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阎德润伤寒论评释
阎德润伤寒论评释

阎德润伤寒论评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阎德润编著;顾志君,王京芳点校;王致谱,农汉才主编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3547011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王致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深医史学专家。参编《中国医学通史》、《中医大辞典》、《中医人物辞典》、《中国急诊医学》(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中医痛证大成》、《实用中医临床手册丛书》等,主编《中国中医药五十年》、《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温病大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等,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农汉才: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参编《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温病大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等,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
《阎德润伤寒论评释》目录

自序 1

新版序 2

编辑例言 3

上篇 《伤寒论》症状明理论 4

第一章 绪言 4

第二章 六经之命名 6

第三章 《伤寒论》中之阴阳、寒热、传变 10

第一节 阴阳 10

第二节 寒热 11

第三节 传变 12

第四章 六经病之证候 14

第一节 太阳病 14

第二节 阳明病 16

第三节 少阳病 17

第四节 太阴病 19

第五节 少阴病 19

第六节 厥阴病 20

第七节 小结 23

第五章 六经病主证之新志 26

第一节 论热 26

一、伤寒之学说 26

二、伤寒时之发热 34

三、发热之利害关系 38

第二节 发汗 43

一、所谓发汗 44

二、发汗之机转 45

三、发汗之意义 47

第三节 头痛 48

一、头痛发生之原因 48

二、发生头痛之刺激种类 49

三、临床上头痛之种类 50

第四节 呕吐 52

一、呕吐之生理关系 52

二、呕吐之临床关系 53

第五节 便秘 54

一、大肠中各种原因所发生之便秘 54

二、大肠以外之消化管有变化时所发生之便秘 58

三、消化管以外之原因 59

第六节 下痢(利) 59

一、肠炎时所发生之下痢 60

二、过敏性自家中毒性及内分泌障碍时所发生之下痢 62

三、肠系膜腺之变性及肠淀粉样变性时所发生之下痢 64

四、神经性下痢 64

第七节 鼓胀(痞) 64

一、胃鼓胀 65

二、肠鼓胀 65

第八节 循环障碍(厥冷) 68

下篇 《伤寒论》治疗辨证论 72

第一章 桂枝汤类 73

第一节 桂枝汤主方(健胃、镇静) 73

第二节 桂枝汤变方 83

一、桂枝加附子汤(健胃、镇静、强心) 83

二、桂枝加桂汤(桂枝原方,加桂二两,即另立汤名)(健胃) 86

三、桂枝去芍药汤(健胃)、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健胃、强心) 87

四、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麻痹、健胃) 88

五、小建中汤(桂枝汤原方加胶饴)(滋养、健胃) 91

六、桂枝加芍药生姜新加汤(桂枝汤原方芍药、生姜各增一两,加人参三两)(镇静、健胃) 94

七、桂枝甘草汤(健胃) 97

八、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健胃、利尿) 98

九、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健胃) 99

十、桂枝二麻黄一汤(解热) 100

十一、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汤加麻黄石膏二味)(解热、强心) 100

十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健胃、镇静) 102

十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减低兴奋性、健胃) 105

十四、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镇静、健胃) 109

十五、桂枝加葛根汤(健胃、滋养) 110

十六、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一倍)(镇静、健胃) 110

十七、桂枝加大黄汤(缓下、健胃) 111

第二章 麻黄汤类 114

第一节 麻黄汤主方(发汗解热) 114

第二节 麻黄汤变方 117

一、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即越婢汤加杏仁也)(缓解治喘) 117

二、大青龙汤(此合麻黄、桂枝、越婢三方为一方,而无芍药)(发汗解热之重剂) 118

三、小青龙汤(发汗解热、镇呕、祛痰) 119

四、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强心) 126

五、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强心) 127

第三章 葛根汤类 129

第一节 葛根汤主方(滋养、发汗、健胃) 129

第二节 葛根汤变方 131

一、葛根黄芩黄连汤(健胃、收敛) 131

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原方加半夏)(止呕、健胃、解热) 135

第四章 柴胡汤类 136

第一节 柴胡汤主方 136

一、小柴胡汤(解热、健胃) 136

二、大柴胡汤(缓下、解热、健胃) 144

第二节 柴胡汤变方 146

一、柴胡桂枝汤(此小柴胡与桂枝汤并为一方,乃少阳、太阳合病之方)(解热、健胃) 146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意杂糅) 147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解热、健胃) 149

四、柴胡加芒硝汤(解热、盐类缓下) 151

第五章 栀子汤类 154

一、栀子豉汤(消化健胃、除余热) 154

二、栀子甘草豉汤(消化剂)及栀子生姜豉汤(健胃剂) 157

三、栀子干姜汤(刺激兴奋、解热) 158

四、栀子厚朴(枳实)汤(麻痹、解热) 158

五、栀子檗皮汤(消炎杀菌、解热) 159

六、枳实栀子豉汤(消化剂、解热) 160

第六章 承气汤类 162

一、大承气汤(下剂:峻缓兼用) 162

二、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厚朴、枳实亦减)(峻下剂) 167

三、调胃承气汤(下剂:峻缓兼用) 169

四、桃核承气汤(泻下、镇静) 170

五、抵当汤(防血凝固、峻泻) 173

六、抵当丸 178

七、十枣汤(泻下剂) 178

八、大陷胸汤(下剂:峻缓兼用) 181

九、大陷胸丸(峻、缓下剂) 182

十、小陷胸汤(健胃、止呕) 184

十一、白散(峻下剂,溶痰) 184

十二、麻仁丸(麻子仁丸,即小承气汤加芍药二仁也)(润燥、泻下) 188

第七章 泻心汤类 191

第一节 泻心汤主方 191

一、生姜泻心汤(健胃剂) 191

二、甘草泻心汤(此方即半夏汤方内更加甘草一两;生姜泻心汤去人参、生姜,加甘草一两)(缓下、健胃) 192

三、半夏泻心汤(止呕、健胃) 193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健胃) 193

五、附子泻心汤(强心、健胃) 194

第二节 泻心汤变方 195

一、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健胃) 195

二、黄芩汤(健胃)及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止呕、健胃) 196

三、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健胃) 197

四、旋复代赭汤(健胃、收敛) 198

五、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健胃、止痛、止呕) 200

第八章 白虎汤类 201

一、白虎汤(健胃、消炎) 201

二、白虎加人参汤(健胃) 204

三、竹叶石膏汤(消炎、收敛) 206

第九章 五苓散类 209

一、五苓散(健胃、利尿、汗泄,调节盐类代谢障碍) 209

二、猪苓汤(保存水分、调节血质、利尿) 213

三、文蛤散(发挥体内胶质之作用,以免存水) 217

四、茯苓甘草汤(健胃) 218

第十章 四逆汤类 220

一、四逆汤(强心) 220

二、四逆加人参汤(强心,助消化) 221

三、通脉四逆汤(强心、调胃) 222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强心、助消化) 222

五、干姜附子汤(强心) 224

六、白通汤(强心,利尿) 224

七、白通加猪胆汁汤(强心、健胃、利尿) 225

八、茯苓四逆汤(强心、助消化) 226

九、四逆散(解热、镇静、助消化) 227

十、当归四逆汤(镇静、消化、利尿) 229

十一、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健胃、镇静) 231

第十一章 理中汤类 233

一、理中丸(健胃) 233

二、真武汤(强心、健胃) 234

三、附子汤(强心、健胃) 235

四、甘草附子汤(强心、健胃) 236

五、桂枝附子汤(麻痹止痛、健胃) 237

六、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健胃、麻痹止痛) 238

七、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健胃) 238

八、芍药甘草附子汤(强心、镇静) 239

九、桂枝人参汤(健胃、强壮) 240

第十二章 杂法方类 241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吸着、收敛) 241

二、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强壮、健胃) 242

三、甘草干姜汤(健胃) 246

四、芍药甘草汤(镇静) 246

五、茵陈蒿汤(利尿、泻下) 246

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发汗、利尿) 249

七、麻黄升麻汤(方意杂糅) 251

八、瓜蒂散(催吐) 254

九、吴茱萸汤(健胃) 255

十、黄连阿胶汤(健胃、强壮) 255

十一、桃花汤(吸着、收敛) 256

十二、半夏散及汤(镇呕、健胃) 256

十三、猪肤汤(减痛、滋养) 257

十四、甘草汤(缓下剂)及桔梗汤(祛痰剂) 258

十五、苦酒汤(烧灼法) 258

附:咽证用汤别 259

十六、乌梅丸(健胃、收敛) 259

十七、白头翁汤(收敛、健胃、杀菌) 261

十八、牡蛎泽泻散(利尿、强心) 263

十九、蜜煎导方及猪胆汁方(灌肠剂) 265

二十、烧裈散(治虚脱) 267

附录一 处方 269

第一章 桂枝汤类处方 269

一、桂枝汤方 269

二、桂枝加附子汤方 269

三、桂枝加桂汤方 270

四、桂枝去芍药汤方 270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270

六、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270

七、小建中汤方 270

八、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271

九、桂枝甘草汤方 271

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271

十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71

十二、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271

十三、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2

十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272

十五、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272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272

十七、桂枝加葛根汤方 272

十八、桂枝加芍药汤方 273

十九、桂枝加大黄汤方 273

第二章 麻黄汤类处方 273

一、麻黄汤方 273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273

三、大青龙汤方 274

四、小青龙汤方 274

五、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274

六、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74

第三章 葛根汤类处方 275

一、葛根汤方 275

二、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275

三、葛根加半夏汤方 275

第四章 柴胡汤类处方 275

一、小柴胡汤方 275

二、大柴胡汤方 276

三、柴胡桂枝汤方 276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276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276

六、柴胡加芒硝汤方 277

第五章 栀子汤类处方 277

一、栀子豉汤方 277

二、栀子甘草豉汤方 277

三、栀子生姜豉汤方 277

四、栀子干姜汤方 277

五、栀子厚朴(枳实)汤方 278

六、栀子檗皮汤方 278

七、枳实栀子豉汤方 278

第六章 承气汤类处方 278

一、大承气汤方 278

二、小承气汤方 279

三、调胃承气汤方 279

四、桃核承气汤方 279

五、抵当汤方 279

六、抵当丸方 279

七、十枣汤方 279

八、大陷胸汤方 280

九、大陷胸丸方 280

十、小陷胸汤方 280

十一、白散方 280

十二、麻仁丸方 281

第七章 泻心汤类处方 281

一、生姜泻心汤方 281

二、甘草泻心汤 281

三、半夏泻心汤 281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 282

五、附子泻心汤 282

六、黄连汤方 282

七、黄芩汤方 282

八、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282

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282

十、旋覆代赭石汤方 283

十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283

第八章 白虎汤类处方 283

一、白虎汤方 283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283

三、竹叶石膏汤方 283

第九章 五苓散类处方 284

一、五苓散方 284

二、猪苓汤方 284

三、文蛤散方 284

四、茯苓甘草汤方 284

第十章 四逆汤类处方 284

一、四逆汤方 284

二、四逆加人参汤方 285

三、通脉四逆汤方 285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285

五、干姜附子汤方 285

六、白通汤方 285

七、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285

八、茯苓四逆汤方 286

九、四逆散方 286

十、当归四逆汤方 286

十一、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286

第十一章 理中汤类处方 287

一、理中丸方 287

二、真武汤方 287

三、附子汤方 288

四、甘草附子汤方 288

五、桂枝附子汤方 288

六、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288

七、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288

八、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289

九、桂枝人参汤方 289

第十二章 杂法方类处方 289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289

二、炙甘草汤方 289

三、甘草干姜汤方 289

四、芍药甘草汤方 289

五、茵陈蒿汤方 290

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290

七、麻黄升麻汤方 290

八、瓜蒂散方 290

九、吴茱萸汤方 290

十、黄连阿胶汤方 291

十一、桃花汤方 291

十二、半夏散及汤方 291

十三、猪皮汤方 291

十四、甘草汤方 291

十五、桔梗汤方 291

十六、苦酒汤方 292

十七、乌梅丸方 292

十八、白头翁汤方 292

十九、牡蛎泽泻散方 292

二十、蜜煎导方 292

二十一、猪胆汁方 293

二十二、烧裈散方 293

附录二 古方权量之考证 294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2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