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南菁文化丛书  南菁书院志
南菁文化丛书  南菁书院志

南菁文化丛书 南菁书院志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培明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45811797
  • 页数:6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述了南菁书院的沿革、治学和名人事迹。作者赵先生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翻阅了相关人物的文集、传记和回忆录数百种,先写出了这部书稿。光绪八年,兵部侍郎、江苏学政瑞安黄漱兰既有感于科举制艺难以培育人才,又期待曾文正、左文襄这样的大贤出现(支持建立南菁书院本就是左文襄晚年的一大善举),在江阴建南菁书院。南菁书院并祀郑玄、朱熹二主,鲜明地表现汉宋兼采的倾向。南菁书院实质上是清代经学研究的最后一个重镇。南菁书院在江苏各县进行严格的课生选拔制度,坚持以经古学为主的分科方式,长期采取双院长制度,营造出自由研习的学术氛围,这使得此书院在清末的诸多书院中脱颖而出。胡适之先生曾盛赞南菁书院的教育制度,认为它完全可以和西方大学的研究院相比。辛亥鼎革后,它的辉煌也就慢慢暗淡了。全书考证精详,条理分明,非常好地继承了方志纂修“贵因不贵创”的传统;而作为一部书院志,本书又将学案与方志的写作结合起来,使南菁师生的治学理路、文化影响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南菁文化丛书 南菁书院志》目录

序一&杨培明 1

序二&王伊同 1

序三 斯楼应许附千秋&吴飞 1

上编 南菁书院的沿革 3

第一章 黄体芳创建南菁书院于江阴 3

第一节 创建南菁书院的历史背景 3

一 江苏学政衙署设在江阴而使江阴成为全省的文化枢轴 3

二 李兆洛与江阴暨阳书院 6

第二节 黄体芳于光绪八年创建南菁书院 9

一 黄体芳《南菁书院记》 9

二 黄体芳在江阴另建南菁书院的原因 10

三 黄体芳创建南菁书院的因缘 14

第三节 南菁书院创建时的规模和设施 24

一 藏书楼和讲堂及斋舍 24

二 光绪九年书院落成并开课 27

第四节 建院经费 28

一 南菁书院头门勒石 29

二 各官衔名捐数支存勒石 29

三 对两块碑记的一点考释 30

第五节 张文虎和黄以周先后主讲南菁书院 32

一 张文虎于光绪九年主讲南菁书院 32

二 黄以周于光绪十年继讲南菁书院 34

第六节 南菁书院的监院与经董 38

一 监院 38

二 经董 40

第七节 南菁书院专课通省经古 41

一 课生经甄别入院研习经学古学 41

二 课生膏火与奖金 42

第八节 书院命名“南菁” 43

第二章 王先谦开创书院的学术辉煌时期 45

第一节 王先谦接任江苏学政 45

一 劝学琐言 45

二 院课均遵旧章 51

三 增设院长 52

第二节 王先谦设立南菁书局 55

一 开设书局 55

二 筹集经费 59

三 刊刻《皇清经解续编》 61

四 刊刻《南菁书院丛书》和其他书籍 73

第三节 关于《皇清经解续编》 77

一 《续经解》概况 77

二 《续经解》与前《经解》比较 79

三 版本价值与留下的遗憾 81

第四节 王先谦与南菁沙田 84

一 王先谦《南菁沙田记》 84

二 费姚捐田 87

第三章 南菁书院的继续发展 91

第一节 杨颐扩充书院规模 91

一 王先谦离开江阴 91

二 杨颐上任伊始仍循双院长新章 92

三 继续处理南菁沙田事 93

四 杨颐扩充南菁书院规模和增加课生膏火 95

五 又恢复聘请一位院长之旧章 96

六 加试时艺 99

七 黄以周刊刻《南菁讲舍文集》 100

八 奏请书院院长常川住院 101

第二节 溥良遵循书院旧章 102

一 费念慈与溥良谈南菁事 103

二 溥良刻《南菁札记》 105

三 黄以周刊刻《南菁文钞二集》 106

第三节 龙湛霖对书院的“西化”改革 107

一 添课西学 107

二 整顿沙田经济与提高课生待遇 109

第四章 书院改办高等学堂 111

第一节 瞿鸿禨遵旨改南菁书院为高等学堂 111

一 瞿鸿禨主政南菁书院 111

二 瞿鸿禨改南菁书院为高等学堂 116

第二节 南菁书院再次奏改高等学堂 119

一 李殿林奏改“南菁书院”为“江苏全省南菁高等学堂” 119

二 丁立钧由南菁书院院长改为南菁高等学堂总教习 125

第三节 李殿林、唐景崇相继主政南菁高等学堂 131

一 丁立钧、丁立瀛、刘奉璋应李殿林之聘相继出任总教习 131

二 唐景崇主政南菁学堂 134

第四节 南菁改办高等文科学堂 136

一 学政裁撤与提学使司的设立 136

二 南菁改办高等文科学堂 139

第五节 南菁书院之流风余韵 143

一 京师大学堂与无锡国专 143

二 南菁书院同学聚会 146

三 校庆活动与老课生手泽 149

四 胡适的最后一首旧体诗 153

中编 南菁书院的治学 159

第五章 学使主政和院长主讲 159

第一节 学使主政 159

一 历任学使 160

二 聘请院长 161

三 选拔课生 162

四 掌管书院经济 169

第二节 院长主讲 169

一 院长题名 169

二 黄以周主讲南菁书院 170

三 学政与院长在院务中的交合 173

第六章 书院自由的治学风气 176

第一节 课生自由研习 176

一 吴稚晖《讲舍杂录》之入院回忆 176

二 唐文治《南菁日记》中初入书院的记载 178

三 入院肄业平等自由 182

四 自由研习经史词章 188

五 勤作日记和札记 197

第二节 治学之余 199

一 登临君山 199

二 瞻仰三公祠和睢阳庙 200

三 多才多艺 202

四 文人相轻 203

五 遗闻轶事 204

第三节 师生之谊 207

一 南菁诸生对张文虎的怀念 208

二 黄以周与南菁诸生之情谊 208

三 其他师生情谊之点滴 211

第四节 南菁同窗友谊的回忆 212

一 唐文治悼念同窗亡友之至情至性 212

二 吴稚晖笔下的南菁同窗 215

三 其他南菁学人的回忆 217

第七章 南菁书院的治学理念、方法和成果 220

第一节 汉宋兼采 220

一 “汉宋兼采”的学术背景 220

二 书院尊祀郑玄和朱熹 221

三 尤重郑学 222

四 不薄宋学 223

第二节 黄以周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226

一 “郑注”义理之精“引而不发” 227

二 经学即理学 228

三 治经当以经为主 230

四 为学贵在静专 231

第三节 黄以周与南菁诸生讲学论道 233

一 老师“讲贯”与学生“进讲” 233

二 师生合作进行学术研究 235

三 弟子校勘老师著作 236

四 指导诸生“馀不敢尽”的治学方法 237

五 与诸生讲学论道 239

第四节 浙东学术的影响 243

一 黄体芳创设南菁本意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243

二 黄以周与浙东学术 244

三 南菁诸生受浙东学术影响 245

第五节 南菁讲舍文钞 248

一 南菁讲舍文集 248

二 南菁文钞二集 252

三 南菁文钞三集 253

下编 南菁书院的人物 259

第八章 南菁书院名人传 259

第一节 师长 259

黄体芳 259

王先谦 267

杨 颐 溥良 龙湛霖 瞿鸿禨 李殿林 唐景崇 276

张文虎 286

黄以周 294

缪荃孙 315

林颐山 王亦曾 陈昌绅 华世芳 丁立钧 326

第二节 院生 344

张锡恭 曹元忠 曹元弼 344

胡玉缙 于 鬯 367

唐文治 377

陈庆年 赵圣传 386

朱铭盘 陈玉树 404

谢钟英 孟森 丁国钧 413

庄蕴宽 赵椿年 夏仁虎 423

吴敬恒 436

钮永建 444

汪凤瀛 汪荣宝 449

丁福保 458

蒋维乔 464

金天翮 469

第九章 南菁书院历年学友录 472

书院时代 473

光绪九年(1883) 473

光绪十年(1884) 482

光绪十一年(1885) 483

光绪十二年(1886) 495

光绪十三年(1887) 500

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1888—1890) 507

光绪十七年(1891) 525

光绪十八年(1892) 532

光绪十九年(1893) 538

光绪二十年(1894) 547

光绪二十一年(1895) 555

光绪二十二年(1896) 570

光绪二十三年(1897) 578

光绪二十四年(1898) 581

光绪二十五年(1899) 587

光绪二十六年(1900) 596

光绪二十七年(1901) 597

光绪二十八年(1902) 610

光绪二十九年(1903) 613

《学友录》补遗 616

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 616

光绪十二年至十六年(1886—1890) 620

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后 623

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 623

江苏全省南菁高等学堂时代 625

预科第一届 626

预科第二届 633

《学友录》人名索引 640

参考资料 650

后记 6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