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河北书院史研究
河北书院史研究

河北书院史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洪成,刘园园,王蓉,刘达著
  • 出 版 社: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6608727
  • 页数:3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选取河北书院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放在清代,较以往研究在选题上有所突破。本书从微观视角入手,对河北书院基本情况的梳理更加具体、详细和准确,对其发展沿革梳理得更系统,搜集了较为丰富和完备的文献方志资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以往研究中所未曾涉及的,在历史资料的发掘与运用方面有所创新。
《河北书院史研究》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唐代的河北书院 2

第一节 河北书院的萌生 4

第二节 唐代河北的三所书院 7

一、张说书院 7

二、西谿书院 8

三、棠荫书院 9

第三节 历史思索 9

第二章 宋代的河北书院 12

第一节 宋代河北书院概述 14

一、封龙书院 14

二、中溪书院 16

三、西溪书院 17

四、张子书院 17

五、龙冈书院 18

第二节 河北书院的理学教育特色——以张载为中心 18

第三节 河北书院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21

一、军事战争的影响 21

二、南北分裂,隶属辽、金 22

三、蝗灾、洪灾 22

第三章 元代的河北书院 24

第一节 元代书院发展的政策背景 25

第二节 元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26

一、石家庄 29

二、保定 31

三、邢台 35

四、张家口 36

五、邯郸 37

六、廊坊 38

七、沧州 39

八、衡水 49

第三节 元代河北的著名书院 50

一、刘秉忠与紫金山书院 50

二、苏天爵与滋溪书院 54

三、李冶、元好问与封龙书院 57

第四节 元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74

一、河北书院的地位在全国范围有明显提升 74

二、河北书院区域分布不平衡 75

三、元代河北书院的时间分布疏密相间 76

四、河北书院以民办书院居多 77

第五节 元代河北书院初盛原因 78

一、河北重归中央政府一体化,区域政治相对稳定 79

二、元朝书院向北方推广的趋势 79

三、元朝对书院的政策倾斜 81

第四章 明代的河北书院 83

第一节 明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85

第二节 明代河北的重要书院举要 95

一、保定 95

二、石家庄 99

三、邯郸 107

四、沧州 116

五、邢台 122

六、秦皇岛 126

七、廊坊 127

八、唐山 129

九、衡水 131

第三节 明代河北书院的教学活动 134

一、讲学 134

二、供祀 137

第四节 明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137

一、河北书院的官学化程度急剧加强 137

二、河北书院的规模扩大 139

三、河北书院经费的多元化筹集 140

四、河北书院命名富有文化意蕴 140

第五章 清代的河北书院(上) 142

第一节 政治、经济与文化概要 142

一、全国 143

二、河北 146

第二节 清代河北书院发展概况 148

一、石家庄 151

二、保定 175

三、邯郸 185

四、邢台 198

五、唐山 206

六、衡水 212

七、沧州 217

八、廊坊 222

九、承德 225

十、秦皇岛 226

十一、张家口 229

第三节 清代河北书院普遍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242

一、清代河北书院普遍发展的原因 242

二、清代河北书院的特点 244

第六章 清代的河北书院(下) 253

第一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管理 253

一、书院的职事 253

二、清代河北书院章程内容的特点 256

三、清代河北书院经费管理 261

第二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教学 273

一、教学目的 273

二、教学师资和对象 274

三、教学内容 276

四、考课制度 280

五、教学环境 282

六、书院藏书 288

七、师生关系 298

八、书院祭祀 299

第五节 清代河北书院的典范 300

一、颜元与漳南书院 300

二、吴汝纶与莲池书院 308

第七章 清末河北书院的近代改制 322

第一节 河北书院改制的原因 323

一、晚清剧烈的社会变动 323

二、书院自身的积弊 325

三、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的冲击 328

第二节 书院的正式改制 329

一、“戊戌”时期的书院改制 329

二、“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制 336

第三节 河北书院近代改制的历史影响 345

一、加速了科举制的废除 345

二、推动了大量新式学堂的涌现 346

三、推动了河北地区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346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 347

附录2 近年来本书作者发表的相关论著 356

后记 358

补记 36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