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从电影认识上海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  1937-1945
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从电影认识上海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  1937-1945

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从电影认识上海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 1937-1945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06041663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的上海民族电影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梳理了1937~1945年间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为基础,对上海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与上海都市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寻求自身的发展,同时上海民族电影的生产与市民互动,积极参与到上海市民对上海都市的认同过程中。
《建筑在“地狱”上的“天堂” 从电影认识上海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 1937-1945》目录

序篇 上海“滩”:“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政商消长 3

第一章 上海都市的开放性 3

第一节 上海的都市化程度 3

第二节 上海各租界当局的文化统治 9

第二章 市民阶层的构成及现代化动因 11

第一节 市民阶层的主要来源:移民 11

第二节 各类移民转型为上海市民:多次社会化过程 23

第三章 市民文化的特征:消费性与流行性 29

第一节 市民意识与市民趣味 29

第二节 战时市民文化的背景:政商消长 33

第三节 “消费革命” 34

第四节 流行文化消费实质:自我实现 36

第四章 市民生活 41

第一节 华洋杂处 41

第二节 电影市场 45

小结 上海持续都市化进程的可能性 52

上篇“孤岛”:电影中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与消解趋势(1937—1941年) 57

第一章 “孤岛”上海:开放性被彻底打破 57

第一节 日本租界当局的管理效能 57

第二节“孤岛”中的市民生活 62

第二章 电影格局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68

第一节 张善琨的“影业帝国”计划 69

第二节 电影产业格局:民族电影产业重建的可能性 108

第三节 电影院的兴盛:国片的直接繁荣 122

第三章 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 132

第一节 《木兰从军》的策略 133

第二节 女性的消费成为都市生活的标志 139

第三节 “孤岛”电影对于大后方的政治意义:政治没有灰色地带 145

第四章 适应孤岛文化心态与语境的影片制作 147

第一节 类型化趋势 149

第二节 剧本荒暴露的电影工业结构性问题 161

小结 国家意识的转换性表达与消解趋势 166

下篇 全面沦陷期:电影在政治压抑下积极参与本土意识及其话语表达方式的建构(1941—1945) 171

第一章 全面沦陷后的上海 171

第一节“保持”国际都市”面貌” 171

第二节“国际都市”计划破产 175

第二章 全面沦陷期的文化干预策略 184

第一节 规范:日本对占领区的电影侵蚀政策 184

第三节 怀柔:鉴于对欧美文化敬畏之下的“孤岛”文化干预 187

第三章 塑造崇日文化认同的努力:日本电影工业在上海本土化的过程 191

第一节 政治统治与文化渗透:建立“新上海”的设想与电影发行 191

第二节 直接合作与暧昧的信任 209

第四章 符合占领需要的泛亚洲文化形象的建构 215

第一节 爱情话语的初现:从《博爱》到《万世流芳》 215

第二节 政治工具和娱乐明星的抉择:李香兰现象 219

第五章 用爱情与忠诚建立都市认同 224

第一节 “社会片”与“大东亚秩序”的背离 224

第二节 爱情话语参与本土意识建构 227

第三节 经典文本的本土化的重新改编:忠诚 236

小结 上海电影对都市本土意识的表现 239

结语 上海电影参与建构本土都市认同的形成 240

附录一 图表 242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247

附录三 影片片目 261

遇见“未”知的到“来” 262

后记 2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