.9 脱模 78

3.10 毛坯的干燥 79

3.10.1 固化后的树脂形态 79

3.10.2 毛坯的干燥制度 79

3.11 毛坯烧成 80

3.11.1 毛坯中的树脂在烧成中的物理变化 80

3.11.2 毛坯中的物料和添加剂在烧成中的物理变化 81

3.12 烧成设备 82

3.12.1 梭式窑烧成 82

3.12.2 钟罩窑烧成 83

3.12.3 电炉烧成 84

3.12.4 隧道窑烧成 86

3.13 烧成后的毛坯加工 89

3.13.1 加工前的准备 89

3.13.2 毛坯外形的加工 90

3.13.3 水口侧孔的加工 90

3.13.4 整体塞棒外形的加工 91

3.14 涂防氧化涂层 92

3.15 成品的理化检测和无损探伤 92

3.15.1 无损探伤图像 92

3.15.2 成品中的缺陷 96

3.16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96

3.17 生产用术语 98

3.18 检测方法 99

3.18.1 水分检测 99

3.18.2 堆积密度测定 99

3.19 废料的来源 99

3.20 废料的回收利用 100

3.20.1 废料回收利用原则 100

3.20.2 废料具体回收利用 101

3.20.3 废料的储存 102

3.21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制度 102

参考文献 104

4 产品设计 105

4.1 长水口配方的设计依据 105

4.2 长水口类型 105

4.2.1 普通型长水口 106

4.2.2 内孔脱碳型长水口 106

4.2.3 内孔复合型长水口 106

4.3 长水口配方设计 106

4.3.1 原始型不预热铝碳质长水口的配方设计 106

4.3.2 内孔脱碳型不预热铝碳质长水口的配方设计 107

4.3.3 内孔复合型不预热铝碳质长水口的配方设计 107

4.4 长水口的结构设计 108

4.4.1 长水口的碗口设计 108

4.4.2 长水口头部外形结构设计 111

4.4.3 长水口总长度和下段外形结构的确定 111

4.5 长水口的吹氩密封结构 112

4.5.1 第一类长水口的吹氩密封结构 112

4.5.2 第二类长水口的吹氩密封结构 114

4.6 浸入式水口的设计依据 114

4.6.1 浸入式水口的配料和加入量的设计 115

4.6.2 普通铝碳质水口的成分设计 116

4.6.3 铝锆碳质水口的成分设计 116

4.6.4 狭缝型水口的设计 117

4.6.5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的成分设计 117

4.6.6 无碳无硅质水口的成分设计 118

4.6.7 快换水口的特点成分设计 118

4.7 浸入式水口的结构类型 118

4.8 浸入式水口结构设计 119

4.8.1 浸入式水口的头部外形和碗口结构设计 119

4.8.2 浸入式水口尾部设计 123

4.8.3 浸入式水口渣线长度的确定 124

4.8.4 浸入式水口出钢口结构的设计 125

4.8.5 浸入式水口长度的确定 126

4.9 整体塞棒设计依据 126

4.10 整体塞棒的配方设计 127

4.11 整体塞棒设计的基础 128

4.11.1 整体塞棒的结构类型 128

4.11.2 塞棒棒头的形状类型 128

4.11.3 塞棒棒头的基本尺寸 128

4.12 塞棒棒头设计 129

4.12.1 半圆头形棒头的设计 129

4.12.2 由两个不相等半径组成的棒头设计 131

4.12.3 由两个半径为R1和R2与斜线相切组成的棒头设计 132

4.12.4 整体塞棒尾部的连接结构 132

4.13 塞棒总长度的确定 132

4.14 塞棒棒头设计示例 133

4.14.1 棒头设计示例1 133

4.14.2 棒头设计示例2 134

4.15 塞棒棒头设计说明 135

4.16 塞棒行程计算 138

4.16.1 塞棒行程计算依据 138

4.16.2 塞棒行程计算示例 139

4.17 连铸“三大件”配料的基本粒度组成 140

4.18 长水口的粒度组成 142

4.18.1 长水口本体的粒度组成 142

4.18.2 长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 142

4.18.3 长水口内复合层的粒度组成 142

4.19 浸入式水口的粒度组成 143

4.19.1 浸入式水口本体的粒度组成 143

4.19.2 浸入式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 143

4.20 快换水口的粒度组成 144

4.20.1 快换水口本体的粒度组成 144

4.20.2 快换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 144

4.20.3 快换水口滑动面的粒度组成 144

4.20.4 快换水口内复合层的粒度组成 145

4.21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的粒度组成 145

4.21.1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本体的粒度组成 145

4.21.2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 145

4.21.3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碗口的粒度组成 146

4.22 整体塞棒的粒度组成 146

4.22.1 整体塞棒本体的粒度组成 146

4.22.2 整体塞棒棒头的粒度组成 146

4.23 配料中的有关原则 147

4.23.1 关于配料临界粒度的差异原则 147

4.23.2 配方中鳞片石墨粒度的分配原则 147

4.23.3 制品不同部位结合剂的平衡原则 147

4.24 长水口本体造粒料的水分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 147

4.24.1 长水口本体造粒料的水分与堆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48

4.24.2 长水口本体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48

4.24.3 长水口本体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49

4.25 浸入式水口本体造粒料.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 149

4.25.1 浸入式水口本体造粒料的水分与造粒料堆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49

4.25.2 浸入式水口本体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0

4.25.3 浸入式水口本体毛坯密度与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0

4.26 浸入式水口渣线造粒料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 151

4.26.1 浸入式水口渣线造粒料的水分与堆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1

4.26.2 浸入式水口渣线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1

4.26.3 浸入式水口渣线烧前坯体密度与烧后坯体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1

4.27 整体塞棒本体造粒料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 152

4.27.1 整体塞棒本体造粒料的水分与堆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2

4.27.2 整体塞棒本体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2

4.27.3 整体塞棒本体烧前毛坯密度与烧后本体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3

4.28 镁碳质棒头造粒料与堆积密度及其他指标之间的规律性 153

4.28.1 镁碳质棒头造粒料水分与堆积密度的规律性 153

4.28.2 镁碳质棒头造粒料的堆积密度与本体毛坯体之间的规律性 154

4.28.3 镁碳质棒头烧前毛坯密度与烧后坯体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4

4.29 铝碳质系列造粒料与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5

4.29.1 铝碳质系列造粒料密度与其毛坯和制品密度的规律性 156

4.29.2 铝碳质系列毛坯和制品密度比值之间的规律性 156

4.29.3 铝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7

4.29.4 铝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的差值之间的规律性 157

4.30 镁碳质系列造粒料与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8

4.30.1 镁碳质系列造粒料密度与其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8

4.30.2 镁碳质系列毛坯和制品密度比值之间的规律性 158

4.30.3 镁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59

4.30.4 镁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的差值之间的规律性 159

4.31 锆碳质系列造粒料与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60

4.31.1 锆碳质系列造粒料密度与其毛坯和制品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60

4.31.2 锆碳质系列毛坯和制品密度比值之间的规律性 160

4.31.3 锆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 161

4.31.4 锆碳质系列造粒料堆积密度与毛坯密度之间的规律性差值 161

4.32 铝碳质长水口造粒料中的细粉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 161

4.32.1 铝碳质长水口本体造粒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 162

4.32.2 铝碳质长水口渣线造粒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 162

4.33 铝碳质浸入式水口造粒料中的细粉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 162

4.34 碳质整体塞棒造粒料中的细粉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 163

4.34.1 铝碳质整体塞棒本体造粒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 163

4.34.2 镁碳质塞棒棒头造粒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对其堆积密度的影响 163

4.35 对混成料小于0.1 mm颗粒的含量与其堆积密度的认识 164

4.36 制品的近终形设计 165

4.36.1 实测造粒料的压缩比 165

4.36.2 理论计算造粒料的压缩比 166

4.37 定高定量定容法设计胶套 166

4.37.1 定高定量定容法的设计原理 166

4.37.2 定高定量定容法的设计步骤示例(一) 167

4.37.3 定高定量定容法的设计步骤示例(二) 170

4.38 常规添加剂加入量的确定 171

4.39 炭黑添加剂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173

4.39.1 炭黑添加剂对锆碳质试样性能的影响 173

4.39.2 炭黑添加剂对铝碳质试样性能的影响 176

4.39.3 炭黑加入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177

4.39.4 在Y炭黑的参与下硅粉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179

4.40 炭黑添加剂对试样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183

4.40.1 P、Y炭黑的氧化失重率 183

4.40.2 Y炭黑加入量对试样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183

4.40.3 硅粉加入量对含有Y炭黑试样失重率的影响 183

4.40.4 对炭黑添加剂作用的评价 184

4.41 长水口A制品的显微结构 185

4.41.1 长水口A制品本体(烧结氧化铝+石墨)的显微结构 185

4.41.2 长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 186

4.41.3 长水口A制品内复合层(无碳层,板状刚玉+漂珠)的显微结构 187

4.42 长水口B制品的显微结构 189

4.42.1 长水口B制品本体(棕刚玉+熔融石英+石墨)的显微结构 189

4.42.2 长水口B制品内复合层(MA尖晶石+石墨)的显微结构 191

4.43 长水口C制品的显微结构 192

4.43.1 长水口C制品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192

4.43.2 长水口C制品渣线(MA尖晶石+石墨)的显微结构 194

4.43.3 长水口C制品内复合层(熔融石英+漂珠)的显微结构 196

4.44 长水口D制品的显微结构 197

4.44.1 长水口D制品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197

4.44.2 长水口D制品内复合层(烧结MA尖晶石+石墨)的显微结构 199

4.45 浸入式水口A制品的显微结构 201

4.45.1 浸入式水口A制品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01

4.45.2 浸入式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 203

4.46 浸入式水口B制品的显微结构 204

4.46.1 浸入式水口B制品碗口(海水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 204

4.46.2 浸入式水口B制品本体(亚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04

4.46.3 浸入式水口B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 207

4.47 浸入式水口C制品的显微结构 208

4.47.1 浸入式水口C制品碗口(电熔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 208

4.47.2 浸入式水口C制品本体(电熔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10

4.47.3 浸入式水口C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 212

4.47.4 浸入式水口C制品内复合无碳层(板状刚玉+锆莫来石)的显微结构 214

4.48 无碳无硅质水口的显微结构 215

4.48.1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碗口(电熔氧化镁+石墨)的显微结构 215

4.48.2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碗口(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17

4.48.3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 218

4.48.4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内复合层(电熔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18

4.48.5 无碳无硅质水口A制品无碳层(熔融石英+氧化铝空心球)的显微结构 221

4.49 防堵塞水口的显微结构 223

4.49.1 防堵塞水口A制品碗口(亚白刚玉+α-Al2O3微粉)的显微结构 223

4.49.2 防堵塞水口A制品本体(棕刚玉+α-Al2O3)的显微结构 223

4.49.3 防堵塞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 226

4.49.4 防堵塞水口A制品内复合层(电熔白刚玉+长石+石墨)的显微结构 227

4.50 快换水口A制品的显微结构 230

4.50.1 快换水口A制品滑动面(电熔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30

4.50.2 快换水口A制品本体(板状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31

4.50.3 快换水口A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 233

4.50.4 快换水口A制品内复合无碳层(板状刚玉+锆莫来石)的显微结构 233

4.51 快换水口B制品的显微结构 235

4.51.1 快换水口B制品滑动面(板状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35

4.51.2 快换水口B制品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36

4.51.3 快换水口B制品渣线(钙部分稳定氧化锆+石墨)的显微结构 238

4.52 吹氩上水口的显微结构 240

4.52.1 吹氩上水口本体(棕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40

4.52.2 吹氩上水口滑动面(棕刚玉+板状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42

4.53 整体塞棒A制品的显微结构 244

4.53.1 整体塞棒A制品塞棒棒身(亚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44

4.53.2 整体塞棒A制品棒头(海水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 245

4.54 整体塞棒B制品的显微结构 247

4.54.1 整体塞棒B制品塞棒棒身(电熔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 247

4.54.2 整体塞棒B制品棒头(电熔镁砂+石墨)的显微结构 249

4.55 整体塞棒C制品的显微结构 251

4.55.1 整体塞棒C制品塞棒棒身(矾土+石墨)的显微结构 251

4.55.2 整体塞棒C制品棒头(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253

参考文献 254

5 连铸“三大件”的使用 255

5.1 长水口的安装 255

5.2 长水口使用前期的准备事项 256

5.2.1 长水口的连接 256

5.2.2 大包滑动水口的开浇 256

5.2.3 长水口吹氩密封 256

5.3 中间包覆盖剂 256

5.3.1 中间包覆盖剂的主要作用 257

5.3.2 中间包覆盖剂的分类 257

5.4 中间包钢水温度 258

5.5 长水口的材质选择与其使用环境的关系 259

5.5.1 碗口材质的选择 259

5.5.2 长水口本体材质的选择 259

5.5.3 长水口渣线部位材质的选择 259

5.5.4 长水口浸入钢水渣线以下部分的材质选择 260

5.6 长水口的损坏形态及其原因 260

5.6.1 长水口碗口开裂 260

5.6.2 长水口碗口烧损 260

5.6.3 长水口内壁冲蚀或穿孔 260

5.6.4 长水口颈部断裂 261

5.6.5 长水口表面局部氧化 261

5.6.6 长水口本体开裂 261

5.6.7 长水口渣线侵蚀 261

5.6.8 长水口出钢口端内孔扩径 261

5.7 长水口使用的保障措施 261

5.7.1 长水口在钢厂使用的保障措施 261

5.7.2 长水口生产厂要采取的保障措施 262

5.8 使用后长水口防氧化涂层的显微结构 263

5.9 使用后长水口本体的显微结构 263

5.10 使用后长水口渣线的显微结构 264

5.11 使用后长水口内壁复合层的显微结构 265

5.12 浸入式水口的使用环境 266

5.13 浸入式水口的安装 267

5.13.1 分体式浸入式水口的安装 267

5.13.2 整体式浸入式水口的安装 268

5.13.3 快换水口的安装 268

5.13.4 薄板坯浸入式水口的安装 269

5.14 浸入式水口的烘烤制度 269

5.15 保护渣对浸入式水口的影响 271

5.15.1 保护渣的性能 271

5.15.2 保护渣中的成分对保护渣性能的影响 271

5.16 不同钢种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 273

5.16.1 低碳铝镇静钢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 273

5.16.2 超低碳钢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 274

5.16.3 高速连铸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 274

5.16.4 不锈钢对保护渣性能的要求 274

5.17 钢水温度和钙处理 274

5.18 结晶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对浸入式水口渣线侵蚀的影响 275

5.19 浸入式水口的损毁形态 276

5.19.1 渣线部位穿孔和断裂等损毁原因 276

5.19.2 浸入式水口本体穿孔、纵裂和断裂等损毁原因 278

5.19.3 浸入式水口侧孔断裂因素 279

5.20 浸入式水口堵塞物的来源 280

5.20.1 来源于浸入式水口自身 281

5.20.2 钢水的脱氧剂 281

5.20.3 钢水的钙处理 281

5.20.4 大包烧氧开浇 282

5.20.5 钢包底吹氩 282

5.20.6 钢水的过热度 283

5.21 防止浸入式水口堵塞物的方法 283

5.21.1 大包至中间包之间的钢水保护 283

5.21.2 中间包至结晶器的钢水保护 283

5.21.3 其他保护方式防止水口堵塞 283

5.22 浸入式水口浇注不同钢种的堵塞物的名称和成分 284

5.22.1 浇注ERW钢产生的堵塞物 284

5.22.2 浇注20CrMnTiH钢产生的堵塞物 285

5.22.3 浇注高铝钢产生的堵塞物 285

5.22.4 浇注低碳铝镇静钢产生的堵塞物 285

5.22.5 浇注铝镇静钢产生的堵塞物 286

5.22.6 LF炉精炼铝镇静钢产生的堵塞物 286

5.22.7 浇注中碳钢和微合金钢产生的堵塞物 287

5.22.8 浇注铝冷镦钢产生的堵塞物 287

5.22.9 浇注不锈钢304产生的堵塞物 287

5.22.10 浇注1Cr18Ni9Ti钢产生的堵塞物 288

5.23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的结构与材质 288

5.23.1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的吹氩结构 289

5.23.2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的材质 289

5.23.3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的粒度组成 290

5.23.4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气孔的显微观察 290

5.24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的制作 292

5.24.1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本体的原料和粒度组成 292

5.24.2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吹氩透气层的理化指标 292

5.24.3 水口本体的制作与性能 292

5.25 狭缝型吹氩水口的显微结构 293

5.25.1 狭缝型吹氩水口透气层的显微结构 293

5.25.2 狭缝型吹氩水口本体的显微结构 293

5.25.3 狭缝型吹氩水口渣线的组成和使用后的氧化锆颗粒形貌 295

5.25.4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渣线层的显微结构 295

5.26 狭缝型吹氩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和理化指标 296

5.26.1 狭缝型吹氩水口渣线的粒度组成 296

5.26.2 狭缝型吹氩水口渣线的理化指标 296

5.27 狭缝型吹氩浸入式水口的使用 297

5.28 防堵塞浸入式水口防堵塞合成料的研制 297

5.28.1 防堵塞合成料的选择依据 297

5.28.2 不吹氩防堵塞浸入式水口防堵塞合成料的制备 298

5.28.3 不吹氩防堵塞浸入式水口防堵塞合成料的检测 298

5.29 不吹氩防堵塞浸入式水口的制作与性能 300

5.30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效果 300

5.30.1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的使用条件 300

5.30.2 在钢厂的使用效果 301

5.31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使用后的残砖形貌 301

5.31.1 使用后的残砖形貌 301

5.31.2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原始防堵塞层分析 301

5.31.3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防堵塞层使用后形貌 302

5.31.4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防堵塞反应层分析 302

5.31.5 使用后的不吹氩防堵塞水口防堵塞过渡带分析 303

5.32 不吹氩防堵塞水口流钢侧孔堵塞物的分析 304

5.33 关于防堵塞料的添加剂 305

5.34 无碳无硅质水口材质的选择与匹配 305

5.35 无碳无硅质水口的制作工艺 306

5.35.1 水口内复合体材质 306

5.35.2 造粒工艺 307

5.35.3 水口成型工艺 307

5.35.4 水口的烧成 307

5.35.5 无碳无硅质水口的实物性能 307

5.36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的使用条件与结果 307

5.37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使用后的残砖分析 308

5.37.1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浇注纯净钢WYK-1后的残砖分析 308

5.37.2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浇注铝镇静钢WLZn后的残砖分析 309

5.37.3 无碳无硅质浸入式水口浇注无取向硅钢W180后的残砖分析 310

5.38 整体塞棒的使用 310

5.38.1 整体塞棒的使用环境 310

5.38.2 整体塞棒的安装 310

5.39 整体塞棒的制作与材质选择 312

5.39.1 整体塞棒材质的选择 312

5.39.2 整体塞棒的生产工艺 312

5.40 整体塞棒的吹氩作用与吹氩产生的负面影响 313

5.40.1 整体塞棒的吹氩作用 313

5.40.2 整体塞棒吹氩产生的负面影响 313

5.41 整体塞棒的损坏形貌 314

5.41.1 整体塞棒的损坏形貌 314

5.41.2 安装过程产生的损坏 314

5.41.3 在中间包内预热期间可能出现的损坏 315

5.41.4 整体塞棒的棒头断裂事故 315

5.41.5 整体塞棒的棒头受到严重的侵蚀损毁 315

5.41.6 整体塞棒在浇注过程中发生断裂 316

5.41.7 整体塞棒渣线部位的蚀损 316

5.41.8 整体塞棒在浇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 317

5.42 整体塞棒的操作特性 317

5.43 整体塞棒使用后的显微结构 318

5.43.1 使用后的整体塞棒A制品棒头(镁碳质)的显微结构 318

5.43.2 使用后的整体塞棒B制品棒头(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319

5.43.3 使用后的整体塞棒C制品棒身(矾土+石墨)的显微结构 321

5.43.4 使用后的整体塞棒C制品棒头(白刚玉+石墨)的显微结构 324

参考文献 327

索引 3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