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罗国纲撰;王树鹏,姜钧文,朱辉,刘书宇,李然,张丽艳校注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3222297
  • 页数:738 页
图书介绍:《罗氏会约医镜》系清代医家罗国纲所著,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全书共二十卷,是一部综合性医书。罗氏撷取历代医籍精华,积平生之心得,论理有据,语简言赅。本书分类论述,首述脉法,次论治法精要、伤寒、瘟疫、杂证、妇科、本草、儿科、疮科及痘科,间附临证考脉法及治疗经验。每证均详细阐述,平浅之证必虑及深远,难治之证必多方设置,方剂后详明加减,并附古之单方,简介药物性味、功用,理法方药兼备,足资临床借鉴。所制新方,多切实用。
《罗氏会约医镜》目录
标签:校注

卷之一 1

论脉法 1

脉法论 1

四字脉诀 1

二十七种脉象 4

二十七种脉证 6

脉法精要论 17

胃脉论 17

尺脉论 17

论脉阴阳真假 17

论脉虚实 18

胃脉关病吉凶 18

脉须辨真 18

脉证真假辨 19

从证从脉解 19

脉有所忌 20

论脉顺逆 20

论一岁之中脉象不得再见 20

脱阴脱阳 20

脉有相似宜辨 20

论脉阴阳生死寒热论气血衰微脉 21

痈疽脉 22

论脉之有神无神 22

总论脉证四条 22

虚实凭脉辨 23

沉脉宜沉候 23

沉脉以沉取为根 23

老少脉异 23

卷之二 25

治法精要 25

论人元气宜早培补 25

论事属损伤宜自戒惧 30

虚实真假辨 35

治宜精 36

补泻有法 36

治法从逆 36

升阳散火滋阴降火辨 37

君火相火论 38

用药之法 38

先天水火论 39

相火论 40

标本论 40

论内伤外感不同 41

论寒热 42

论寒热脉证有虚实真假内外之异 43

卷之三 44

论伤寒 44

伤寒总论 44

伤寒脉论 45

伤寒六经循序传变 46

论治伤寒勿拘古方 46

论证分表里 47

论表里之虚实 47

论汗证 47

论忌汗 48

感冒伤寒新旧发表诸方 48

论吐证 52

论下证 53

论证当下 54

论证忌下 54

伤寒攻里诸方 54

论清理 56

论温 57

论补 59

论三阴 61

论伤寒中寒不同 63

论传经及合病并病 64

论两感 65

卷之四 67

论伤寒 67

伤寒变证引言 67

论伤寒目证 67

论伤寒舌证 68

论伤寒衄血 68

论伤寒发渴 69

论伤寒口疮喉肿 70

论伤寒咳嗽 71

论伤寒呃逆 72

论伤寒呕吐 73

论伤寒发黄 75

论伤寒腹痛 75

论伤寒蓄血 76

论伤寒热入血室 77

论伤寒下利 77

论伤寒协热下利 79

论伤寒二便不通 79

论伤寒发狂 80

论伤寒发斑发疹 82

论伤寒阳厥阴厥 83

论伤寒囊缩 85

论伤寒撮空证 85

论伤寒发喘 86

论伤寒腹满 87

论伤寒变温病、暑病 87

论伤寒劳复、食复 87

论伤寒虚证 88

伤寒论治摘要 88

论伤寒误药伤人 91

论伤寒用药须得佐使 91

论伤寒用药须配合得宜 92

论伤寒有宜从证不从脉 92

论伤寒有宜从脉不从证 93

伤寒脉证凶候 93

卷之五 94

论瘟疫 94

论瘟疫与伤寒不同治法亦异 94

论瘟疫治法 94

论汗宜缓 95

论下宜急 96

论下法权变 97

论应下诸证 98

论下后脉证变幻 99

论瘟疫痞满 100

论瘟疫呕吐 101

论瘟疫蓄血 101

论瘟疫发黄 102

论瘟疫自汗 102

论瘟疫盗汗 102

论瘟疫发斑 103

论瘟疫解后调理 104

论瘟疫下格上呕 105

论瘟疫大便泄泻、闭结二证 105

论疫病小便杂证 106

论瘟疫蛔厥 107

论瘟疫呃逆 107

论瘟疫饮水 108

论瘟疫阳证似阴 108

论瘟疫投凉药之害 109

卷之六 111

论头痛 111

脉候 111

论面病 118

论眼目 121

论鼻证 128

论耳病 131

论口病 135

论舌病 136

卷之七 140

论齿牙 140

论咽喉 144

论声喑 147

论胁痛 151

论腰痛 154

脉息 154

论眩运 158

论不寐 159

论腹痛 162

腹痛脉理 163

论霍乱 167

脉证吉凶 170

卷之八 172

论反胃噎膈 172

论脉 173

死证 173

论痞满 178

论恶心 180

论脾胃 181

论痰饮 187

脉候 187

论积聚 195

脉候 196

论癥瘕痃痞癖等证 201

卷之九 202

论咳嗽 202

脉候 203

论喘促哮三证 208

脉论 208

论肿胀 214

脉候 216

死证 216

论失血 222

论脉 226

卷之十 232

论痢疾 232

论脉 233

死证 233

论疟疾 238

脉候 240

论真中风似中风 244

脉候 246

论怔忡惊悸恐惧健忘 253

脉侯 254

论泄泻 257

论呕吐 265

卷十一 270

论黄疸 270

论痹证 274

论便血 278

论小便不通 282

附:论小便不禁 286

论淋癃 288

论阳痿 292

论脱肛 294

论瘰疬 297

卷十二 303

论痔漏 303

论癫狂 308

论邪祟 312

论三消 313

论汗证 318

治汗备要 321

论汗出凶证 322

论痉证 323

附:劳风、风搐、各经兼证 326

论暑证 327

论湿证 329

论燥证 331

论火证 333

卷十三 338

论疝? 338

脉候 339

疝方分类 340

论遗精 344

论痿证 349

论诸虫 352

诸毒 358

论蛊毒 361

论脚病 363

脉理 364

卷十四 370

论妇科 370

经脉门 370

月经 370

论经先期 371

论经后期 373

论经乱常 375

论经期腹痛 376

论经水多少 377

论血色 378

论经不行 379

脉候 382

论崩 384

论崩血心痛 387

论漏 387

论热入血室 388

论赤带白带白浊白淫 389

治带单方 392

论五色带下 393

论癥瘕 394

嗣育门 400

子嗣 400

论男女用药 401

以下治男人方 403

以下治妇人方 404

论药各有所宜 406

天时地利 406

饮食 407

胎孕门 407

胎脉 407

胎前调养免至堕胎 409

女转男胎 410

论堕胎 410

安胎 413

妊娠伤寒 416

胎漏 419

妊妇中风 420

子痫 421

子烦 421

子悬 422

子肿 422

子气 423

子满 423

子淋 424

孕妇尿闭 424

子鸣 425

子喑 425

尿血 426

妊妇恶阻 426

妊娠腹痛 427

妊妇霍乱 427

妊妇泄泻 428

妊妇痢疾 428

妊妇咳嗽 429

妊妇疟疾 430

妊妇中暑 430

妊妇腰痛 430

妊妇失血 431

妊妇气喘 432

妊妇悲伤 432

鬼胎 433

治邪祟法 434

卷十五 435

胎产门 435

胎产神法 435

弄胎试胎 435

产听自然 435

难产源流 436

稳婆 438

产候 438

进饮食戒喧闹 438

备拣生产良方 439

论生产凶证 440

凶证 441

子死腹中 442

胞衣不出 442

备拣能救生产凶证良方 443

备拣古来治产难至简至稳神方,以便取用 445

备拣古来下胞衣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446

论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 446

产后门 447

产后脉论 447

论产后调治 448

论治产后仍宜因证 449

产后当知 449

产后忌药 449

产后血晕 450

恶露不绝 451

产后头痛 452

产后腹痛 452

产后胁痛 453

产后腰痛 453

产后身痛 454

产后气喘 455

产后咳嗽 455

产后心痛 456

产后发热 457

产后发狂 458

产后呕逆 458

产后寒热往来 459

产后疟疾 460

产后出汗 461

产后中风 462

产后伤寒 463

产后浮肿 464

产后不语 464

产后泄泻 465

产后痢疾 466

产后大便闭涩 467

产后小便不通或短少 468

产后淋证 469

产后尿血 470

产后遗尿不禁兼损脬漏尿 470

产后大便血 472

产后二便不通 472

产后崩血 473

产后霍乱吐泻 474

产后积聚瘕块 475

产后呃逆 475

产后惊悸 476

产后口渴 476

产后蓐劳 477

乳病门 479

乳少 479

乳病 480

前阴门 483

阴挺 483

阴肿 483

阴疮 484

阴痒 485

阴冷 485

阴吹 486

下胎断产 486

本草凡例 492

卷十六 492

草部上卷 492

人参 492

黄芪 492

当归 493

甘草 493

白术 494

苍术 494

丹参 494

沙参 495

元参 495

苦参 495

川芎 496

白芍药 496

生地黄 497

熟地黄 497

五味子 498

天门冬 498

麦门冬 498

款冬花 499

远志 499

羌活 499

独活 500

防风 500

细辛 500

白芷 501

麻黄 501

麻黄根 502

葛根 502

升麻 502

柴胡 503

前胡 503

紫苏 503

桔梗 504

大黄 504

黄芩 505

黄连 505

胡黄连 506

龙胆草 506

香附 506

砂仁 507

附子 507

半夏 508

南星 508

贝母 509

天麻 509

香薷 509

荆芥 510

藁本 510

怀牛膝 510

车前子 511

泽泻 511

木通 512

石菖蒲 512

山药 512

延胡索 513

白豆蔻 513

草豆蔻 513

草果 514

肉豆蔻 514

补骨脂 514

益智仁 515

使君子 515

刺蒺藜 515

沙苑蒺藜 515

肉苁蓉 516

锁阳 516

巴戟天 516

胡芦巴 516

菟丝子 517

覆盆子 517

蛇床子 517

仙茅 518

知母 518

紫菀 518

萎蕤 519

广木香 519

藿香 519

大茴香 520

黄精 520

蒲黄 520

何首乌 521

牡丹皮 521

艾叶 522

红花 522

菊花 522

萆薢 523

土茯苓 523

旱莲草 524

秦艽 524

青蒿 524

金银花 524

石斛 525

薏苡仁 525

百合 525

天花粉 526

瓜蒌仁 526

续断 526

扁蓄 527

灯心 527

白鲜皮 527

益母草 528

薄荷 528

郁金 529

姜黄 529

三棱 529

莪蒁 530

白茅根 530

白前 530

白薇 531

白及 531

连翘 531

夏枯草 532

大蓟、小蓟 532

旋覆花 532

三七 532

地榆 533

瞿麦 533

茵陈 533

海金沙 534

木贼草 534

谷精草 534

决明子 534

青葙子 535

牛蒡子 535

葶苈子 535

射干 535

山豆根 536

冬葵子 536

贯众 536

狗脊 536

荜拨 537

良姜 537

紫草 537

防己 538

骨碎补 538

钩藤 538

淫羊藿 539

大戟 539

甘遂 539

商陆 540

芫花 540

青黛 540

王不留行 541

豨莶草 541

苍耳子 541

马兜铃 541

青木香 542

白蔹 542

白头翁 542

常山 543

牵牛子 543

威灵仙 543

百部 544

茜草 544

海藻 544

海带 544

昆布 545

蓖麻子 545

凤仙花 545

白附子 545

天名精 546

鹤虱 546

藜芦 546

续随子 546

泽兰 547

蒲公英 547

萱草 547

山茨菇 547

漏芦 548

刘寄奴草 548

马勃 548

蕺 548

孩儿茶 549

败草 549

蚤休 549

卫矛 549

马鞭草 550

水萍 550

茵芋 550

大青 550

黄药根 551

荠苨 551

山柰 551

紫花地丁 551

甘松香 552

地肤子 552

石韦 552

天仙藤 552

烟草 552

苎麻根 553

凌霄花 553

景天 553

芦荟 553

芦茅根 554

卷柏 554

兰叶 554

王瓜 554

卷十七 556

淡竹叶 556

竹茹 556

竹沥 556

天竺黄 557

雷丸 557

荆沥 557

肉桂 557

桂心 558

桂枝 558

茯苓 558

茯神 559

琥珀 559

松节 560

柏子仁 560

侧柏叶 560

枸杞子 561

地骨皮 561

山栀子 561

黄柏 562

山茱萸 563

杜仲 563

女贞实 563

桑白皮 564

酸枣仁 564

猪苓 564

厚朴 564

槟榔 565

川椒 565

椒目 565

胡椒 566

吴茱萸 566

皂角 566

肥皂 567

棕榈 567

枳实 568

枳壳 568

槐角 568

苦楝子 569

蔓荆子 569

五加皮 569

干漆 570

密蒙花 570

丁香 570

诃子 571

乌药 571

乳香 571

没药 572

枫脂香 572

大枫子 572

没石子 573

芜荑 573

木鳖子 573

巴豆 574

五倍子 574

百药煎 574

沉香 575

檀香 575

降真香 576

冰片 576

樟脑 576

苏合香油 577

大腹皮 577

楮实 577

茶茗 578

血竭 578

金樱子 578

郁李仁 579

苏木 579

辛夷 579

蕤仁 580

桑寄生 580

杉木 581

芙蓉花 581

海桐皮 581

樗根白皮 581

榆白皮 582

秦皮 582

阿魏 582

山茶花 582

木槿 582

水杨柳 583

柞木枝 583

石南叶 583

紫荆木皮 583

谷部 584

粳米 584

糯米 584

麦芽 584

神曲 585

红曲 585

酒 585

醋 586

小麦 586

荞麦 587

粟 587

罂粟壳 587

黑豆 587

赤小豆 588

绿豆 588

白扁豆 588

淡豆豉 589

刀豆 589

脂麻 589

火麻仁 590

果部 590

陈皮 590

青皮 591

桃仁 591

杏仁 592

木瓜 592

山楂 592

乌梅 593

芡实 593

大枣 594

莲子 594

石莲子 594

莲花须 595

藕 595

荷叶 595

龙眼 596

荔枝 596

胡桃 596

榧子 597

石榴皮 597

柿 597

枇杷叶 598

橄榄 598

梨 599

甘蔗 599

白沙糖 599

白果 599

荸荠 600

海松子 600

菜部 601

生姜 601

干姜 601

黑干姜 601

葱 602

大蒜 602

韭菜 603

韭子 603

薤 603

莱菔 604

莱菔子 604

白芥子 604

甜瓜蒂 605

芸苔 605

马齿苋 605

冬瓜 605

西瓜 606

丝瓜 606

茄根 606

胡荽 606

苦菜 607

卷十八 608

金箔 608

铜绿 608

自然铜 608

铅 609

黄丹 609

铅粉 609

雄黄 609

朱砂 610

水银 610

轻粉 610

银朱 610

铁 611

古钱 611

生赤铜 611

蜜陀僧 612

硫黄 612

白矾 613

朴硝 613

元明粉 614

石膏 614

滑石 615

赤石脂 615

紫石英 615

炉甘石 616

浮石 616

蓬砂 616

硇砂 616

磁石 617

青礞石 617

花蕊石 617

代赭石 618

阳起石 618

禹余粮 618

皂矾 619

胆矾 619

砒霜 619

石灰 619

食盐 620

青盐 620

石蟹 621

矾石 621

诸水 621

诸土 622

伏龙肝 623

百草霜 624

墨 624

禽兽部 625

鸡 625

鸭 626

雁肪 626

鸽 626

燕屎 626

雀卵 627

苍鹅 627

雉 627

猪 627

犬肉 629

羊肉 629

羖羊角 630

牛肉 630

黄明胶 631

牛黄 631

虎胫骨 632

犀角 633

羚羊角 633

熊胆 634

望月砂 634

鹿茸 635

鹿角胶 635

麝香 636

獭肝 636

象皮 636

白马溺 637

驴溺 637

鼠矢 637

夜明砂 637

鳞介鱼虫部 638

龙骨 638

龙齿 638

龟板 638

鳖甲 639

穿山甲 639

牡蛎 639

石决明 640

蛤粉 640

田螺 641

真珠 641

海螵蛸 641

蜂蜜 642

露蜂房 642

蝉脱 643

僵蚕 643

晚蚕砂 644

玳瑁 644

斑蝥 644

蝎 645

蜈蚣 645

白颈蚯蚓 646

五谷虫 646

白蜡 646

五灵脂 646

白花蛇 647

蚺蛇胆 648

蛇脱 648

螃蟹 648

虾 648

蜗牛 649

水蛭 649

虻虫 649

蟾蜍 650

蜣蜋 650

桑螵蛸 650

蜘蛛 651

?虫 651

蝼蛄 651

瓦垄子 652

鲤鱼 652

鲫鱼 652

鳗鲡 652

鳝鱼 653

蠡鱼 653

青鱼胆 653

石首鱼 653

人部 654

发灰 654

人牙 655

人乳 655

紫河车 655

脐带 656

童便 656

秋石 657

人中白 657

人中黄 657

裤裆灰 658

卷十九 659

儿科 659

调护小儿诸法 672

疮科 674

虚实治法 675

论灸法 675

久病睡法 699

卷二十 700

痘科 700

腹痛 702

吐泻 703

惊搐 704

以后治痘成脓数日内方论 706

吐泻 708

以后治痘收靥数日内方论 711

以后统治痘证方论 713

痘疮脉论 718

备拣古来治痘杂证至简至稳单方于后,以便取用 719

论麻与痘不同治法亦异 722

论麻证重轻 723

治麻疹杂证单方 730

校注后记 7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