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基础  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
教育基础  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

教育基础 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冬青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7525863
  • 页数:2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教育基础为核心概念,从教育与社会关系问题出发,清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亲社会”即突出教育的社会基础的认识偏差和思维模式问题,突出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亲教育”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并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为背景,聚焦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中的教育问题,提供“生命·实践”教育学视角下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基础 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求索》目录

引论:教育现代性的中国困惑 1

一、教育学学科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 3

二、现代性的西方反思 4

三、现代性的中国困惑 10

四、回应中国教育现代性的挑战 13

第一章 从“教育的社会基础”到“社会的教育基础” 22

第一节 问题提出 25

第二节 “教育基础”意识缺失基本表现 26

一、基本原理中的缺失 27

二、政策语境中的缺失 28

三、学科交叉中的缺失 31

第三节 “教育基础”概念确立的意义 34

第二章 相关学科视域中的“基础”概念探析 39

第一节 为基础而战:学科知识合法性 39

第二节 “学科互涉”:拓展“基础间性”空间 48

第三节 启示:从“学科他涉”走向“基础自觉” 52

一、教育学中的“学科他涉” 52

二、教育学需要“基础自觉” 55

第三章 社会教育基础的结构分析 60

第一节 基于词典意义的演绎式分析框架 61

第二节 基于区域层面的归纳式分析框架 68

一、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结构中的位置变化 68

二、教育知识:人类知识谱系中的地位变化 69

三、教育选择:教育标准内向调节的机制变化 70

四、教育组织:社会组织变革的范式变化 71

五、教育观念:社会文化精神结构的价值变化 72

第三节 自主招生:基于制度意义上的教育基础变革 73

一、教育标准的多元化发展 74

二、教育竞争的多样化发展 75

三、权力、地位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多向化发展 76

四、教育选择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加 76

五、学校法人自主办学逐步落实 77

第四节 谁之质量?何种质量?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瓶颈问题分析 78

一、单一与多元:教育标准单一化带来质量认识的窄化 79

二、同质与异质:单一教育质量标准导致过度同质性教育竞争 81

三、经营与公益:过度经营带来办学质量发展方向性偏差 83

四、一致与冲突:利益冲突导致教育共识难以形成,迟滞多元质量改进 84

五、行政与专业:过度行政干预抑制专业主体质量创新活力 85

第五节 教育均衡:遭遇瓶颈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实践 86

一、谨防矫枉过正: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工具有限性分析 87

二、遭遇现实困境的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 89

三、澄清认识误区:均衡化发展战略只是一种手段 92

四、关注前提与结构:追问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现实可能 94

五、保持张力:有效运用两种手段促进教育公平 95

第六节 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组织制度基础的重建 96

一、把握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涵 97

二、解决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 101

三、正确处理改革中的三大关系 106

四、愿景:期望的走向 110

第七节 未来中国教育政策价值基础重建 112

一、教育政策演变的背景判断 113

二、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四大整体转向 115

三、公共教育政策的价值定位 119

小结:判断社会教育基础水平的维度 122

第四章 构建教育基础与中国教育学的当代转型 131

第一节 中国教育学世纪发展问题提要 134

第二节 教育学立场的反思与选择 141

一、研究者的学科立场与学科发展 142

二、学科立场与学科地位 143

三、教育学立场与教育学价值提升 145

四、教育学立场与教育转型研究 146

五、教育学学科立场的演变与选择 151

第三节 西方教育学方法论演变 155

一、“对象·方法”:教育学学科文化分析的经典维度 156

二、“认识·兴趣”:教育学学科文化分析的批判维度 158

三、范式转换:教育学的三种角色 161

第四节从“中国教育改造”到“中国社会教育基础改造” 167

一、中国社会教育基础改造的可能性 168

二、中国社会教育基础改造需要“转型教育学” 172

三、从近代到当代:教育基础改造需要走向深入 176

第五章 改变社会教育基础的“生命·实践”教育学 181

第一节 寻找教育学的生命感觉 182

第二节 接续传统文化,创造新型学科文化 184

一、价值取向 185

二、思维方式 186

三、原点设计 188

四、事理研究 188

五、学科定位 189

第三节 教育基础改造中的生命实践尺度 192

一、教育存在的生成性 193

二、教育的生命基础 194

三、教育基础改造中的生命实践尺度 197

第四节 构建教育学原理新体系 200

参考文献 2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