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一九八四年中国史论文摘要汇编
一九八四年中国史论文摘要汇编

一九八四年中国史论文摘要汇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岫峰,赵保佑,刘潞生编
  • 出 版 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
《一九八四年中国史论文摘要汇编》目录

一 中国历史通论 14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科学的要求 14

文史分途是历史的进步 15

“论从史出”与“以论带史” 16

历史比较研究刍议 1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提法有片面性 18

中西封建土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19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20

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是在精耕细作制度的制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1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 22

论中国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道路问题 23

论中国封建社会“强本抑末”政策产生的原因 24

论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兴衰的原因 26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历史命运的探讨 27

历史上存在被压迫阶级的宗教 28

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不容否定 29

论农民战争的历史地位 29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坚持民族原则问题 30

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31

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不应“避讳” 33

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 34

宗法制的核心并非全在于嫡长子继承法 35

“劳心者治人”是古代社会的“公式”吗 36

略论古代思想家对封建经济思想“三大教条”的批判 37

“忠”的观念在我国历史中的演变 38

对研究和编写回族史的几点意见 39

要重视生活方式演变史的研究 40

二 中国古代史 42

先秦时期 42

中国上古的国族 42

从神话传说透视上古历史 43

原始社会分期的几个问题 44

中国的井田制即古代公社所有制 45

夏都和夏人活动区地望探讨 46

商族起源于东方 47

偃师商城应即汤都西亳 48

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郑州商城为成汤亳都 49

周族的起源及其播迁 50

西周“彘之乱”是王室和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内乱 51

“隶臣妾”的身份复议 52

晋“作爰田”探讨 53

楚国经济发展脉络 54

周代村社土地制度的演变 55

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 56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的变化 57

商鞅变法不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 58

秦的兴亡及其知识分子政策 59

论“智能之士”在战国变法中的作用 60

完成封建统一是秦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6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62

研究秦汉史的三个重要课题 62

关于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争论 63

秦汉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 63

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 65

秦始皇并未烧尽诸侯史记 65

“丝绸之路”始辟于秦 66

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之故址在赣榆县 67

对汉武帝北击匈奴之举不能赞同 69

汉武帝能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 70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统治思想不是“重农抑商” 71

重本抑末,本末皆利 72

汉代关税小议 73

两汉乡官“三老”浅探 74

西汉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 75

汉代监察制度的兴衰 76

汉代的訾算 77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78

司马迁《史记》的特殊书法 79

霍去病不是爱国主义者 80

霍去病是个爱国主义者 81

东汉的货币经济 83

刘秀是一位农民拥护的好皇帝 84

王莽改制依经初考 85

汉墓壁画、画象石题材内容试探 85

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 86

曹魏的士家屯田 88

东吴的屯田制 89

蜀汉对“南中”并未采取“和”、“抚”方针 90

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何在? 9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位 92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93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 94

秦晋淝水之战的性质 95

李安世的均田疏和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和作用 96

拓拔珪的历史功绩 98

十六国时期经济是缓慢发展的 99

隋唐五代时期 99

重评隋朝短祚而亡的原因 99

瓦岗军所建大魏政权的特点 100

隋唐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的关系 101

隋唐时期的官仓制度 102

义仓系隋唐时期所首创 103

南北朝隋唐寺观户的研究有新进展 104

唐代两税法征收内容辨析 105

唐代的轮作复种制与两税法 106

租佃关系的发展是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 107

“海上丝绸之路”应称为“瓷器之路” 108

唐代漕运的盛况 109

由于唐太宗自观国史致使唐初某些史料失真 110

渤海不属于高句丽族系渤海国是唐朝地方政权 111

我国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大唐六典》 111

唐代的宦官典禁军何以形成? 112

关于唐代登科记的考察 113

唐代制举共有多少科? 115

唐末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何在 115

唐末五代兵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兵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117

重评高力士 118

宋辽金元时期 119

从民族关系看赵匡胤统一全国的策略 119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应肯定 120

北宋时期的差役 121

北宋人口当在一亿以上 122

宋代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123

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124

从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经济的发展 125

宋代经济财政中的“度牒” 126

宋代的海外贸易 127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与地主阶级 128

宋史学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地位 129

两宋在法学理论上的探索 130

宋元时期我国陶瓷器的对外贸易 131

司马光并非守旧派和顽固派 132

邢昞是从汉学转变为宋学的关键人物 132

宋江仅仅是一个从事于劫掠的绿林雄豪 133

“等贵贱、均贫富”的经济内容是要求轻徭薄赋 134

岳飞《满江红》词无需避讳 135

岳飞《满江红》词今天应当避讳 137

杨么是一个有亏于民族大节的人 138

对辽朝肖太后要有个正确评价 138

金代女真社会奴隶制度的特点 139

对西夏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 140

“西夏人”和党项族的区别 141

从元朝的法令看当时的土地制度 142

元代江南普通官田的重大意义 143

元代屯田的发展和演变 144

我国中央与西藏的隶属关系始于元朝 145

元代吐蕃驿站略述 147

元代中日往来超过唐宋 148

明清时期 149

明代的封建专制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149

明代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作用 150

明代缙绅地主的地位和作用 151

明代的民屯田与民垦田是两种不同的田制 152

明代的行政机构概述 153

朱元璋杜文牍之弊 153

明代况钟的官声政绩 154

明代中期中日贸易简论 155

东林党与张居正的改革事业 156

“流寇主义”是李自成失败的主因 157

试析明末农民战争的“流寇主义” 158

李自成通山之死的真相 159

李自成禅隐夹山新证 160

推翻明王朝是谁的功绩? 161

张献忠“屠蜀”的真相 162

傅山的成就可与顾炎武、王夫之等并列 163

明及清前期的官田地租形态 164

洪承畴在清初统一中的历史作用 165

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具有重大意义 166

清前期出现的经营地主是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167

“行帮”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产物 168

康熙的“吏治” 169

康熙朝盛京内务府皇庄简述 170

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 171

清代“摊丁入亩”制有重要历史意义 172

八旗制度研究述略 173

清政府统治蒙古经济政策的特点 174

清代并非始终“闭关自守” 174

清代农民的永佃权有利于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 175

全国清史学术讨论会简述 176

应如何估价明清江南市镇的历史价值 177

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78

明清时期中国与英法专制政权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作用 179

三 中国近代史 18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即“两个过程” 181

“两个过程论”概括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 181

“三次高潮”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182

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近代史的主线 183

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梯” 184

应以反映社会经济矛盾的阶级斗争为主线 185

论近代中国进步潮流的演变 186

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187

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两种“翻案” 188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基本内容问题 189

近代中国农民的阶级属性问题 190

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内市场 191

试论晚清统治集团对外敌入侵的态度 192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193

林则徐研究的新史料——《乙巳日记》 194

评鸦片战争时期的道光皇帝 195

中国五口通商时期的丝茶出口贸易 196

清朝吏治腐败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197

茅家琦评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98

《天父圣旨》、《天兄圣旨》的发现和价值 199

罗尔纲再论《天朝田亩制度》 199

关于太平天国人物评价的几点意见 200

洪秀全删改的《诗韵》究竟是部什么书 201

论太平天国中期改制之变与天京之乱 202

太平军北伐的战略目标究竟是什么 203

石达开并非蓄意远征不返 204

李世贤功过新评 205

白齐文为何投向太平军 206

李蓝起义史研究的新成果 207

近代会党的历史作用歧见种种 208

试谈清咸同年间回民反清运动性质与领袖人物评价 209

略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210

“洋务运动”应正名为“近代工业化运动” 211

洋务运动:中国资产阶级化的第一步 212

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 213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反动 214

中国地主、官僚、商人向民族资本阶级转化的主要标志 215

旧中国确有官僚买办资本 216

旧中国的买办是否构成一个阶级 217

曾国藩的“驭夷”思想论略 218

左宗棠称得上民族英雄 219

不宜将左宗棠评价太高 220

曾纪泽是一个爱国者 221

关于中法战争中几个问题的初探 222

马江战役失败原因种种 223

中法马江战役及其历史教训 224

关于甲午战争中帝后和战之争问题歧见 225

“帝党主战,后党主和”质疑 226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和翁同和 226

李鸿章——甲午战争中的主和派 227

从甲午战争看洋务运动的性质 228

关于丘逢甲在台湾抗日的评价问题 229

关于“公车上书”本义的讨论 229

应把维新派称作改革派 230

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231

从郑观应的矛盾表现看洋务与维新的某些关系 232

张謇与戊戌维新 233

变官制——戊戌变法的中心问题 234

光绪既非维新派又非洋务派 235

光绪的历史地位 236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中为何未提出君主立宪要求 236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政治主张的再探讨 237

从明治维新看戊戌变法的失败 238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研究 239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发展变化的原因 240

光绪“驾崩”之谜 241

慈禧专权是偶然的巧合吗 242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十大分歧 243

日俄战争前后美国对我国的侵略政策 243

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244

洪全福起义与兴中会的关系 245

辛亥革命时期城市起义刍议 246

略论自立军起义的性质 247

梁启超是帝制派还是反帝制派 248

论“张勋复辟” 249

如何加强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 250

试论民初复古思潮对史学的影响 251

论陈天华的史学思想 252

评梁启超对封建史学思想的批判 253

评价民国人物的几点意见 254

四、中国现代史 25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255

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得以成熟的条件 256

我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理论的形成过程 257

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和我党“平分土地”的口号 258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私营工商业政策的形成 259

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队伍的形成 260

青年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261

《多余的话》讨论述评 262

冯玉祥是颇具特色的历史人物 263

评大革命时期的冯玉祥 264

陈独秀早期反孔思想的特征 265

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不是被撤销的 266

邓演达后期政治思想浅析 266

邵力子在建党前后的活动和贡献 267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68

“二大”民主革命纲领并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269

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探讨 270

对党的“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探讨 271

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扩大执委会述评 272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问题 273

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功绩 274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 275

“四·一二”政变与帝国主义 276

“四·一二”前夕蒋介石汪精卫上海会谈始末 277

谈新桂系与“四·一二”政变 278

“二战”时期党内连续发生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 279

南昌起义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开端 280

试评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 281

论中共中央“北方会议”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 28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我党对蒋介石斗争的“三个口号” 283

评“反蒋抗日”方针 284

关于榜罗镇会议召开时间及地名考证 285

一打长沙不是冒险主义典型 286

张国焘路线对西路军的影响 287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28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间派的共性与个性 289

试析国民政府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法 290

论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291

1927年——1937年国民党政府外债问题之研究 292

四川军阀与鸦片烟 293

试论1935年白银风潮的原因及其后果 294

中国抗日游击战争在世界反法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295

中国战场与日本败降 296

“减租减息”政策析 297

皖南事变在军事方面的历史教训 297

论山西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 298

鄂豫边区的特点 299

国民参政会浅析 300

台儿庄战役胜利原因及不足之处 301

华侨在物力人力上对祖国抗战的贡献 302

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浅析 303

试论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 304

评旧政协决议 305

《双十协定》并没有否定我军的地位 306

试探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不断加快的原因 3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