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新编实用针灸学  汉英对照
新编实用针灸学  汉英对照

新编实用针灸学 汉英对照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昭遐,屠佑生编著;蔡郁翻译;朱同生审译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3753993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英汉对照的形式,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介绍了针灸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针灸治疗,可供出国医务人员学习针灸专业英语、外籍医务人员学习针灸技术之用。
《新编实用针灸学 汉英对照》目录

第一章 藏象学说 1

第一节 脏腑 2

一、五脏 2

(一)心 2

(二)肺 4

(三)脾 8

(四)肝 10

(五)肾 14

二、六腑 18

(一)胆 18

(二)胃 20

(三)小肠 22

(四)大肠 22

(五)膀胱 24

(六)三焦 26

三、奇恒之府 26

(一)脑 26

(二)女子胞 26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8

(一)心与肺 28

(二)心与脾 28

(三)心与肝 30

(四)心与肾 30

(五)肺与脾 30

(六)肺与肝 30

(七)肺与肾 32

(八)脾与肝 32

(九)脾与肾 32

(十)肝与肾 32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32

(一)心与小肠 34

(二)肺与大肠 34

(三)脾与胃 34

(四)肝与胆 34

(五)肾与膀胱 34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4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神 36

一、精 36

二、气 36

(一)气的生成和运行 36

(二)气的功能 38

(三)气的分类 38

三、血 38

(一)血的生成和循行 38

(二)血的功能 40

四、津液 40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40

(二)津液的功能 40

五、神 40

(一)神的生成 40

(二)观神察形 40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42

(一)气与血 42

(二)气与津液 42

(三)血与津液 42

(四)血与精 42

(五)神与精、气、血、津液 42

第二章 经络总论 4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 46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4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46

(一)经脉 46

(二)络脉 48

三、经络的作用 48

(一)生理方面 48

(二)病理方面 48

(三)诊断方面 50

(四)治疗方面 52

(五)预防方面 5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56

一、十二正经的名称 56

二、循行交接 58

三、表里关系 58

四、流注次序 60

第三节 奇经八脉 60

第三章 腧穴总论 65

第一节 腧穴的含义 66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66

(一)经穴 66

(二)经外奇穴 66

(三)阿是穴 66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 68

一、普遍性 68

(一)近治作用 68

(二)远治作用 68

(三)双向调整作用 68

二、相对特异性 68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 70

一、解剖标志取穴法 70

(一)固定标志 70

(二)动作标志 70

二、骨度法 72

(一)头部 72

(二)胸部 72

(三)腹部 72

(四)腰背部 74

(五)上肢部 74

(六)下肢部 74

三、指量法 74

(一)中指同身寸法 74

(二)横指法 74

第四章 十四经脉及常用腧穴 77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LU 78

一、尺泽LU5(合) 78

二、列缺LU7(络) 78

三、少商LU11(井) 80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LI 80

一、合谷LI4(原) 82

二、曲池LI11(合) 82

三、肩髃LI15 82

四、迎香LI20 84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ST 84

一、地仓ST4 84

二、颊车ST6 86

三、下关ST7 86

四、天枢ST25大肠募) 86

五、梁丘ST34(郄穴) 86

六、犊鼻(外膝眼)ST35 88

七、足三里ST36(合) 88

八、解溪ST41(经) 88

九、内庭ST44(荥) 90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SP 90

一、公孙SP4(络) 90

二、三阴交SP6 90

三、阴陵泉SP9(合) 92

四、血海SP10 92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HT 92

一、少海HT3(合) 94

二、神门HT7(输、原) 94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SI 96

一、后溪SI3(输) 96

二、天宗SI11 96

三、秉风SI12 98

四、听宫SI19 9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BL 98

一、睛明BL1 100

二、天柱BL10 100

三、风门BL12 100

四、肺俞BL13 100

五、心俞BL15 102

六、膈俞BL17 102

七、肝俞BL18 102

八、胆俞BL19 104

九、脾俞BL20 104

十、胃俞BL21 104

十一、肾俞BL23 106

十二、大肠俞BL25 106

十三、小肠俞BL27 106

十四、膀胱俞BL28 106

十五、上髎BL31、次髎BL32、中髎BL33、下髎BL34 108

十六、膏肓俞BL43 108

十七、志室BL52 108

十八、委中BL40(合) 110

十九、承山BL57 110

二十、昆仑BL60(经) 110

二十一、至阴BL67(井) 112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KI 112

一、涌泉KI1(井) 112

二、太溪KI3(输、原) 114

三、复溜KI7经) 114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PC 114

一、内关PC6(络) 116

二、中冲PC9(井) 116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TE 116

一、阳池TE4(原) 118

二、外关TE5(络) 118

三、肩髎TE14 118

四、翳风TE17 120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GB 120

一、风池GB20 120

二、肩井GB21 122

三、居髎GB29 122

四、环跳GB30 122

五、风市GB31 124

六、阳陵泉GB34合) 124

七、悬钟(绝骨)GB39 126

八、丘墟GB40原) 126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LR 126

一、太冲LR3(输、原) 126

二、期门LR14(肝募) 128

第十三节 督脉GV 128

一、长强GV1(络) 130

二、腰阳关GV3 130

三、命门GV4 130

四、大椎GV 14 130

五、哑门GV 15 132

六、风府GV 16 132

七、百会GV20 132

八、水沟(人中)GV26 134

第十四节 任脉CV 134

一、中极CV3(膀胱募) 134

二、关元CV4(小肠募) 136

三、气海 CV6 136

四、神阙CV8 136

五、中脘CV12(胃募) 138

六、膻中CV17(心包募) 138

七、天突CV22 138

八、廉泉CV23 138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EX 140

一、印堂EX-HN3 140

二、太阳EX-HN5 140

三、夹脊(华佗夹脊)EX-B2 140

四、八邪EX-UE9 142

五、八风EX-LE 10 142

第五章 针灸法 145

第一节 针刺法 146

一、针刺工具 146

二、练针法 146

(一)练习持针 146

(二)练习旋捻 146

(三)练习提插 148

三、针刺前的准备 148

(一)针具选择 148

(二)选择体位 148

(三)定穴 150

(四)消毒 150

四、毫针刺法 150

(一)进针法 150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54

(三)行针与得气 156

(四)留针 158

(五)透针 160

(六)针刺补泻 160

(七)出针 164

五、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 164

(一)晕针 164

(二)滞针 164

(三)弯针 166

(四)断针 166

(五)出血和血肿 168

(六)创伤性气胸 168

六、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170

第二节 灸法 170

一、常用灸法 172

(一)艾炷灸 172

(二)艾条灸 174

(三)温针灸 174

二、灸的注意事项 174

第三节 拔罐法 176

一、火罐种类 176

二、操作方法 176

三、拔罐方式 178

四、拔罐时间与起罐 178

五、拔罐的适应证 178

六、拔罐的注意事项 180

第四节 其他针法 180

一、三棱针 180

(一)针具形状 180

(二)操作方法 180

(三)适应证 182

(四)注意事项 182

二、皮肤针 182

(一)针具形状 182

(二)操作方法 182

(三)叩刺部位选择原则 182

(四)适应证 182

三、皮内针 184

(一)针具形状 184

(二)操作方法 184

(三)适应证 184

(四)注意事项 184

四、电针 184

(一)电针机的选择 184

(二)操作方法 184

(三)波形的作用和主治 186

(四)注意事项 186

五、耳针 186

(一)耳郭的表面解剖 186

(二)耳穴的分布 188

(三)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190

(四)标准耳穴名 192

(五)耳穴的应用 208

(六)临床常见病证的耳穴治疗 212

第六章 治疗总论 217

第一节 辨证纲要 218

一、脏腑辨证 218

二、八纲辨证 218

三、经络辨证 220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222

第三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224

一、镇痛作用 224

(一)经络系统的作用 224

(二)神经系统的作用 226

(三)体液因素的作用 226

二、调整作用 226

(一)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226

(二)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 226

(三)针灸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228

(四)针灸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 228

(五)针灸对血液系统功能的影响 228

(六)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230

(七)针灸对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 230

(八)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232

(九)针灸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232

第四节 配穴处方 232

一、处方规律 232

(一)近部取穴 234

(二)远道取穴 234

(三)随症取穴 234

二、特定穴的应用 234

(一)俞穴、募穴 234

(二)原穴、络穴 236

(三)八会穴 236

(四)郄穴 238

(五)五输穴 238

第五节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 240

一、治疗过程中腧穴要加减 240

二、治疗过程中补泻手法的变化 240

三、治疗过程中宜针宜灸的变化 240

第七章 常见病证的治疗 243

第一节 内科疾病 244

一、感染性疾病 244

(一)感冒 244

(二)疟疾 244

(三)痢疾 246

(四)流行性腮腺炎 248

二、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248

中暑 248

三、呼吸系统疾病 250

(一)咳嗽 250

(二)哮喘 254

四、消化系统疾病 256

(一)胃痛 256

(二)呕吐 258

(三)呃逆 260

(四)腹痛 262

(五)腹泻 264

(六)便秘 266

(七)胆囊炎、胆石症 270

五、循环系统疾病 272

(一)高血压病 272

(二)心悸 274

(三)心痛 276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80

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82

(一)尿潴留 282

(二)遗尿、尿失禁 284

(三)尿路结石 286

(四)阳痿 288

(五)遗精 288

(六)不射精 290

七、神经系统疾病 292

(一)睡眠障碍 292

(二)癔症 294

(三)中风 296

(四)头痛 300

(五)眩晕 302

(六)面神经麻痹 304

(七)坐骨神经痛 306

(八)股外侧皮神经炎 306

八、运动系统疾病 308

(一)颈椎病 308

(二)颈肩肌筋膜炎 312

(三)落枕 312

(四)肩关节周围炎 314

(五)腰背痛 314

(六)肋软骨炎 318

(七)扭伤 318

(八)关节炎 320

(九)肱骨外上髁炎 322

(十)下尺桡关节损伤 322

(十一)腱鞘炎 324

(十二)腱鞘囊肿 326

(十三)髌骨软化症 328

(十四)跟痛症 328

第二节 外科疾病 330

(一)急性阑尾炎 330

(二)急性乳腺炎 330

第三节 妇科疾病 332

(一)痛经 332

(二)闭经 334

(三)子宫出血 336

(四)白带过多 338

(五)胎位不正 340

第四节 儿科疾病 340

(一)小儿腹泻 340

(二)小儿麻痹症 344

第五节 皮肤科疾病 346

(一)带状疱疹 346

(二)荨麻疹 348

(三)斑秃 352

(四)神经性皮炎 354

(五)疣 356

(六)局限性硬皮病 360

第六节 眼科疾病 362

(一)急性结膜炎 362

(二)斜视 362

第七节 耳鼻喉科疾病 364

(一)耳鸣、耳聋 364

(二)鼻衄 366

(三)鼻渊 368

(四)咽喉炎 368

第八节 口腔科疾病 370

(一)牙痛 370

(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372

第九节 其他 374

(一)肥胖症 374

(二)戒烟 376

附录1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示意图 378

附录2十四经腧穴备查 392

附录3相关腧穴表 4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