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地理背景
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地理背景

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地理背景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兆量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7129155
  • 页数:19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发展及其地理背景》目录

上篇·综述 2

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2

(一)两个不同的估计 2

(二)中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5

(三)漫长的赶超道路 7

二、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 9

(一)改革开放后的持续高速增长 9

(二)追赶中的后发效应 10

(三)大国的难处和优势 12

(四)区位优势 14

(五)文化优势 15

三、地域经济结构变化 17

(一)1952年~1978年地域经济结构变化 17

(二)1978年~1996年地域经济结构变化 21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 26

(四)产业结构变化 28

(五)国际贸易增长 30

四、中美和中日的文化区域对比 32

(一)文化区域对比的意义 32

(二)中美文化对比 32

(三)中日文化对比 36

(四)文化势能消长与中国文化的积极面 38

五、从十万吨到一亿吨——钢铁工业走过的道路 40

(一)曲折的发展过程 40

(二)技术和结构上的差距 42

六、人口迁移规律与我国人口迁移 44

(一)迁移机制律——改善生活是迁移的主要动力 44

(二)城乡迁移律——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 45

(三)人口结构律——性别上男多,年龄上青年多 46

(四)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 46

(五)递补律——人口迁移圈层递补现象 47

(六)双向律——正向迁移和反向迁移并存 48

(七)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 49

七、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50

(一)外资的规模与形成机制 50

(二)外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三)外资对经济布局的影响 53

八、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5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55

(二)政治修明和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56

(三)振兴文化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7

(四)防灾消灾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59

(五)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60

中篇·差异 64

一、社会文化的南北差异和南北凝聚 64

(一)南北差异 65

(二)南北凝聚 70

二、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地域变迁 73

(一)黄河流域的兴衰 73

(二)长江流域的开发 75

(三)珠江流域的开发 76

(四)晋商和徽商的崛起 76

三、“怪”与不怪——奇风异俗与环境 78

(一)烟囱安在山墙边——气候是寒冷地区民俗的基础 78

(二)火车没有汽车快——高原上地貌的影响加强 79

(三)泡馍大碗卖——受环境间接影响的饮食风俗 81

(四)唱戏大声吼起来——文艺中有环境的曲折反映 82

四、政治中心为什么位于北方?——国都变迁的规律性 85

(一)国都变迁的特点 85

(二)一统的力量主要来自北方 87

(三)建都规律性与明朝迁都 88

(四)国都变迁的启示 89

五、人才与区域持续发展 91

(一)状元的分布及其背景 91

(二)人才是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95

(三)人才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江浙最密 96

(四)自然背景和历史渊源 99

(五)人才迁移的社会意义 102

六、东西的地理与社会差异 105

(一)东西差异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105

(二)山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08

(三)加速中西部的开发 112

(四)三峡工程 114

(五)东西协作,加快扶贫进度 116

七、七个经济区域 118

(一)七个经济区域的性质 118

(二)七个经济区域的基础数据 119

(三)七个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 121

(四)七个经济区域的过渡性 123

下篇·区域和城市 126

一、城市化与城市建设 126

(一)进入高速度城市化时期 126

(二)城市建设新趋势 128

(三)建设和谐的生态化城市 130

(四)边境优势论与陆地边境口岸建设 132

二、北京的城市性质与发展战略 138

(一)地域范围与短缺的水资源 138

(二)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城市规模膨胀 140

(三)文化与北京发展战略 143

三、广东奇迹 151

(一)外资流入与资金优化组合 151

(二)劳动力大规模迁入 152

(三)技术、设备和人才的转移 153

(四)美好的前程 154

(五)特区特在哪里?——对经济特区三次争论的质疑 156

四、上海——长江流域的龙头 160

(一)港口与经济 160

(二)浦东新区 161

(三)新的圈层格局 163

(四)与香港的分工协作 164

五、香港——国际经济中心的回顾与展望 166

(一)国际金融、贸易、信息、旅游中心 166

(二)支撑国际经济中心的主要条件 167

(三)大陆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 169

(四)回归后的展望 170

六、澳门城市性质的演变 173

(一)填海架桥,对环境的大规模改造 173

(二)澳门葡萄牙人,宝贵的人文资源 174

(三)鸦片战争前,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176

(四)鸦片战争后,香港的“郊区”和休憩地 178

(五)回归以后,祖国大陆通向世界的又一座门户 179

七、台湾经济发展的启示 181

(一)适时调整产业政策——拓展外向型经济 181

(二)企业化和民营化——公营企业的归宿 183

(三)重视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 184

(四)建设小而精的加工出口区 185

参考文献 188

表1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占世界比重(1996年) 3

表2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规模位次比较(1995年) 5

表3中、印两国经济指标比较(1995年) 6

表4中国、菲律宾、印尼和印度社会经济指标比较(1995年) 6

表5中、美、英钢消费水平比较 7

表6中、美、英电生产水平比较 7

表7中国部分产品人均产量增长 10

表8英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情况 11

表9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情况 11

表10中国与印尼、菲律宾、泰国周劳工报酬比较(美元) 14

表111952年~1978年省、市、自治区国民收入比重变化 18

表121952年~1978年国民收入地域变化(%) 19

表131952年~1978年人口与国民收入地理联系率变化 20

表141978年~1996年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 22

表151978年~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地域变化(%) 23

表161978年~1996年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地理联系率变化 24

表17广东、浙江、江苏和辽宁四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异 27

表181996年分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 27

表19一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变化(%) 29

表20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 29

表21中国历年钢产量(万吨) 43

表22黑龙江外省知识青年返迁率 44

表23天津市外地籍贯居民的迁入地(%) 47

表241996年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50

表251996年外资企业资金地域分布(%) 54

表26我国南方和北方社会文化比较 65

表27贵州人和黑龙江人身高比较(1980年,%) 67

表28东北十大怪 79

表29云南十八怪 80

表30关中十大怪 82

表31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建都 86

表32公元907年~公元1911年建都 87

表33历代状元籍贯地 93

表34我国人才籍贯分布 97

表35我国历史名人分期分布 102

表36京、津、沪教授籍贯地构成(1987年) 103

表37上海、湖北、贵州社会经济指标比较(1996年) 105

表38我国东、中、西自然资源比较(%) 112

表39七个经济区域基础数据 121

表40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 126

表41我国陆地边境地区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 134

表42《世界竞争力报告》对香港的评估 169

表43澳门陆地面积增长表(平方千米) 173

图11978年~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图 21

图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布图(1996年) 25

图3南北分界图 64

图4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156项重点工业项目分布图 66

图5主要城市人均啤酒消费量(1996年) 67

图6中国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图 69

图7北煤南运示意图 70

图8长城和运河图 72

图9三河与《禹贡》九州图 73

图10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国都分布图 86

图11状元籍贯分布图 92

图12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籍贯分布图(1987年) 98

图13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分布图(1957年) 99

图14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籍贯分布图(1989年) 100

图15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范围图 106

图161978年后开放形势图 108

图17主要贫困县分布图 109

图18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 116

图19七个经济区域示意图 120

图20深圳华侨城总体规划示意图 131

图21北京市1949年~2000年建成区扩展图 139

图22上海浦东新区规划示意图 162

图23澳门略图 175

图24台湾经济发展战略图示 1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