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凯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2176366
  • 页数:2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建筑话语的转变放入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引入的语言史、社会史、观念史结合的“话语研究”的发表过法,注重具体的文本分析与宏观社会背景的分析相结合,外来影响与本土建筑文化内在转变的结合,并将结构性转变为关注的焦点,从建筑话语的社会性发生机制、话题内容的演变、话语主体的文化转型和话语现象分析等几个方面,对公共期刊和专业文献中建筑话语的演变进行描述和分析。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发生》目录

一 绪论 1

1.1 “话语”中的建筑:近代建筑思想研究的“话语”视角 3

1.1.1 “话语”作为方法和视角 5

1.1.2 建筑话语与近代建筑观念的演变 9

1.2 作为历史过程的“发生”与“现代转型” 11

1.2.1 “中国现代性”问题与中国建筑话语转型 11

1.2.2 “发生”:现代转型的开端 14

1.3 研究背景、目标与本书内容结构 15

二 “建筑”作为公共话语的出现 21

2.1 “内”与“外”:西方技术—文化冲击与建筑体系剧变 22

2.2 建筑在知识体系分类中地位的变迁 25

2.2.1 传统中国知识体系中的“工程”与“建筑” 26

2.2.2 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晚清新学兴起与“工程”地位的变迁 30

2.2.3 学术分科与知识分类转变中的“工程”与“建筑” 35

2.2.4 近代辞典/百科全书中的“建筑” 39

2.3 “建筑”在公共话语中的出现 41

2.3.1 公共报刊话语中“建筑”的出现 42

2.3.2 建筑类专业期刊的出现和分化 49

2.3.3 “建筑”话语的增长及其成因 54

2.3.4 量变:从边缘到中心 55

2.3.5 涵变:域外建筑话语的引介和建筑教育 55

2.4 本章小结:现代“建筑”话语的出现 56

三 公共话语中的“建筑”——话题演变与建筑观念的变迁 59

3.1 公共建筑话题的演变与建筑观念的变迁 60

3.1.1 1900以前:风水,卫生,新闻,猎奇 61

3.1.2 20世纪初:技术,材料,进步,工程 61

3.1.3 20世纪10年代:居室工业,城市计划,工程,技术,建筑历史 62

3 1.4 20世纪20年代:建筑师,建筑艺术,建筑历史,中国建筑 62

3.1.5 20世纪30年代:建筑学,民族性,科学,艺术,现代 63

3.2 中西交流与现代性的孕育(1840~1900年):晚清公共媒体中的建筑话语 63

3.2.1 描述、叙事与体验 64

3.2.2 “水晶宫”和新闻、猎奇 67

3.2.3 民间建造程式、“风水”与《鲁班经》 72

3.3 “风水”、“卫生”与科学观念的建立(1870~1910年) 74

3.3.1 晚清传教士“格致”期刊与科技启蒙 74

3.3.2 “风水”与“卫生”:建筑科学观念的建立 75

3.3.3 《建筑新法》与建筑科学新观念 80

3.4 “建筑”成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工程、建设话语的兴起(1870~1925年) 82

3.4.1 “工程”和“建筑”成为大问题——从洋务运动到1910年 82

3.4.2 都市计划与居室工业——1910~1925年 85

3.4.3 从《建筑图案》和《实用建筑学》看“设计”内容的变化 88

3.4.4 “图案”:早期“打样”师的工作内容 88

3.4.5 工程图学在近代的兴起 89

3.4.6 “图案”与结构计算 91

3.5 “艺术性”、“民族性”到“建筑意”:建筑、工程的分离(1920~1937年) 93

3.5.1 “建筑是美术” 93

3.5.2 建筑作为“民族性”的表征 98

3 5.3 “经典理论”的形成与“建筑意”:建筑学科独立性的端倪 100

3.6 本章小结:话语演变与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 103

四 现代建筑话语主体的文化身份 105

4.1 传统话语主体的二元结构与“写作者”的文化身份 106

4.1.1 《营造法式》与官方营造文献 107

4.1.2 《鲁班经》与民间营造文献 108

4.1.3 《园冶》与造园类文献 108

4.1.4 “写作者”的文化身份 109

4.2 “建筑师”:一种现代社会身份在公共话语中的出现 111

4.2.1 从工匠到建筑师:土木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出现 111

4.2.2 从“鲁班殿”到“建筑学会”:工程—建筑现代专业团体的出现与“建筑话语共同体” 114

4.2.3 公共话语中的“建筑师”:建筑师、工程师的分离与社会身份的确立 117

4.3 古今—中西—士匠之间:近代中国建筑知识人的知识结构和身份认同 121

4.3.1 从“士”、“工”到专业知识分子——近代专业知识分子的出现 121

4.3.2 “建筑师”话语与“中西之间”的身份认同 123

4 3.3 近代中国建筑师的个人话语与知识结构 126

4.4 本章小结:建筑话语特征与话语主体的转型 130

五 建筑话语“现代性”的建构——关于四种现代建筑话语现象的分析 133

5.1 新术语与学科:术语引入、统一与传统术语的转化 134

5.1.1 晚清新词语引入的文化意义 135

5.1.2 “科学名词审查”与工程术语统一 137

5.1.3 建筑术语的引入与传统营造术语的整理 138

5.1.4 从“三份术语词表”看学科的现代分化 143

5.2 “西方”与“新”:时空观念与典范转移 145

5.2.1 “古今之辨”——作为价值的“进步”观念 145

5.2.2 从“华夷”到“西方”——建筑话语中的“西方” 151

5.2.3 “西方”=“新”?——“典范”的转移 155

5.3 “中国建筑”的发明:传统重构与建筑史写作 160

5.3.1 “中国建筑”观念的产生 160

5.3.2 “中国建筑”的形象变迁 162

5.3.3 “中国建筑史”:历史写作与设计实践 167

5.4 被译介的“现代”:“卫生”与“现代建筑”的中国论述 170

5.4.1 “卫生”成为一种话语现象 171

5.4.2 “现代”与“卫生” 173

5.4.3 被译介的“现代建筑”:话语旅行与意涵转移 175

5.4.4 “卫生”与“现代”的中国性 179

5.5 本章小结:中国建筑话语的“现代性” 180

六 结语:何谓“现代”的中国建筑话语? 183

6.1 中国建筑话语的“现代转型” 184

6.2 现代中国建筑话语的特征 185

6.2.1 公共性 185

6.2.2 学科性 186

6.2.3 现代性 187

6.3 起点:20世纪的建筑话语发展 188

附录 191

附录1 关键词研究:意涵与关联域的演变 192

附1.1 建筑:居宅—营造—建筑 193

附1.2 建筑师:打样—工程师—建筑师 202

附1.3 式样:式样/样式—风格 209

附1.4 设计:意匠—打样/图案—设计 218

附录2 重要文献、事件对照年表(1857~1937年) 225

附录3 近代公共报刊中重要建筑文献列表(1857~1937年) 231

附录4 晚清以来近代百科全书、辞书中的建筑词条 282

图片索引 285

参考文献 287

后记 2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