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纲要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广学著;李昱校订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5144660
- 页数:440 页
绪论 匡亚明倡导、《中国思想家评传》作者耕耘的中国学术思想史 1
一 一门学术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相兼的历史学科 1
(一)首倡“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梁启超 1
(二)深究中国学术思想原本精神的钱穆和具有深切使命感的李泽厚 3
(三)将社会史、学术史和思想史融为一体的侯外庐学派 6
二 匡亚明团队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工作 9
(一)匡亚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卓越见解与推动思想史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9
(二)从组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到探索中国思想史的学科建设 15
三 以人学为中心,与多学科综合、交叉发展的中国学术思想史 16
(一)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探讨 16
(二)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发展的研究方法 19
(三)养成仁爱、博通、理性和具有时代使命感的新人格 22
第一章 上古战争观念的发展与古典兵学的诞生 24
一 “征战”与华夏民族的初步形成 25
二 商殷人的“代天罚恶”与周初的“王天下”思想 31
(一)商殷人“代天伐恶”的战争观念 31
(二)周初“王天下”的战争观念与王道政治 34
三 春秋霸政与中国古典军事学的诞生 39
(一)“止戈为武”实为霸主追求的共同目标 39
(二)春秋霸政与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的诞生 44
第二章 “天人相与之道”与易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 51
一 从“民神杂糅”到“绝地天通” 51
(一)“绝地天通”是从洪荒时代进化到文明时代的标志 51
(二)“绝地天通”给统治人间的权力赋予神权的性质 54
二 上古通天术:有科学成分的历学和神秘主义的星占学 56
(一)司历之祝的产生及其职能 56
(二)星占学的主要功能是对统治者进行道德劝诫 61
三 易学的孕育与《易经》之产生 65
(一)与占星术并行不悖的龟卜与筮占术 65
(二)八卦既是筮占术,又含有寻求天道的理性追求 67
四 “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的上古易学 70
(一)春秋时期思想家对“幽赞而达乎数”筮占术的怀疑 70
(二)由以卦测命向“明数而达乎德”方面发展的儒家易学 74
第三章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三代历史学 77
一 “社稷永续”与上古的史官设置 78
(一)统治者的鉴古意识与上古史官的设置 78
(二)上古的史官设置 83
二 周初成康之际,周公旦对于历史教训的大总结 85
(一)起伏跌宕的夏商两代史 85
(二)周公旦对夏商史的初步总结 88
三 以记载“人言”、“国事”为中心的春秋史学 92
(一)君臣善恶毕书的春秋史官 94
(二)春秋史学对家天下兴亡规律的初步认识 96
(三)实录社会文明曲折发展的脚步 98
第四章 孔子对春秋学术的总结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孔子学说 102
一 分封制矛盾的恶性发作与以“义”对“利”观念的确立 102
(一)王权的独专性与宗族成员间的弑杀导致“礼崩乐坏” 103
(二)以义克利之教与对封建宗法等级制的施救 106
二 鲁三桓新政既是孔学派的孕育者,也是孔学派的批判对象 110
(一)鲁三桓改革运动的二重性 110
(二)孔子与鲁三桓的二重关系 114
三 以“义”为基础,“礼”为主体,“天下归仁”为目标的孔学派 119
(一)孔子首先是上古文化的全面总结者和继承者 119
(二)义、礼、仁三位一体作为孔子思想的主体,是崭新的理论创制 122
四 余论:不是孔子“从周”而是西周“从”孔子 128
第五章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墨、道、法对儒学的批判 130
一 春秋思潮的余波:墨、道两家对儒学的夹击 131
(一)墨子学派对孔学派的反叛与批评 131
(二)“道法自然”的老子对儒家道德哲学的批判 137
(三)《庄子》的“道通为一”:对老子道论的深化 141
二 孟荀儒学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回应 145
(一)“赞王道而辩性善”的孟子学说 145
(二)“主性恶而隆礼治”的荀子学说 150
三 法家学说的胜利与秦始皇“焚书坑儒” 154
(一)先秦法家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154
(二)秦始皇是法家学说的实践者 159
第六章 “天人合一”大一统理论形态的确立与汉代各科学术的发展 162
一 从崇尚黄老,到儒学之复苏 163
(一)汉初君臣共奉因势而省、朴、柔、顺的统治术 163
(二)从黄老向积极有为的儒法兼用的统治思想的过渡 164
二 董仲舒天人合一“大一统”思想观念的理论阐发 171
(一)“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的汉武时代 171
(二)董仲舒“天人”学说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174
三 自然神学对汉代各科学术的影响 181
(一)就学科而论,谶纬神学和象数易学特别发达 182
(二)神学化的历书——三统历 183
(三)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历史学——《史记》和《汉书》 185
(四)政治神学的结晶——《白虎通义》 186
(五)余论:在神学目的论压迫下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缓慢发展 188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对统治学说的新探与唐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 191
一 魏晋南北朝“无主旋律”的思想演进曲 192
(一)汉代政治现实与汉代儒家理想的尖锐矛盾 192
(二)始与“神学”对立、终至融会“名教”的玄学思潮 195
二 重新认识社会发展动力和伦理价值的历史学 201
(一)范晔反谶纬而重人事、斥浮华而奖道德的历史观念 202
(二)陈寿、裴松之重人事,尤重历史伟人德才作用的历史观念 204
三 北朝统治者的汉化政策及其实学之兴 206
(一)自觉承继华统的北朝建国方略 206
(二)北朝学者实证精神与为民兴利思想的发展 208
四 盛唐时期人文精神的巨大发展 210
(一)以道家的思想改造儒家神秘主义的天道观 211
(二)从理论上论证以民为“元元”的思想 212
(三)唐代的礼法制度体现了“贵顺物情”的精神 213
五 盛唐文学由张扬个性向社会批判主义的转折 215
(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仙李白 215
(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 217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新乐府诗人白居易 218
(四)主张“吏为民役”的古文运动旗手之一柳宗元 220
第八章 三教融合与“继天立极,扶正人心”的宋代理学 222
一 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学术前提 223
(一)理学产生的政治条件 223
(二)理学产生的学术前提 227
二 “继天立极,扶正人心”的新儒学 238
(一)“无极而太极”与“理一分殊”的道体论 238
(二)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与由化育流行而生成的气质之性 240
(三)居敬、穷理、尽性的“工夫”论 243
三 与理学相互映照的诗学、与理学相互影响的史学 246
(一)重道德且情理相得益彰的诗学 246
(二)重伦理且理势相通的史学 247
第九章 十一至十七世纪“格致学”的发展与明清之际的历史哲学 251
一 十一至十七世纪我国“格致学”的发展 252
(一)十一至十七世纪“格致学”发展的社会以及思想文化因素 252
(二)金元明清初的“格致学”与近代科学思想的滋生 257
二 明清之际历史哲学的发展 267
(一)李贽“人之外无道”的历史观念 268
(二)顾炎武“道无器无所寓”的历史观念 272
(三)王夫之“依人建极”的历史哲学 276
(四)黄宗羲“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与天下回归于民的历史观念 280
第十章 十二至十八世纪心学、文学与十八世纪适性论和情感哲学 283
一 从陆九渊,经王阳明,到泰州学派的发展 284
(一)陆九渊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心学思想 284
(二)王阳明“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的心学理论 285
(三)泰州学派首领王艮的“格物”之说 288
二 元明与前清之际的文学成就及其思想 289
(一)元杂剧的发展和关汉卿的《窦娥冤》 289
(二)以鼓吹个性解放为中心的明代人文主义思潮 292
三 十八世纪“适性论”和“情感哲学” 299
(一)《桃花扇》《红楼梦》代表着人文主义思潮的持续高涨 299
(二)郑板桥的“适性论” 303
(三)戴震的“情感哲学” 306
(四)乾嘉著名汉学家的情感论主张 312
第十一章 西学东渐与清代“官学派”对纲常名教学说的挽救 316
一 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与“西学中源”说的盛行 317
(一)西方传教士所传“西学”及其对中土思想界的影响 317
(二)前清“西学中源”说实是“以复古为解放”的别样形式 321
二 清代中叶的汉宋之争与宋学之转型 323
(一)官宋学的衰落与以“研究方法之革命”护卫“主义之改良”的清汉学 323
(二)桐城派宋学家对汉学的反击与经世派的兴起 329
三 船坚炮利下的“自西徂东”与“中体西用”文化观的盛行 333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卫我数千年之纲常” 334
(二)矛头指向革命运动的桐城理学派 337
(三)“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与洋务运动对近代自然科学传播的推动 340
(四)“中体西用”乃是挽救纲常名教的“中道”思想形式 344
第十二章 清末立宪维新派的形成及其“中西会通”的民主思想特色 349
一 洋务运动的衰落与宪政维新派的兴起 349
(一)列强瓜分中国侵略活动的加强与洋务派的分化 349
(二)从“中体西用”到“政体艺用”的君主立宪派 352
二 立宪派对古代民本论的“误读”和改良主义的思想特色 354
(一)康有为对民主思想的理解与对孔孟之“误读” 355
(二)梁启超、谭嗣同对民主思想的理解与对古代民本思想之“误读” 357
(三)严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与对老庄之“误读” 361
(四)“误读”与“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学术样式的形成 363
三 顽固派和革命派对政体改良派“新民本论”的双重攻击 364
(一)对维新时期梁启超“新民本论”的补充说明与顽固派对康梁的批判 364
(二)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改良主义新纲领与物质救国论 367
(三)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与“新民说” 369
(四)《民报》派对康梁的批评与梁启超对《民报》派的反批评 371
四 清末预备立宪的失败与改良派“新民本论”的衰落 374
第十三章 中国民主革命派的思想渊源与思想特色 378
一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派的形成与其思想渊源 380
(一)民主主义革命派产生的“外部”因素 380
(二)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派的思想渊源 383
二 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89
(一)从驱除鞑虏的“种族革命”到反对帝国主义强权的民族主义 389
(二)难以得到中产阶级真诚支持的民主主义 392
(三)平分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393
三 章太炎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国学研究中的自由意志主义 397
(一)种族革命的积极鼓吹者与其思想的平民性质 397
(二)早期章太炎对于道家谋略思想的推崇 401
(三)以“涅槃境”论自由、以“菩萨境”论平等的太炎哲学 402
四 余论:中国精英阶层选择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407
参考文献 412
主要人名索引 422
重要词语索引 427
后记 435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 2019
- 《《鬼谷子》思想新解 上》林仁政著 2015
- 《刘泽华全集 先秦政治思想史 下》刘泽华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编 2019
- 《龙影 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 增补版》何辉著 2019
- 《俞士镇学术文存 下》俞士镇著;俞元江,俞元淮整理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万里云天万里路 国医大师邓铁涛师承团队学术精华》邱仕君,刘小斌,邓中光 2018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思想通史 第2卷》李曙新 2014
- 《古白话文选 下》吴遁生,郑次川编辑;王岫庐,朱经农校订
- 《王维诗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傅东华选注;孟跃龙校订 2019
- 《法国视唱 第2册 第1分册 2A》(法)亨利·雷蒙恩,(法)古斯塔夫·卡卢利编著;张涓校订 2017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水库移民政策创新》余文学著 2018
- 《中国语言文字学纲要》孙常叙著;孙屏,张世超校订 2014
- 《法国视唱 第2册 第2分册 2 B》(法)亨利·雷蒙恩,(法)古斯塔夫·卡卢利编著;王晔校订 2018
- 《姜宸英集 下》杜桂萍主编;杜广学辑校 2018
- 《画筌》(清)笪重光著;关和璋译解;薛永年校订 2018
- 《分形节理中的应力波》李业学著 2016
- 《教育研究方法》郑启学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