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最新行政工作实务全书
最新行政工作实务全书

最新行政工作实务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3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武,谭庆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40207817
  • 页数:1630 页
图书介绍:
《最新行政工作实务全书》目录

第一编 行政工作与行政学概述 3

第一章 行政与行政管理工作 3

第一节 行政与行政管理 3

行政 3

行政范围 3

行政管理 3

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 4

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5

行政管理的双重属性 7

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7

第二节 行政管理工作 7

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 7

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 8

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客体 11

第三节 行政学研究及其新趋向 11

行政学研究的对象 11

行政学研究的范围 13

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 14

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 15

行政工作与相应的关系 17

行政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9

当代行政学研究的新趋向 22

第二章 行政工作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5

第一节 历史上对行政管理现象的局部研究 25

行政管理的局部研究 25

国外对行政管理的局部研究 25

国外的行政工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26

我国历史上行政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经验 28

第二节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直接渊源 29

第三节 行政工作理论——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派 30

行政学的产生 30

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及其流派 31

第三章 中国行政工作概况 43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行政工作概况 43

我国行政工作产生与发展 43

中国近代行政学的研究 47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行政工作及其研究 47

建国早期的行政工作 47

建立早期的行政学 48

当代中国行政工作的重大课题 48

第三节 我国行政工作的基本环境 49

第四章 关于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及其研究 54

第一节 研究行政工作的意义 54

第二节 中国行政工作的理论基础 55

中国行政工作的理论基础 55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研究行政管理学 56

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57

中西行政工作及理论的异同 5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工作及其理论体系 59

第二编 行政环境与职能工作实务 63

第一章 行政环境工作 63

第一节 行政环境概述 63

行政环境 63

行政环境的分类 63

行政生态学 63

行政环境和行政管理的关系 64

第二节 环境与行政管理 66

社会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66

自然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69

国际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70

第三节 中国现阶段的行政社会环境 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社会环境 72

中国现阶段社会环境对行政管理的要求 74

第二章 行政职能工作实务 76

第一节 行政职能概述 76

行政职能 76

行政职能的分类 76

行政职能的特征 77

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77

第二节 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78

政府基本职能 78

政府管理运行职能 80

第三节 行政职能的转变 82

社会变迁与行政职能的转变的关系 82

当代各国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82

我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和依据 83

我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的前提 84

第四节 我国实现行政职能的主要手段 85

第三章 行政决策工作 89

第一节 行政决策工作概述 89

行政决策的含义和特点 89

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90

行政决策的主要类型 91

科学的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 92

第二节 行政决策的原则 93

行政决策原则的多层次性 93

行政决策的原则 94

第三节 行政决策的程序 96

第四节 行政决策的体制 99

行政决策体制及其发展变化 99

行政决策的系统 100

第五节 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 103

第六节 完全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 104

第七节 复合决策过程 106

第八节 行政决策的概念模式 107

第四章 行政功能、环境案例选编 110

第一节 行政功能案例选 110

第二节 行政环境案例选 113

第三节 行政决策案例选 117

第三编 行政组织工作实务 125

第一章 行政组织工作概述 125

第一节 组织与行政组织 125

组织的共同特性 125

行政组织 126

行政组织的特性 126

第二节 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127

第三节 行政组织工作的特点 128

第二章 行政组织工作的原则 131

第一节 适应政府职能需要的原则 131

政府职能与行政组织 131

政府职能对行政机构影响的因素 131

第二节 完整统一的原则 132

行政权的统一性 132

完整统一的原则 132

第三节 分权管理的原则 133

行政权的分管性 133

行政组织权力的划分 133

行政组织权力划分的依据 133

第四节 管理幅度和层次适度的原则 134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134

管理幅度中的量变关系 134

我国行政管理幅度的形式 135

第五节 职、责、权一致的原则 135

职、责、权一致原则 135

我国职、责、权一致的表现形式 135

第六节 经济效能的原则 136

经济效能原则的产生 136

我国行政组织贯彻经济效能原则的表现形式 136

第七节 民主原则和动力原则 137

民主参与管理原则 137

动力原则 138

第三章 行政工作的组织目标与组织环境 139

第一节 行政工作的组织目标 139

行政组织目标 139

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因素 139

行政组织目标的作用 140

制定行政组织目标的原则 140

行政组织目标的多重性 141

行政组织目标的协调 141

第二节 行政组织环境 142

行政组织运行和行政环境的关系 142

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142

行政组织环境与非行政组织间的关系 142

周围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43

行政组织的内部环境 144

行政组织对行政环境的影响 144

第四章 行政组织的机构和类型 145

第一节 组织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145

管理层次和控制幅度 145

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146

组织结构的特性 148

第二节 行政组织的机构和类型 149

行政机构类型 149

行政组织隶属机构的划分和类型 150

行政组织的类型 151

我国的政府行政组织 152

第三节 行政组织工作的设计 153

行政组织设计的结构形式 153

行政组织设计的任务 154

行政组织设计的原则 154

行政组织工作设计的程序 157

第五章 行政组织工作的理论 159

第一节 行政组织理论概述 159

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159

我国行政组织的理论构成 160

第二节 西方组织理论流派简介 162

官僚组织理论 162

科学管理组织理论 163

传统管理组织理论 163

非正式组织理论 164

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164

管理科学组织理论 165

系统组织理论 165

第六章 行政组织案例选编 167

第四编 行政领导与决策工作实务 173

第一章 行政领导工作概述 173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173

领导 173

领导的特点 173

行政领导 174

行政领导的特点 174

行政领导的产生和发展 175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地位与作用 176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产生方式 178

行政领导的产生方式 178

现代行政领导的产生方式 178

第四节 行政领导理论 180

领导特性理论 180

领导行为理论 181

领导情境理论 183

第二章 行政领导工作的类型、方式及适用范围 185

第一节 行政领导工作的类型 185

行政领导的类型 185

领导体制的类型 186

领导体制类型连续统 190

第二节 行政领导工作的方式及运用 190

行政领导工作的共同方式 190

行政领导工作的具体方式 191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193

行政领导体制及其类型 193

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的原因 193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 194

健全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194

第三章 行政领导的职责与结构 196

第一节 行政领导的职责 196

行政职位 196

行政职权 196

行政职责 196

行政领导职能 197

行政领导职能的依据 198

第二节 行政领导的结构 199

行政领导结构 199

行政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 199

第四章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及领导艺术 202

第一节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202

行政领导者的权力 202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202

第二节 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03

提高领导素质的内在动力 203

提高领导素质的有效途径 204

提高领导素质的有效方法 204

提高领导素质的有效措施 205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艺术 205

领导艺术 205

领导艺术的地位与作用 206

提高行政领导艺术的途径 206

行政领导选贤用人的重要性 207

选贤用人的基本原则 207

授权 209

授权的意义 209

授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0

授权的方式 211

会议及其重要性 212

会议的功能 212

会议的类型及特点 212

提高会议有效性的途径 213

掌握会议技巧的方法 214

第四节 行政领导的工作方法 215

行政领导工作方法的重要性 215

行政领导工作方法的基本特性 215

行政领导工作方法的现代化 216

行政领导的工作方法 217

系统与领导系统 222

系统观点与系统方法 223

系统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 223

系统分析方法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224

控制反馈原理与控制反馈方法 225

目的性控制与领导控制 225

第五章 行政领导权力的分配及行使 227

第一节 领导体制和政府间关系 227

集权制与分权制 227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228

权责关系和领导责任感 230

第二节 正确处理行政领导体制中的各种关系 231

第三节 行政领导体制改革 234

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34

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标准和原则 235

建立高效能的行政领导系统 236

第六章 行政领导与决策案例选编 237

第五编 行政执行方法与效率实务 251

第一章 行政执行概述 251

第一节 行政执行与行政管理 251

行政执行 251

研究行政执行 251

行政执行的基本特点 251

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252

第二节 行政执行原则及影响行政执行的因素 253

行政执行的原则 253

行政执行易出现的问题 254

行政执行的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 255

问题诊断 256

完善体制 256

影响行政执行的原因 256

行政执行的因素 257

第三节 政府机关的行政执行活动 260

中央政府的行政执行活动 260

中央机关的行政执行活动 261

省级政府的行政执行活动 262

中央机关和省级政府的关系 262

基层地方政府的行政执行活动 263

第二章 行政实施 265

第一节 行政实施的含义和作用 265

行政实施的含义 265

行政实施的作用 265

第二节 行政计划 265

制定行政计划的前期工作内容 265

行政计划 266

行政计划的种类 266

制定计划的原则 267

制定计划的程序和方法 267

第三节 行政指挥 268

指挥的作用 268

指挥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268

指挥的类型 269

指挥的条件和方法 269

第四节 行政沟通与传递 270

行政沟通 270

行政沟通的意义 270

行政沟通的形式 270

行政沟通的途径 271

行政沟通的障碍 271

提高行政沟通效果的方法 271

行政传递 272

传递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272

第五节 行政控制 273

行政控制的任务和条件 273

行政控制的手段 273

控制的程序 274

行政控制的主要方法 275

第六节 行政执行中的监督 275

监督的重要意义 275

行政监督的内容和层次 276

完善监督的途径 278

第七节 行政协调 278

协调的意义和作用 278

产生不协调的因素和原因 279

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279

行政协调的主要方法 279

第八节 行政执行活动的总结 279

行政执行活动总结的必要性 279

工作总结的基本内容 280

工作总结的方法 280

第三章 行政信息和反馈 282

第一节 行政信息 282

行政信息的含义 282

行政信息的特点 282

第二节 行政信息的储存 282

行政信息存贮的作用 282

行政信息存贮的原则 283

储存行政信息的分类及形式 283

行政信息传递的种类 283

第三节 反馈与行政反馈 284

反馈的含义 284

反馈的种类 284

反馈的作用 284

行政反馈 285

第四节 行政信息传递及其障碍的排除 285

行政信息传递的基本要求 285

信息传递的原则 285

第四章 行政效率 287

第一节 行政效率的概念及意义 287

效率的含义 287

效率的意义 287

第二节 影响行政效率的诸因素及提高行政效率的方法 287

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 287

提高行政效率的方法 288

第五章 行政手段 290

第一节 行政法规 290

行政法规的含义 290

行政法规的种类 290

行政法规的特点 291

第二节 行政命令 291

行政指令与行政干预 291

行政命令的含义 291

行政命令的特点 291

第三节 经济手段 292

经济手段的种类 292

运用经济手段的原则 292

第四节 奖励、惩戒和行政诱导 293

《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 293

行政诱导 293

第六章 行政执行案例选编 294

第六编 行政体制与行政改革工作实务 301

第一章 行政体制 301

第一节 行政体制概述 301

行政体制 301

行政体制的核心 301

行政体制的载体 301

行政体制的类型 301

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特征 301

第二节 行政体制的作用与影响行政体制的因素 301

行政体制的作用 301

影响行政体制的因素 302

第三节 行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303

行政权力体制 303

政府首脑体制 304

中央政府体制 305

行政区划体制 307

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类型 307

第四节 国外行政体制的特点与变化简介 308

国外行政体制的特点 308

资本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的主要体现 309

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变化 310

第二章 行政改革 311

第一节 行政改革概述 311

行政改革的含义 311

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观点 312

行政改革的类型 313

行政改革实施的分析 313

行政改革的观实要求 313

第二节 行政改革的出发点 314

第三节 各国行政改革比较 317

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改革的三个时期 317

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318

前苏联行政体制改革 320

东欧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 321

美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323

第四节 行政改革的模式、过程、动因及目标 324

行政改革的模式 324

行政改革过程分析 325

改革动因与改革目标 328

第五节 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329

组织结构方面的改革 329

职能方面的改革 330

结构方面改革与职能方面改革的关系 330

体制方面的改革 332

第六节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333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334

我国行政体制收革的内容 334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改革 334

行政改革的原则 336

第七节 行政改革中的效率问题 338

行政效率的含义 338

衡量行政效率的标准 338

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 339

提高行政效率的重大意义 340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341

第三章 行政工作改革案例选编 345

第七编 行政监督工作实务 357

第一章 行政监督概述 357

第一节 行政监督的涵义和特点 357

行政监督的涵义 357

行政监督的特点及其它 359

第二节 行政监督的重要性 363

国内外行政监督的理论与实践 364

行政监督的重要性 365

第三节 行政监督的历史发展 367

我国古代的监督制度 367

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监督 368

第二章 行政监督的类型和机制 370

第一节 行政监督的类型 370

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 371

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 373

专业监督或特种监督 374

第二节 行政监督机制 375

行政监督机制 375

行政监督的外部监督机制 376

行政监督的内部监督机制 382

第三章 行政监督的方式与过程 386

第一节 行政监督的范围与原则 386

行政监督范围 386

行政监督幅度 387

行政监督的原则 387

第二节 行政监督的方式与过程 388

行政监督的内容的方式 388

行政监督的过程 390

第四章 我国的行政监督 392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 392

自监督系统 392

他监督系统 393

行政监察机关与其他监督机关的关系 395

第二节 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制度 396

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必要性 396

完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 396

完善监督体制和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397

第五章 行政监督案例选编 400

第六章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 406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涵义和基本原则 406

公务员的内涵和外延 406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涵义 407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407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409

国家公务员的义务 409

国家公务员的权利 411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413

职位分类的产生 413

职位分类的特点 414

职位分类的步骤 414

职位分类的方法 415

职位分类的结构 415

职位分类的内容 418

公务员职位分类的程序和步骤 419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的监督 421

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监督体制 421

国家公务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424

第五节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 426

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426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原则 427

第七章 国家公务员的任免 430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的录用 430

录用的对象和条件 430

录用的原则 431

公务员录用程序 431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434

公务员考核的内容 434

公务员考核的种类 435

公务员考核的结果 435

公务员考核的原则 436

公务员考核的程序 437

公务员考核的方式方法 438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的奖惩制度 440

公务员奖惩的条件 440

公务员奖惩的种类 441

公务员奖惩的基本原则 442

公务员奖惩的实施程序和办法 444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制度 445

公务员职务升降的种类 445

晋升的条件 446

降职的条件 448

公务员职务升降的程序与审批权限 448

第五节 国家公务员的任免制度 449

职务任用 449

免职 456

第八章 国家公务员的培训福利、辞退及申诉制度 458

第一节 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制度 458

公务员培训的种类 458

公务员培训的方式 459

公务员培训的内容 461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的交流与回避制度 462

调任 462

转任 463

公务员的轮换 464

公务员的回避制度 465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467

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468

公务员的保险制度 471

公务员的福利制度 472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和退休制度 474

辞职 474

辞退 476

退休 478

第五节 国家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 481

公务员的申诉制度 481

第八编 行政合同与行政法 487

第一章 行政合同 487

第一节 行政合同概述 487

行政合同 487

行政合同的基本要素 487

行政合同的特征 492

第二节 行政合同的履行原则 493

行政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93

行政合同的履行原则 494

第三节 中国的行政合同 495

中国传统体制下的行政管理 495

经济体制改革对行政管理的冲击 496

行政合同的发展展望 497

第四节 行政合同的适用范围与种类 498

行政合同适用范围确定的标准 498

行政合同的种类 499

第二章 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和解除 518

第一节 行政合同的缔结 518

缔结行政合同的主体探讨 518

缔结行政合同的权限 518

行政合同缔结的特点 519

缔结合同的方式 519

第二节 行政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521

行政合同的变更 521

行政合同的解除 521

第三章 行政合同的履行 522

第一节 行政合同履行的特点、原则 522

行政合同履行的特点 522

行政合同履行的原则 523

第二节 行政合同当事人权利 524

行政主体的特权 524

相对人的权利 528

第三节 行政合同的消灭 531

行政合同消灭的原因 531

行政合同消灭的法律后果 532

第四章 行政合同的救济 533

第一节 行政合同的救济 533

行政合同的救济 533

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作用 533

行政合同救济的主体 535

第二节 行政合同案件的审查 539

行政合同案件审查的内容 539

审查的依据 540

行政合同审查的法律后果 542

行政合同案件的审查与行政诉讼法 544

第五章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概述 546

第一节 行政法规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546

第二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548

第六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550

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 550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多样性 550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具有复杂性 550

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概述 551

国家行政机关 551

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 551

行政组织法 552

行政组织法的内容和形式 552

行政组织法的基本组织制度 553

第三节 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553

中央行政机关 553

地方行政机关 555

地方行政机关分类 555

地方行政机关的特点 555

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 556

第四节 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56

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56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 557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的主要制度 557

第五节 个人和组织 558

行政法上的个人和组织 558

个人和组织作为行政法法律关系主体的意义 559

个人、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利和义务 560

第七章 普遍行政行为 561

第一节 普遍行政行为概述 561

行政行为 561

行政行为分类 561

行政行为分类的意义 562

普遍行政行为的分类 562

第二节 行政立法行为 563

行政立法行为 563

行政立法行为的依据 563

行政立法行为的性质 564

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564

我国行政立法行为的分类 565

中央行政立法行为和地方行政立法行为 566

我国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则 567

我国行政立法的主要程序 569

第三节 其他普遍行政行为 571

其他普遍行政行为 571

其他普遍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行为的区别 572

其他普遍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 573

其他普遍行政行为的主要形式 573

第八章 具体行政行为 574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 574

具体行政行为 574

具体行政行为分类 574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 575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576

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 576

具体行政行为的变更和改变 576

具体行政行为的废止和消灭 576

第二节 行政决定 577

行政决定 577

行政决定的成立条件 577

行政决定的生效时间 577

行政决定的种类 578

行政决定的形式 578

第三节 行政监督检查 579

行政监督检查 579

行政监督检查中的行政权力主体的职权和方法 581

第四节 行政强制执行 582

行政强制执行 582

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 583

行政强制执行的原则 583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限的确定 583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特殊方式 584

行政强制执行程序 584

第五节 行政处罚 585

行政违法行为 585

行政违法行为的构成条件 585

行政处罚的原则 586

行政处罚 586

行政处罚的基础 586

行政处罚的事实条件 586

行政处罚的作用 586

行政处罚的种类 586

行政处罚的适用原则 587

行政处罚的裁决机关 587

行政处罚的裁决程序 588

第六节 行政裁决 588

行政裁决 588

行政裁决的种类 589

行政裁决的程序 589

第七节 许可证制度 589

许可证制度 589

实行许可证制度 590

实行许可证制度的重要意义 590

许可的种类 590

许可证的颁发 591

许可证的撤销和吊销 591

第九章 行政法律责任与行政赔偿 592

第一节 行政法律责任概述 592

行政法律责任 592

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 592

行政法律责任的分类 592

第二节 行政侵权赔偿责任 593

行政侵权行为的构成条件 593

行政侵权赔偿法律责任的归属 594

行政侵权赔偿的原则 595

行政侵权赔偿方式 596

行政侵权赔偿标准 597

追偿权 597

赔偿费用来源 597

解决行政侵权赔偿的途径 598

第三节 行政补偿责任 598

行政补偿责任的构成要素 598

行政补偿责任的特征 599

行政补偿的范围 599

行政补偿的方式 599

第十章 行政法规案例选编 601

第九编 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609

第一章 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609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609

行政诉讼 609

行政诉讼的构成要件 609

行政诉讼的特征 609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效力 611

行政诉讼法 611

行政诉讼法的任务 611

行政诉讼法的效力 612

第二章 受案范围与管辖 613

第一节 受案范围 613

受案范围 613

确立受理案件范围的意义 613

确定受案范围的指导思想 613

行政诉讼受案的确定方式 614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具体规定 614

几种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 617

第二节 管辖 618

行政诉讼管辖 618

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 619

级别管辖 619

级别管辖的具体划分 619

地域管辖 620

地域管辖的种类 620

裁定管辖 621

裁定管辖的种类 621

第三章 诉讼参与人 623

第一节 诉讼参与人概述 623

诉讼参与人 623

当事人 623

诉讼参加人 624

第二节 原告 624

原告 624

原告的资格 624

合法权益 625

受案范围 626

原告的权利 626

原告的诉讼义务 626

第三节 被告 626

被告 626

被告的特征 626

对被告资格的确认 627

被告资格的转移 628

被告的权利和义务 628

第四节 共同诉讼人 629

共同诉讼人 629

共同诉讼的种类 629

共同诉讼产生的主体条件 629

共同诉讼产生的客体条件 630

设立共同诉讼制度的意义 630

第五节 第三人 630

第三人 630

第三人特征 630

《行政诉讼法》设置第三人制度的意义 630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 631

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631

第三人参加诉讼程序 631

第六节 诉讼代理人 632

诉讼代理人 632

诉讼代理人的一般特征 632

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632

第四章 起诉与受理 635

第一节 起诉与受理的关系 635

起诉与受理 635

起诉与受理的关系 635

起诉与受理关系的四个原则 635

第二节 起诉 636

行政诉讼起诉与民事诉讼起诉的比较 636

行政诉讼中起诉成立的法定条件 638

起诉的方式和形式 641

第三节 受理 642

对起诉的审查 642

对起诉的处理程序 642

起诉成立的法律效力 643

第五章 审理程序 644

第一节 审理程序概述 644

行政案件审理程序 644

行政案件审理程序的基本特点 644

第二节 第一审程序 645

第一审程序 645

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审理过程 645

第一审程序注意问题 648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 648

第二审程序 648

第二审程序特点 648

第二审程序的意义 648

第二审程序中的几个问题 649

第四节 审判监督程序 650

审判监督程序 650

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比较 650

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 651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651

审判监督程序的审理 651

第五节 行政案件审理程序中几个问题 651

撤诉 651

缺席判决 652

行政侵权赔偿诉讼 652

涉外行政诉讼 652

第六章 判决、裁定和决定 653

第一节 判决 653

行政案件判决 653

行政案件判决的特征 653

行政案件判决的种类 653

判决的法律效力 658

第二节 裁定 658

行政案件裁定 658

行政案件裁定的种类 659

裁定的适用范围 659

裁定的法律效力 661

第三节 决定 661

行政案件决定 661

行政案件决定的种类 661

决定的适用范围 662

决定的法律效力 663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保障 663

妨害行政诉讼行为 663

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663

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种类 664

排除妨碍行政诉讼强制措施 665

排除妨碍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 665

排除妨碍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适用程序 666

行政诉讼期间 666

行政诉讼的送达 667

行政诉讼的诉讼费用 668

行政案件的执行 670

执行措施 672

执行的一般程序 674

执行中止 675

执行终结 676

执行延期 676

执行补救 676

第七章 行政复议概述 677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 677

行政复议 677

行政复议的特征 677

第二节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678

行政复义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678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系 678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679

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立法目的 681

第八章 行政复议的范围 683

第一节 概述 683

行政复议范围 683

行政复议范围的法律确定方式 683

我国行政复议范围的法律确定方式 684

第二节 我国目前行政复议的范围 684

第三节 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的事项 689

抽象行政行为 689

内部人事管理行为 690

解决民事争议的行政司法行为 690

国家行为 691

第九章 行政复议管辖 692

第一节 概述 692

行政复议管辖 692

确立行政复议的管辖制度的意义 692

确立行政复议管辖的原则 692

第二节 一般管辖 693

第三节 特殊管辖 694

第四节 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696

第五节 管辖的其他规定 697

第十章 行政复议机构 698

第一节 概述 698

行政复议机构 698

行政复议机构的特点 698

第二节 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 699

行政复议机构设置的必要性 699

设立行政复议机构的原则 699

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方向 699

第三节 行政复议机构的职责 700

第十一章 行政复议参加人 702

行政复议参加人 702

第一节 行政复议当事人 702

行政复议当事人 702

行政复议当事人的特征 702

行政复议申请人 702

行政复议申请人的种类 702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703

行政复议中适格的被申请人必备条件 703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 704

第二节 共同复议参加人 704

共同行政复议与共同行政复议参加人 704

共同行政复议的构成条件 705

共同复议参加人的几种情况 705

第三节 行政复议第三人 705

行政复议第三人 705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特征 705

行政复议第三人与行政复议申请人的区别 706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种类 706

第四节 行政复议代理人 706

行政复议代理人 706

行政复议代理人的特征 707

行政复议代理人与行政诉讼代理人的区别 707

行政复议代理人的种类 707

第十二章 行政复议的期间与送达 709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期间 709

行政复议期间 709

行政复议期间的种类 709

行政复议期间的计算 710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送达 711

行政复议送达 711

行政复议送达的方式 711

行政复议送达回证 712

行政复议送达的效力 712

第十三章 行政复议程序 713

第一节 行政复议申请 713

行政复议申请 713

行政复议申请的条件 713

申请复议与提起诉讼的关系 715

行政复议申请的方式 715

第二节 行政复议受理 715

行政复议受理 715

行政复议申请的审查和处理 716

第三节 行政复议审理 716

行政复议审理 716

行政复议审理前的准备 716

行政复议审理的原则 717

行政复议审理的范围 717

行政复议审理的方式 718

行政复议申请的撤回 718

第四节 行政复议决定 719

行政复议决定 719

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 719

决定变更 720

行政复议决定的效力 720

第十四章 行政复议案例选编 721

第十编 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工作实务 731

第一章 人事行政工作概述 731

人事行政 731

人事行政的职能 732

人事行政的任务 733

人事行政的发展趋势 734

第二章 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736

第一节 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 736

第二节 人事行政的基本制度 738

任用制度 738

职位分类制度 740

工资制度 741

考核制度 743

培训制度 745

退休制度 746

第三章 人事行政和公务员制度 749

第一节 公务员和公务员制度 749

公务员和内涵和外延 749

公务员制度 750

第四章 人事行政与科学管理 755

第一节 人才的宏观管理 755

我国人才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755

人才规划与市场调节 756

人才的综合规划 756

政府间接管理人才的手段 761

第二节 人事管理现代化 763

树立现代化的人才观念 763

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方法 765

新时期的用人之道 765

四化建设要求人事管理现代化 766

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原理 767

人事管理的几种现代方法 770

人事管理现代化展望 771

第十一编 机关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777

第一章 机关行政管理工作概述 777

第一节 机关管理的性质、特点和职能 777

机关管理 777

机关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778

机关管理的特点 779

机关管理的职能 780

第二节 机关管理的组织、法规和原则 783

机关管理的组织 783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 787

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法规 788

机关管理的原则 790

第三节 机关管理的行为、作风和方法 791

行政行为与机关管理的行政行为 791

行政行为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792

机关管理的作风及其意义 794

机关管理的方法 796

第二章 机关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 799

第一节 机关办公室的管理体制 799

办公室机构设置原则 799

办公室的机构设置 800

第二节 机关办公室人员管理 802

办公室人员管理 802

办公室人员管理的目标 802

办公室人员管理的基本原则 803

搞好办公室管理的措施 805

第三节 办公室主任在办公室管理中的基本职责 806

办公室主任的基本职责 806

第四节 机关办公室管理现代化 808

机关办公室现代化管理的意义 809

办公自动化及其主要功能 811

办公自动设备的配置 812

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813

电子计算机的特点 813

电子计算机在办公室管理中的适用范围 814

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816

办公室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819

第三章 机关信息和会议行政工作 821

第一节 信息和机关信息 821

信息的概念及作用 821

机关信息及其特征 822

第二节 机关信息管理 822

机关信息管理及其重要性 822

机关信息管理的基本环节 823

机关信息的反馈及其作用 826

机关信息反馈的基本程序 826

第三节 加强机关信息管理工作 829

加强机关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 829

第四节 会议的性质、类型和作用 831

会议的慨述和性质 831

会议的类型 832

会议的作用 833

第五节 机关会议的组织安排 833

会议的组织工作和要求 833

机关会议的组织安排 834

第六节 加强机关会议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 838

加强机关会议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 838

第四章 行政工作公文写作实务 840

行政公文属于公文 840

第一节 行政公文写作的主旨和材料 840

行政公文的主旨 840

行政公文的材料 840

第二节 行政公文写作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842

行政公文的结构 842

行政公文的表达方式 842

第三节 行政公文写作的语言和文风 844

行政公文写作的语言 844

行政公文写作的文风 849

第四节 行政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850

观点正确 850

实事求是 851

富于创造性 851

讲究逻辑和词章 852

准确无误 854

第五节 行政公文的写作程序 856

行政公文写作的承拟 856

行政公文写作的构思 856

行政公文写作的拟稿 858

行政公文写作的审核 858

行政公文写作的修改 858

行政公文写作的签发 860

第六节 行政公文写作的要点与要求 861

行政公文开头的写作 861

行政公文正文的写作 862

行政公文结尾的写作 865

第七节 行政公文各种文体的写作 866

行政命令的写作 866

行政指令的写作 867

行政决定、决议的写作 867

行政指示的写作 869

行政布告的写作 870

行政公告的写作 870

行政通告的写作 871

通告、布告、公告的区别 872

行政通知的写作 873

命令、指示性通知与命令、指示的区别 876

行政通报的写作 876

行政请示的写作 879

行政报告的写作 881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882

行政批复的写作 883

函的写作 884

会议纪要的写作 885

第八节 会议文体的写作 888

开幕词 888

闭幕词 889

开幕词与闭幕词的写作要求 889

会议报告 890

会议提案 892

会议记录 894

第九节 行政信息文体的写作 896

调查报告 896

简报 901

信访摘报与信访分析报告 905

第十节 日常事务文体的写作 909

专用书信 910

电报 912

启事 913

海报 913

广告 913

第五章 机关秘书与文书档案工作 917

第一节 机关行政秘书工作概述 917

行政秘书及其分类 917

行政秘书工作及其特点 918

行政秘书工作的任务和方法 919

第二节 机关行政秘书机构 919

行政秘书机构的结构 919

行政秘书机构的内部组织 919

行政秘书机构的设置原则 920

行政秘书机构的功能 921

行政秘书机构在行政组织中的地位 922

第三节 行政秘书工作的目标管理 922

目标管理 922

行政秘书工作的目标管理 922

第四节 机关档案工作 924

档案及其特点 924

档案的作用 924

档案的种类 925

机关档案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925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925

第五节 档案的接收与整理 926

档案的接收与收集 926

档案的整理工作 926

第六节 档案价值的鉴定 927

档案鉴定标准 927

档案鉴定方法 928

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928

第七节 档案的保管 928

档案的发展演变规律 928

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 929

档案保管工作的要求 930

档案的修复 930

特种档案的保管 930

第八节 档案的提供利用 931

档案的编目工作 931

档案检索工具 931

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 934

档案的保密与开放 935

档案的编研工作 936

损害档案的法律责任 937

第六章 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概述 938

第一节 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领导 938

档案行政管理职能 938

我国档案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 940

档案行政领导 941

第二节 档案行政人员 944

档案行政人员的权利 944

档案行政人员的义务 945

档案行政人员的职责 946

档案行政人员的素质 948

档案行政人员的任免 948

档案行政人员的培训 949

档案行政人员的工资 951

档案行政人员的福利 951

档案行政人员的考核 951

档案行政人员的奖惩 953

第三节 档案行政管理法规 955

档案法 955

档案工作制度 959

档案工作标准 961

第四节 档案行政监督 963

档案行政监督的内容 963

档案行政监督体系 965

档案行政监督的原则 967

档案行政监督的途径 967

档案行政监督的方式 970

档案行政监督的方法 970

第五节 档案行政工作组织协调 971

档案工作组织协调的原则 971

档案工作组织协调的方法 973

档案工作组织协调的程序 975

第六节 档案工作调查研究 977

档案工作调查研究的方法 977

统计调查 980

档案工作调查研究的原则 983

档案工作调查研究的程序 985

第七节 档案工作业务指导 989

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一般原则 989

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的方法 994

第七章 机关财务和环境行政工作 999

第一节 机关财务管理的性质、特点和原则 999

机关财务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999

机关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1000

机关财务管理的任务 1001

第二节 机关预算和收支管理 1001

机关预算管理 1001

机关支出管理 1002

机关收入管理 1003

第三节 机关物资管理 1004

机关物资管理的对象和作用 1004

机关物资管理的要求 1004

机关固定资产管理 1005

第四节 机关财务分析和监督 1005

机关财务分析的内容 1005

机关财务分析的形式和方法 1006

机关财务监督的内容 1006

机关财务监督的形式和方法 1007

第五节 机关环境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1007

环境与环境管理 1008

机关环境管理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1008

第六节 机关环境管理的内容 1013

第八章 机关后勤管理工作 1019

第一节 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 1019

第二节 机关后勤管理的程序 1020

计划与决策 1020

组织与实施 1023

监督与控制 1024

第三节 机关后勤管理的方法 1026

行政管理的方法 1026

经济方法 1028

思想教育的方法 1031

第四节 机关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1034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034

后勤队五思想教育的内容 1035

后勤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原则 1036

后勤职工思想教育方法 1038

后勤队伍的组织建设 1039

后勤部门党的工作 1041

第五节 机关后勤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1042

第九章 机关行政管理的优化 1044

第一节 机关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化 1044

机关管理机构合理化的标志 1044

机关管理机构合理化的原则 1045

机关管理机构合理化的条件 1046

第二节 机关人员工作程序化 1047

工作程序化的重要性 1047

机关人员工作的一般程序 1048

第三节 机关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化 1050

机关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化的意义 1050

机关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化的原则 1051

机关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化的基本做法 1051

机关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化的主要形式 1052

第四节 机关人员任用立法化 1053

任用立法的科学依据 1053

任用形式的立法 1055

任用机关人员的科学程序 1056

第五节 机关人员配备专业化 1057

机关人员配备专业化的必要性 1057

机关人员配备专业化的科学途径 1058

第六节 推行公务员制度 1059

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 1059

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060

公务员的义务和管理方式 1061

实行公务员制度及其设想 1062

第十章 机关人员管理民主化和法制化 1064

第一节 机关思想工作的一般规律 1064

机关思想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1064

机关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1065

机关思想工作的方法 1066

机关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 1067

第二节 激励机制与机关管理 1068

激励机制 1068

需求理论 1069

目标管理 1069

评比办法 1070

奖惩办法 1070

第三节 机关管理工作民主化 1071

机关管理工作民主化的作用 1071

机关管理工作民主化的领导方式 1071

机关管理工作民主化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1072

机关管理工作民主化与组织纪律的关系 1072

第四节 机关管理法制化的涵义及意义 1073

机关管理法制化的涵义 1073

机关管理法制化的依据 1073

机关管理法制化的意义 1074

第五节 机关管理法制化的内容 1075

机关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 1075

机关管理方面行政法规的效力 1077

第六节 机关管理的法律监督 1078

第七节 机关管理的法制建设 1080

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 1080

建立健全机关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 1080

建立健全行政机关组织法 1081

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1081

第十一章 机关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1083

第一节 机关管理现代化 1083

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1083

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1083

第二节 机关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 1085

机关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及其应用 1085

机关管理技术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 1086

第三节 机关信息传输网络化 1087

机关信息传输网络化的涵义 1087

机关信息传输网络化的作用 1088

机关信息传输的基本要素和方式 1088

实现机关信息传输网络化的条件 1089

第四节 机关管理高效化 1090

机关管理高效化涵义 1090

机关管理高效化的意义 1091

测量效率的主要方法 1092

机关管理质量与高效化 1092

机关管理高效化的主要途径 1093

第十二章 机关管理案例选编 1096

第十二编 工业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105

第一章 工业行政管理工作概述 1105

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与方法 1105

企业行政管理 1105

企业行政管理的任务 1105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1106

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1109

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 1112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几项基础工作 1112

标准化工作的含义及作用 1112

管理业务标准化 1113

基础工作 1113

岗位责任制 1117

工人岗位责任制的种类和内容 1117

干部岗位责任制的内容及制订的原则 1118

第三节 工业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管理 1118

经营决策的要求 1118

经营决策的原则 1119

经营决策的组织工作 1120

经营决策组织工作的要求和内容 1120

决策方法 1123

经营计划的编制 1123

经营计划的贯彻执行 1124

经营计划的调整 1124

企业生产方向决策 1124

产品开发决策 1125

企业产品结构及其分类 1126

确定产品结构的原则 1126

销售计划的主要项目及作用 1127

销售计划的编制 1128

销售策略决策 1128

价格决策 1129

第四节 工业企业生产管理 1131

生产管理的内容 1131

生产管理的指导原则 1131

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1132

编制生产计划的主要步骤 1133

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各级分工 1133

车间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 1134

生产 1135

物资供应 1139

第五节 工业企业科学技术管理 1142

技术开发及其种类 1142

技术开发的对象 1142

技术开发的途径 1143

技术开发的影响因素 1144

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1144

工艺规程 1148

产品开发计划 1149

设备 1149

第六节 企业信息管理 1156

企业管理信息工作的基本内容 1156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工作的特点 1157

企业管理信息工作的组织原则 1158

企业管理信息工作的系统化 1160

企业管理信息工作评价的意义 1160

企业管理信息工作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1161

管理信息搜集的途径 1162

搜集管理信息的方法 1164

管理信息分析的基本程序 1167

信息分析报告的构成 1172

管理信息分析结果的评价与鉴定 1173

企业行政利用信息的范围 1173

企业行政管理的信息利用特征 1174

第十三编 农业与土地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179

第一章 农业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179

第一节 农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和领导 1179

农业行政组织特征 1180

我国现行的农业行政组织体制 1181

农业行政领导的职能 1182

农业行政领导艺术 1183

提高农业行政管理的科学水平 1185

第二节 农业行政管理中的农业行政决策 1186

农业行政决策的特点 1186

农业行政决策的功能 1187

农业行政决策的程序 1187

农业行政决策的体系 1189

第三节 农业行政管理中土地行政管理 1191

土地的权属管理 1191

土地的承包管理 1195

土地的利用管理 1195

第四节 农业行政管理是农业企业行政管理 1196

农业企业的慨念 1196

农业企业行政管理特点 1197

农业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的基本任务 1198

第二章 中国土地行政管理工作概况 1199

第一节 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99

中国土地利用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1199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回顾 120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和指导方针 1200

编制规划 1200

国家土地管理局的主要职责 1203

第二节 中国土地开发管理 1204

待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1204

土地开发的任务和作用 1204

土地开发管理 1205

第三节 中国建设用地管理 1207

建设用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1207

强化建设用地管理的重要性 1207

建设用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1208

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方式 1209

建设项目用地的全程管理 1210

建设用地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 1211

第四节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的有关规定 1211

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的法律法规 1211

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提供方式及其有关政策 1212

外商投资从事成片土地开发经营所享受的政策规定 1213

第三章 土地制度及法规 1214

第一节 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1214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概况 1214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做法 1215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初步成果 1217

第二节 中国土地管理法规 1218

土地管理法规 1218

土地管理法规的制定 1218

土地管理立法的依据 1220

土地管理立法的基本原则 1220

第三节 中国土地管理教育 1221

土地管理教育的起步和发展 1221

土地管理教育的体系和结构 1222

土地管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223

第四节 中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1223

基本概况 1223

发展设想 1224

第四章 地籍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226

第一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1226

地籍的慨念及其作用 1226

地籍的类别 1227

地籍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1229

第二节 地籍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1230

地籍管理的原则 1230

地籍管理的内容 1231

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1232

第三节 中国地籍管理简史与现状 1233

中国地籍管理简史 1233

我国地籍管理的现状 1234

第四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23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123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1236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条件和原则 1236

第五节 地籍调查 1237

地籍调查的目的和类型 1237

地籍调查的内容 1238

地籍调查的程序 1239

地籍调查成果检查验收 1240

第六节 土地定级估价 1241

土地分等定级的含义 1241

土地分等定级的类型和方法体系 1242

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1243

第七节 土地登记 1244

土地登记的慨念 1244

土地登记的法律依据 1245

土地登记的种类 1246

土地登记的准备工作 1246

第八节 土地统计 1247

统计与土地统计 1248

土地统计的内涵 1248

土地统计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1250

土地统计的法律依据 1251

第九节 地籍档案管理 1251

地籍档案定义 1251

地籍档案的特点 1253

地籍档案的作用 1254

地籍档案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255

地籍档案管理体制 1256

第十四编 建筑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259

第一章 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259

第一节 房地产行政管理概述 1259

房地产行政管理原则 1259

房地产行政管理手段 1259

房地产行政管理方法 1260

第二节 房地产产权和产籍管理 1261

房地产产权管理内容 1261

房地产产籍管理 1268

第三节 房地产的使用管理 1269

土地使用管理含义 1269

土地征用管理 1270

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 1271

三资企业用地管理 1273

房屋使用管理 1273

房屋修缮管理 1275

第四节 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 1276

房地产开发中资质管理及升级评审 1276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的程序管理 1278

第五节 房地产行业管理 1283

房地产行业管理的含义 1283

房地产行业管理的必要性 1283

房地产行业管理方法 1284

房地产行业管理对象与内容 1284

第六节 住宅小区管理 1285

住宅小区管理体制 1285

住宅小区管理内容与规范 1288

第二章 建筑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291

第一节 建筑企业经营决策 1291

经营决策的原则 1291

经营决策的程序 1292

经营决策的方法 1293

第二节 工程合同管理 1299

经济合同的基本特征 1299

工程承包合同的管理 1300

第三节 建筑企业的计划管理 1301

长期经营计划 1301

年度经营计划 1303

工程项目及其进度安排 1307

第四节 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 1311

施工管理的内容 1311

施工组织设计及其编制原则 1313

第五节 技术管理制度 1318

第六节 建筑企业的材料管理 1320

材料供应计划 1320

市场采购决策 1322

库存量控制 1323

第十五编 交通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331

第一章 交通行政管理工作实务 1331

第一节 交通行政管理概述 1331

交通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 1331

交通行政管理的方式 1332

交通行政管理的方法 1334

第二节 铁路建设与维护管理 1336

铁路建设机构与职能 1336

铁路建设方针与原则 1339

铁路维修 1340

第三节 铁路运输与铁路行车安全管理 1342

铁路运输管理方针政策 1342

完善铁路安全监察机制 1343

第四节 公路建设与管理 1345

公路建设机构 1345

公路建设与养护的原则和方针 1350

第五节 公路运输管理 1351

公路运输管理的原则与方针 1351

公路运输管理的内容 1351

第十六编 财政金融行政工作实务 1361

第一章 财务行政概述 1361

第一节 财务行政的涵义 1361

财务行政 1361

财务行政的主客体 1361

财务行政的特性 1362

第二节 财务行政的内容和职能 1363

财务行政的内容 1363

财务行政的职能 1364

第二章 财务行政中的国家预算管理 1366

第一节 财会行政中国家预算的概念及其体系 1366

国家预算 1366

国家预算体系 1366

第二节 财务行政中国家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1367

编制原则及预算种类 1367

预算数额计算及预算书格式 1368

预算编制的机关和时间 1369

预算编制及审批 1370

第三节 国家预算的执行和监督控制 1370

国家预算的执行 1370

国家预算的监督控制 1372

第四节 财务行政中的国家决算和审计制度 1372

国家决算 1372

财务的审计制度 1373

第三章 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行政中经费的管理 1375

第一节 企业财务行政管理中的经费预算 1375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1375

经费预算方法 1375

第二节 事业行政单位财务行政经费的管理 1377

全面预算管理法 1377

差额预算管理法 1378

企业化管理法 1378

经费补助法 1378

第四章 财务行政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