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  汉语修辞论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  汉语修辞论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 汉语修辞论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希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156498
  • 页数:5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20世纪国内外学者关于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对学科的发展提出设想,并探讨了一些方法论问题。
《中国现代科学全书 汉语修辞论》目录

第一章 修辞学的定义 1

一、汉语中的“修辞”一词 1

二、修辞家、修辞学家和修辞学学家 2

三、修辞活动、修辞规律和修辞学 5

四、修辞学的名称 7

五、传统修辞学的定义和修辞学的传统定义 8

六、定义的分歧和修辞学的发展 9

七、西方学者的定义 12

八、修辞学的定义 14

九、修辞学是表达者的学问 15

十、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 17

十一、修辞学是语言表达学 19

十二、修辞学不是美辞学,是得体学 19

十三、修辞学是语言科学 21

十四、表达者——修辞人 21

十五、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对话 23

十六、现实人生的对话 24

十七、修辞人身份的确认 25

十八、修辞学是关系之学、形式之学 27

十九、最佳表达效果的辩证法 30

第二章 修辞学的性质 32

一、被攻击的修辞学 32

二、修辞学是科学 33

三、修辞活动是艺术,修辞学是科学 37

四、修辞学的两面性 38

五、修辞学是人文科学 41

六、修辞学是语言学 41

七、修辞学是经验科学 44

八、修辞学是伦理科学 47

九、修辞学是描写性学科 52

十、修辞学是规范性学科 53

十一、修辞学的阐释性 55

十二、修辞学是创新与保守统一的学问 56

十三、修辞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57

十四、修辞学没有阶级性 58

第三章 修辞学的内容 62

一、多种多样的修辞学 62

二、修辞学和修辞学学 63

三、普通修辞学和个别修辞学 65

四、共时修辞学和历时修辞学 67

五、语言修辞学和言语修辞学 69

六、修辞史和修辞学史 70

七、积极修辞学和消极修辞学 72

八、理论修辞学和实用修辞学 77

九、内部修辞学和外部修辞学 80

十、核心修辞学和边缘修辞学 82

十一、比较修辞学和对比修辞学 84

十二、跨文化修辞学 87

十三、口语修辞学和书面语修辞学 88

十四、常规修辞学和变异修辞学 89

十五、游戏修辞学 91

十六、修辞批评 92

十七、修辞学批评 96

第四章 语言、汉语、现代汉语 99

一、表达工具——语言 99

二、语言的共性与民族性 100

三、修辞活动的民族性 101

四、修辞学的民族性 102

五、汉语 103

六、汉语修辞学 105

七、汉语修辞的时代性 107

八、汉语修辞学的时代性 108

九、古代汉语修辞学 110

十、文言修辞学和白话修辞学 110

十一、现代汉语 112

十二、现代汉语修辞学 115

十三、汉语修辞的地区差 118

十四、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地区差 119

十五、汉字和修辞学 120

十六、汉语修辞文化学 124

十七、方言修辞学 126

十八、汉语修辞的团体特色和个人特色 126

十九、现代汉语修辞学的任务 129

第五章 修辞学是选择规则系统 133

一、修辞活动是选择活动 133

二、选择活动的章程 135

三、表达者的选择自由度 137

四、零选择 138

五、对接受者的选择 139

六、语码的选择 141

七、表达者的被动性 142

八、修辞活动是有规则的 143

九、修辞规则 145

十、表达过程A:从思想到话语(文本) 146

十一、表达过程B:从话语(文本)到接受者 148

十二、修辞规则的客观性 148

十三、修辞规则的评价 150

十四、修辞规则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151

十五、修辞规则的系统性 152

十六、修辞规则的简单性 154

十七、修辞规则的生成性 157

十八、修辞规则的结构性 160

十九、修辞规则的开放性 161

第六章 修辞原则:得体性原则 163

一、规则和原则 163

二、三性原则: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165

三、惟一的、最高的原则:得体性原则 166

四、得体性原则和“适合题旨和情境”说 172

五、得体性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 173

六、得体性原则与世界文化 174

七、得体性原则的层次性 176

八、整体准则 177

九、语境准则 180

十、信息准则 182

十一、文化准则 184

十二、心理准则 186

十三、语体准则 189

十四、风格准则 192

十五、自我准则 198

十六、得体度 200

十七、得体性原则的偏离 202

十八、得体性原则和精神文明 204

第七章 同义手段 206

一、同义手段选择活动和同义手段选择学说 206

二、同义手段学说的兴起和争论 208

三、同义手段的定义 218

四、同义手段的丰富性 222

五、语言的同义手段和言语的同义手段 225

六、语音的同义手段 230

七、音节和同义手段 232

八、词汇的同义手段 234

九、语法的同义手段 236

十、同义句 238

十一、同指手段 240

十二、同息手段 242

十三、文化世界的同义手段 242

十四、心理世界的同义手段 245

十五、显性同义手段和潜性同义手段 248

十六、古今式同义手段 251

十七、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同义手段 255

第八章 语言环境 258

一、语言环境的定义 258

二、语境学和修辞学 260

三、语境的功能 262

四、表达者和语境的关系 265

五、语境的选择 267

六、语境的创造 267

七、语境和同义手段 270

八、反馈和预测 271

九、语内语境和语外语境 273

十、上下文对选择的制约 275

十一、趋同和求异 277

十二、语音上下文 279

十三、语义上下文 281

十四、交际对象 282

十五、时间 285

十六、场景 286

十七、传递方式 287

十八、文化语境 287

十九、心理语境 290

二十、语境差 293

二十一、语境的偏离——悖境 296

第九章 修辞格 300

一、修辞格的名称 300

二、修辞格和修辞学 301

三、唐钺的《修辞格》 302

四、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309

五、吴士文的《修辞格论析》 311

六、王希杰的辞格观 313

七、修辞格的分类 316

八、辞格和非辞格 320

九、非辞格的排除 327

十、兼格和辞格的交错 333

十一、辞格的综合运用和辞格群 336

十二、修辞格的数量 339

十三、比喻 341

十四、辞格的归并 346

十五、辞格的扩充 351

十六、新辞格的创建 354

十七、辞格和语音 357

十八、辞格和语义 360

十九、辞格和语法 362

二十、辞格和辞格研究的价值 364

第十章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365

一、中国传统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365

二、何爵三《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 368

三、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369

四、中国当代修辞学的方法和方法论 372

五、方法和方法论的争论 374

六、修辞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375

七、语言观、修辞观和方法论 376

八、研究方法的选择 377

九、对比法 379

十、归纳法 381

十一、统计法 383

十二、演绎法 386

十三、移植法 387

十四、复合研究法 391

十五、方法和语料 392

十六、方法和体系 394

十七、研究方法的评价 396

第十一章 从传统修辞学到现代修辞学 400

二、传统修辞学的现代审视 400

二、传统修辞学的历史性总结 402

三、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特点 405

四、从传统修辞学到现代修辞学 408

五、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中国现代修辞学 412

六、何爵三:《中国修辞学上的几个根本问题》 414

七、王易的《修辞学通诠》 416

八、陈望道和他的《修辞学发凡》 419

九、百家争鸣的三十年代 425

十、郑业建的《修辞学》 428

十一、宫廷璋的《修辞学举例:风格篇》 431

十二、心理视角的修辞学研究 432

十三、语法学家的修辞学研究 435

十四、胡怀琛的修辞学研究及其争论 440

第十二章 从现代修辞学到当代修辞学 444

一、过渡时期的汉语修辞学 444

二、从现代修辞学到当代修辞学 446

三、百花齐放的新时期 450

四、王力的修辞学研究 458

五、张志公的《修辞概要》和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60

六、倪宝元的《汉语修辞新篇章》 463

七、钱钟书的《论通感》和《管锥编》 467

八、从杨树达到李维琦 468

九、何伟棠的《永明体到近体》和吴洁敏、朱宏达的《汉语节律学》 472

十、《发凡》派,复旦派 475

十一、伍铁平和模糊修辞学 480

十二、香港和澳门的修辞学 483

十三、台湾修辞学 484

十四、傅隶朴和徐芹庭 488

十五、新加坡的汉语修辞学 492

十六、日本的汉语修辞学 497

十七、苏联的汉语修辞学研究 500

十八、王希杰的修辞学研究 501

结束语 5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