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教育宏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聚焦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规划
高等教育宏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聚焦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规划

高等教育宏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聚焦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规划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建青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58975
  • 页数:214 页
图书介绍:科学、理性的教育规划对一个国家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对教育规划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生命力和恒久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模式举足轻重,它不仅会影响到其它教育子系统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本书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整理,指出高等教育规划的制定应该从考虑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出发,采用系统分析的观点,全面分析影响高等教育供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考虑政治或政策因素,进而可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规模做出科学、理性的规划。
《高等教育宏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聚焦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规划》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研究文献述评 3

一 国外相关研究 3

二 国内相关研究 6

三 简单述评 10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 11

一 研究思路 11

二 研究方法 12

三 逻辑框架 13

第一章 高等教育规划的基本理论研究 15

第一节 规划、教育规划及高等教育规划的界说 15

一 规划内涵界定 16

二 教育规划及其基本特征 17

三 高等教育规划范畴厘定 25

四 教育规划与人力规划的关系 26

第二节 为什么要制定教育规划 28

一 缘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9

二 缘于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 29

三 缘于资源和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30

第三节 教育规划的分类 31

一 技术型教育规划与政治型教育规划 31

二“自上而下”教育规划和“自下而上”教育规划 33

三 变革型教育规划和守成型教育规划 34

第四节 教育规划的程序 36

一 功能定位,确定目标 36

二 调查研究,分析预测 38

三 起草论证,制定文本 38

四 有效执行,走向行动 39

第五节 影响理性制定教育规划的主要因素 41

一 教育规划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41

二 教育规划者的专业素质 41

三 规划者对教育和社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认识 42

四 政府政策及政治因素 42

本章小结 43

第二章 高等教育规划五种主要方法述评 45

第一节 西方高等教育规划的主要方法 45

一 人力需求法 45

二 社会需求法 60

三 成本收益分析法 63

四 国际比较法 71

五 数学计量模型法 77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规划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82

一 人力需求法 82

二 国际比较法 83

本章小结 84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规划的方法论选择 85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规划方法论的选择 85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规划的供需系统分析方法 90

一高等教育的需求方 93

二 高等教育的供给方 103

三 政治因素 108

本章小结 113

第四章 高等教育规模预测的方法 114

第一节 相关文献综述 115

第二节 高等教育规模定量预测的现行常用方法 119

一 时间序列分析法 122

二 学生流法 125

三 回归预测分析法 127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预测的方法 133

一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33

二 高等教育规模定量预测时应考虑的因素和指标 136

本章小结 144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定量分析和预测 145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计量分析 145

一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历史情况分析 145

二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计量回归分析 149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定量预测 159

一 高等教育规模中长期预测结果 160

二 相应的政策建议 165

第三节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比较 166

本章小结 168

第六章 高等教育教师及经费的规划和预测方法 169

第一节 高等教育教师规划和预测的方法 169

一 影响高校教师未来需求和供给的因素 169

二 高校教师需求的预测方法 176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经费供需的预测和规划方法 177

一 高等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和规划方法 178

二 高等教育经费供给的预测和规划方法 184

本章小结 185

结论与展望 186

一 主要结论 186

二 本书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187

参考文献 190

后记 2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