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全国指定用书  公共基础知识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全国指定用书  公共基础知识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全国指定用书 公共基础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写组编;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规划审定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113036007
  • 页数:464 页
图书介绍:这本教材着眼于考试录用制度的长远建设,立足于当前考录工作的现实,以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务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具有知识面宽、重点突出、内容精炼等特点。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突出应用性,在适当照顾各学科本身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突出其应用性,在原理的地运用、案例的分析上尽量联系国家行政机关的实际、提高应试者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取舍得当,针对性强。对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取其精华,突了重点、要点,加强针对性。三是利于自学和命题。教材充分考虑了考生复习和命题的特点,内容浓缩精练,简明扼要,结构科学、适用。教材的水准定在大专文化程度,个别内容超出了大专水平,适用于全国县以下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录用考试。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全国指定用书 公共基础知识》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5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7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0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1

一、意识的起源 11

二、意识的本质 12

三、意识的作用 14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4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15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5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5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6

第二节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18

一、质量互变规律 18

二、对立统一规律 20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24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7

第四章 实践、认识、真理 28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29

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9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0

三、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31

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2

五、认识的辩证发展 32

第二节 认识和真理 36

一、真理 36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8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9

第五章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42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42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2

二、社会存在 42

三、社会意识 44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5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5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8

第三节 阶级、国家、革命 50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50

二、国家与革命 51

三、我国现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和人民民主专政 52

第四节 群众、个人的历史作用 53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53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54

三、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 55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 57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7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57

一、总结历史经验,反映时代特征 57

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59

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60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62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2

二、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4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67

第一节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基本涵义 6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6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70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1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内容 71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73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73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73

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7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76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76

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77

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政策 78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0

第一节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8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80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8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83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84

一、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84

二、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86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87

第三节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90

一、市场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90

二、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91

第四节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00

一、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100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102

三、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手段 103

四、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108

第五章 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1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10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0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 111

三、非公有制经济 11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19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9

二、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原则 120

三、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122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24

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24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25

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 127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28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128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128

二、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1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131

一、问题的提出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132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 13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13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和意义 13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135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135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135

第五节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13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36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37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意义 138

第三部分 法律 140

第一章 法理学 140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40

一、法的概念和本质 140

二、法的基本特征 140

三、法的作用 140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关系 141

一、法与经济 141

二、法与政治、政策 142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143

第三节 法的制定 144

一、法的制定的概念 144

二、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4

三、立法程序 145

四、法的渊源与分类 145

五、法律体系 145

第四节 法的实施 146

一、法的实施及其相关概念 146

二、法律的效力 146

三、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 147

四、法律关系 148

五、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149

六、法律实施的监督 150

第二章 宪法 151

第一节 宪法基本理论 151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51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51

三、宪法保障制度与宪法监督制度 151

四、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52

第二节 国家性质 152

一、国家性质概述 152

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53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53

四、统一战线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54

第三节 经济制度 154

一、基本经济制度 154

二、分配制度 155

三、经济体制 155

四、其他规定 155

第四节 国家形式 155

一、政权组织形式 155

二、国家结构形式 156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58

一、概述 158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59

第六节 国家机构 160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160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61

三、国务院 161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162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162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65

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66

第三章 行政法 167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167

一、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 167

二、行政法关系 168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69

四、行政法的作用 170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70

一、行政主体 170

二、行政相对方 171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 171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171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 172

三、行政行为的分类 173

四、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173

五、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174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 176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176

二、行政立法行为 177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 178

一、行政征收 178

二、行政许可 180

三、行政确认 181

四、行政监督检查 183

五、行政处罚 184

六、行政强制 192

七、行政给付 193

八、行政奖励 194

九、行政裁决 194

第六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196

一、行政合同 196

二、行政指导 196

第七节 行政程序 197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及特征 197

二、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198

三、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 199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201

一、行政违法 201

二、行政责任 202

第九节 行政赔偿 203

一、行政赔偿概述 203

二、行政赔偿的范围 204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205

四、行政赔偿程序 206

五、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 208

第十节 行政复议 209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及特点 209

二、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210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210

四、行政复议的管辖 212

五、行政复议参加人 213

六、行政复议程序 214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 217

一、行政诉讼概述 217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217

三、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18

四、行政诉讼的管辖 218

五、行政诉讼参加人 218

六、第一审程序 220

七、第二审程序 221

八、审判监督程序 222

九、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223

第四章 刑法 224

第一节 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226

一、刑法的性质 226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226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226

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227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227

一、犯罪的本质 227

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27

第三节 犯罪构成 228

一、犯罪的客体 228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228

三、犯罪的主体 228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229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229

一、正当防卫 230

二、紧急避险 230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230

一、犯罪的预备 231

二、犯罪未遂 231

三、犯罪中止 231

第六节 共同犯罪 231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232

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232

第七节 单位犯罪 232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232

二、单位犯罪的刑罚 232

第八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233

一、刑罚的概念 233

二、刑罚的目的 233

第九节 刑罚的种类 233

一、主刑 234

二、附加刑 234

第十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234

一、量刑 235

二、累犯 235

三、自首和立功 235

四、数罪并罚 235

五、缓刑 236

六、减刑 236

七、假释 237

八、时效 237

第十一节 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238

一、犯罪的种类 238

二、贪污贿赂罪 238

三、渎职罪 238

第五章 民法 240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41

一、民法的概念 241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241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41

一、公民 242

二、法人 242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243

一、民事法律行为 243

二、代理 243

第四节 物权与所有权 244

一、物权 245

二、财产所有权 245

第五节 债权 246

一、债的概念与特征 246

二、债产生的根据 246

三、债的分类 247

四、合同 247

五、债的履行 247

六、债的终止 250

第六节 知识产权 250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250

二、著作权 250

三、专利权 250

四、商标权 251

第七节 人身权 251

一、人身权的概念和分类 252

二、人身权的保护方法 252

第八节 财产继承权 253

一、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253

二、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253

三、法定继承 253

四、遗产的分配原则 253

第九节 民事责任 254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254

二、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254

三、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254

四、民事责任的方式 255

第十节 诉讼时效 255

一、诉讼时效的概念 255

二、诉讼时效的种类 255

三、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255

第四部分 行政管理 256

第一章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256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257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 257

二、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257

三、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258

第二节 政府职能体系 261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262

二、政府的层级职能 262

三、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266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 267

一、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 268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268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270

第二章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271

第一节 政府机构概述 273

一、政府机构的含义 273

二、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273

三、机构编制管理 274

第二节 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 275

一、职能优先原则 276

二、完整统一原则 276

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277

四、权责一致的原则 278

五、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279

六、依法设置原则 279

第三节 政府机构改革 280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280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280

三、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281

第四节 现行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282

一、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283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情况 283

第三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287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色 290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290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290

第二节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 292

一、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内涵 294

二、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内涵 294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296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297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范围与国家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298

二、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298

三、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299

四、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302

五、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306

六、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308

七、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311

八、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制度 314

九、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317

第四章 行政领导 318

第一节 行政领导体制 319

一、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319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319

第二节 行政领导及其职务升降与任免 322

一、行政领导职务及其非领导职务序列 325

二、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325

三、行政领导的职务升降 328

四、行政领导职务任免 330

第五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与协调 335

第一节 行政决策 337

一、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337

二、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337

三、行政决策过程 338

第二节 行政执行 340

一、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 341

二、行政执行的环节 341

第三节 行政协调 342

一、行政协调的涵义与作用 343

二、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 343

三、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 345

第四节 行政监督 347

一、加强依法监督的重要性 348

二、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348

三、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349

第五部分 公文写作与处理 352

第一章 写作基础知识 352

第一节 主题与材料 355

一、主题的形成与提炼 355

二、实用文体主题的表现 355

三、材料的积累与占有 357

四、材料的选取 358

第二节 结构、表达方式与语言 359

一、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 359

二、结构安排的注意事项 359

三、表达方式 362

四、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362

第三节 常用基本文体写作方法 365

一、记叙文体 366

二、议论文体 366

三、说明文体 368

第二章 公文概述 370

第一节 公文的特点与功能 371

一、公文的特点 371

二、公文的功能 371

第二节 公文的种类 372

一、公文的公类 373

二、通用公文的文种 373

第三节 公文文体与结构 374

一、公文文体 377

二、公文结构 377

第四节 公文的格式与稿本 377

一、公文的格式 380

二、公文的稿本 380

第三章 公文写作要则 385

第一节 公文写作基本要求 388

一、合“法” 388

二、求实 388

三、合体 388

四、简明 389

五、严谨 389

六、准确 389

七、规范 390

八、完整 390

九、清晰 390

十、耐久 390

第二节 行文规则 391

一、遵守行文规则的客观必要性 391

二、行文规则的基本内容 391

第三节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392

一、公文的语言特点 394

二、公文词语的选择 394

三、公文语句的组织 396

四、公文中若干事物和概念的特殊表达要求 401

第四节 公文写作程序 415

一、公文写作前的准备 416

二、撰拟文稿 417

第四章 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 419

第一节 规范性公文的撰写 419

一、规范性公文的特点 419

二、规范性公文的结构 420

三、规范性公文的撰写要求 423

第二节 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通告的撰写 426

一、决定 426

二、决议 428

三、通知 429

四、通报 433

五、批复 434

六、通告 436

第三节 请示、报告的撰写 437

一、请示 437

二、报告 438

第四节 函、会议纪要的撰写 442

一、函 442

二、会议纪要 443

第五章 公文处理 445

第一节 概述 445

一、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445

二、公文处理活动的地位 446

三、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447

第二节 收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448

一、收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448

二、收文办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449

三、收文管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452

第三节 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456

一、发文处理的一般过程 456

二、发文办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457

三、发文管理活动的方法要点 460

第四节 办毕公文的处置 462

一、处置办毕公文的主要活动 462

二、公文清退的范围与手续 463

三、公文销毁的范围与方式 463

四、暂存公文的保管 464

五、立卷归档 4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