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舆情学
舆情学

舆情学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齐中祥,徐发波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14152794
  • 页数:2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系统研究舆情学理论的专著,分列十章:舆情学:全球视点;舆情学研究的领域;舆情及舆情学概念;舆情诱发;舆情回应;舆情发酵;舆情干预;舆情博弈;舆情态势分析;舆情表达机制舆情管控机制。作者借鉴国内外舆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具体的案例,对舆情学的概念、内涵、分析、监控等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对于舆情学学科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对于舆情学领域的工作人员和各级党政干部已经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舆情学》目录
标签:舆情 主编

第1章 舆情学:全球视点 1

1.1 事件背后的舆情 2

1.1.1 中日甲午战争 2

1.1.2 MH370航班失联 3

1.1.3 克里米亚入俄 6

1.1.4 影星出轨门 9

1.1.5 “问心无愧”的水污染 11

1.1.6 “血汗工厂”风波 14

1.2 舆情学研究的领域 17

1.2.1 舆情诱发 18

1.2.2 舆情回应 18

1.2.3 舆情发酵 19

1.2.4 舆情干预 19

1.2.5 舆情博弈 19

1.2.6 舆情态势 20

1.2.7 舆情表达 20

1.2.8 舆情管控 21

1.3 本书预览 21

第2章 舆情及舆情学概念 24

2.1 舆情是什么? 24

2.1.1 关于舆情的主流观点 24

2.1.2 “舆情”的字义考证及历史研究 26

2.1.3 社会情绪的本质 28

2.1.4 舆情的主客体关系 34

2.1.5 舆情的定义 36

2.2 什么是舆情学 36

2.2.1 舆情学的定义 36

2.2.2 舆情学中的重要问题 36

2.2.3 舆情学的研究领域 37

2.2.4 舆情学的研究方法 37

2.3 舆情学与相关学科 37

2.3.1 舆情学与哲学 37

2.3.2 舆情学与传播学 40

2.3.3 舆情学与舆论学 41

2.3.4 舆情与舆论、民意的关系 43

2.3.5 舆情学与社会心理学 45

2.3.6 舆情学与大数据等计算机信息科学 46

第3章 舆情诱发 50

3.1 社会存在中的矛盾冲突导致舆情诱发 50

3.1.1 利益切割不均诱发舆情 51

3.1.2 社会制度缺陷诱发舆情 55

3.1.3 宗教、主义、学说冲突诱发舆情 58

3.2 社会意识滋生舆情 61

3.2.1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中的舆情诱发 61

3.2.2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诸形式中的舆情诱发 63

3.2.3 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舆情诱发 65

3.3 社会学视角的舆情诱发 66

3.3.1 微观社会学视角的舆情诱发 66

3.3.2 中观社会学视角的舆情诱发 70

3.3.3 宏观社会学视角的舆情诱发 74

3.4 诱发舆情的事件 77

3.4.1 舆情事件的界定 77

3.4.2 舆情事件的基本特征 79

3.4.3 舆情事件的主要类型与表现形态 81

3.4.4 小概率事件 82

第4章 舆情回应 85

4.1 回应的时机频率 86

4.1.1 是否需要回应 86

4.1.2 回应的底线 87

4.1.3 回应的时机 88

4.1.4 回应的频率 89

4.2 回应的内容及误区 91

4.2.1 回应的主体 91

4.2.2 回应的立场 92

4.2.3 回应的态度 93

4.2.4 回应的误区 95

4.2.5 回应的内容 96

4.3 回应的阶段及重点 97

4.3.1 舆情萌发期的回应 98

4.3.2 舆情发展期的回应 98

4.3.3 舆情爆发期的回应 99

4.3.4 舆情衰退期的回应 100

4.3.5 舆情反思期的回应 101

4.4 回应的方式及载体 101

4.4.1 信息公开 102

4.4.2 纸媒载体 103

4.4.3 电视媒体 103

4.4.4 广播载体 104

4.4.5 新兴媒体 104

第5章 舆情发酵 107

5.1 舆情推动的要素 107

5.1.1 侵害公共利益 107

5.1.2 引发媒体关注 108

5.1.3 聚集公众围观 110

5.2 舆情发酵的外力作用 112

5.2.1 网络推手 112

5.2.2 话题设立 114

5.2.3 议题转化 114

5.3 舆情发酵的社会学观点 118

5.3.1 谣言 118

5.3.2 成见 121

5.3.3 偏见 121

5.3.4 歧视 122

第6章 舆情干预 125

6.1 干预时机 125

6.1.1 舆情起始阶段干预 125

6.1.2 舆情激化阶段干预 126

6.1.3 舆情反复阶段干预 126

6.1.4 舆情消退阶段干预 127

6.2 干预手段 127

6.2.1 平常铺垫基础 128

6.2.2 舆论先发制人 128

6.2.3 舆情心理引导 129

6.2.4 意见领袖引导 130

6.2.5 网上网下合力 131

6.2.6 主动议程设置 132

6.2.7 设立法制保障 133

6.3 干预问题类型 133

6.3.1 涉党政事务舆情干预 133

6.3.2 涉企业事务舆情干预 138

6.3.3 涉学校事务舆情干预 140

第7章 舆情博弈 144

7.1 博弈论 145

7.1.1 博弈论的基本内涵 145

7.1.2 舆情博弈论 147

7.1.3 舆情博弈论的语境分析 149

7.2 舆情博弈主体 151

7.2.1 当事人 151

7.2.2 利益相关者 152

7.2.3 媒体机构 153

7.2.4 意见领袖 155

7.2.5 网络暴力群体 155

7.2.6 舆情管理主体 157

7.3 舆情博弈类型 157

7.3.1 完全静态舆情博弈 158

7.3.2 完全动态舆情博弈 159

7.3.3 不完全静态舆情博弈 160

7.3.4 不完全动态舆情博弈 161

第8章 舆情态势分析 164

8.1 什么是舆情态势分析 164

8.1.1 什么是态势? 164

8.1.2 什么是态势分析? 165

8.1.3 什么是舆情态势分析? 167

8.1.4 判别舆情态势的指标 168

8.2 SWOT态势分析方法 170

8.2.1 SWOT分析法的起源 171

8.2.2 SWOT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71

8.2.3 SWOT分析法所隐含的假定 173

8.2.4 SWOT分析模型 174

8.2.5 高级SWOT分析法 177

8.3 舆情态势感知与分析预测 177

8.3.1 态势感知 177

8.3.2 态势感知模型 178

8.3.3 可视化态势感知模型 181

8.3.4 舆情态势感知与评估模型 182

8.3.5 马尔可夫预测法 185

8.4 舆情三维集对分析模型 188

8.4.1 集对分析方法 188

8.4.2 同异反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191

8.4.3 三维同异反系统 192

8.4.4 舆情三维集对态势分析模型及分析步骤 193

第9章 舆情表达机制 200

9.1 七情舆情表达机制 200

9.1.1 情绪是舆情的心理基础 200

9.1.2 表达是研究的可见模型 201

9.2 谁在喜悦 202

9.2.1 庆“狂欢”和“冷笑话” 202

9.2.2 欢乐群体特点 203

9.2.3 喜悦心理分析 204

9.3 谁在愤怒 204

9.3.1 怒因同情弱势 204

9.3.2 愤怒群体特点 205

9.3.3 愤怒心理分析 205

9.4 谁在悲哀 206

9.4.1 人性复杂悲哀 206

9.4.2 悲哀群体特点 207

9.4.3 悲哀心理分析 208

9.5 谁在恐惧 208

9.5.1 欲多恐失 208

9.5.2 恐惧心理分析 208

9.6 谁在“秀”爱 209

9.6.1 “秀”场可“秀” 209

9.6.2 表达爱的丰富 210

9.6.3 爱心基础分析 211

9.7 谁在厌恶 211

9.7.1 厌恶不良风气 211

9.7.2 厌恶心理分析 212

9.8 谁有欲望 213

9.8.1 网络“诉求”汹涌 213

9.8.2 “诉求”群体特点 214

9.8.3 “诉求”心理分析 215

第10章 舆情管控机制 216

10.1 何谓舆情管控 216

10.1.1 管控的理论来源 216

10.1.2 舆情管控的理论依据 217

10.2 舆情管控的现状 220

10.2.1 国外舆情管理的经验 220

10.2.2 我国舆情管控的现状 223

10.3 舆情管控机制的建构 226

10.3.1 舆情管控机制的内涵 226

10.3.2 舆情管控的方式及渠道 229

10.3.3 建构舆情管控机制的途径 237

后记 2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