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
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

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湉南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33651589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对于国学思潮的由来、整理国故运动的发动、国学教育的开展等进行简要的历史回顾,将无锡国专还原在历史进程的背景中,考察、探究唐文治创办国专的宗旨、过程以及唐文治辞官办学的真实动因,重点是为尽力展现国专的经费筹集、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国学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招生毕业、教材选用、教学成果等各方面历史真实,以及对国专国学教育的得失探讨等。目的是为探寻国学教育在20世纪为何能够存在之缘由及国学教育又如何进行等之溯源。笔者希冀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抛砖引玉之外,能对今天各地国学教育实验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对当代又一轮国学热有所帮助。
《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目录
标签:国学 教育

总序 东南国学:文化民族主义的培植&姜义华 1

前言 1

第一章 现代国学思潮鼓荡下的国学教育与研究 5

第一节 现代国学思潮的由来及其内涵 5

第二节 国学思潮与“整理国故”运动 9

第三节 国学思潮与国学教育 13

第二章 无锡国专的掌门人唐文治 18

第一节 “学而优则仕” 18

一、唐文治的学术渊源 18

二、从政与弃政 20

第二节 从关注教育到转向教育 26

一、“非士习西法,则终不足以自强” 26

二、南洋大学堂:兴办实业与保存“国粹”并举 29

第三节 情系国学,再图发展 37

第三章 无锡国专的创建和发展 43

第一节 无锡国专的初创时期(1920—1927) 43

一、施肇曾与无锡国学专修馆 43

二、无锡商绅的襄助 47

三、初创时期的曲折 50

第二节 无锡国专的转制发展时期(1927—1937) 55

一、无锡国学专修学院 55

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57

三、改制后的学校建设 58

四、危难之中见志节 62

第三节 无锡国专桂校、沪校并立时期(1937—1950) 64

一、暂避湘地——流浪大学的开始 64

二、流浪广西——桂校八年的艰苦岁月 66

三、无锡国专沪校概观 73

第四章 无锡国专的运作机制 86

第一节 校董事会的建立及其职能 86

第二节 无锡国专的校务管理 94

第三节 无锡国专的师资聘用 97

一、坚持不拘门户、德才兼备的用人方针 98

二、采取灵活的用人机制,拓展教学资源 102

第四节 无锡国专的招生与管理 104

一、无锡国专的招生制度 104

二、无锡国专的学生管理 111

三、学生成绩考核与毕业 118

第五章 无锡国专的教学模式 124

第一节 无锡国专的教育方针 124

第二节 无锡国专的课程设置 129

一、国学专修馆时期的课程设置(1921—1927) 129

二、内迁之前的课程设置(1927—1937) 130

三、内迁之后的课程设置(1937—1950) 135

第三节 无锡国专的教学 141

一、教学主旨与内容 141

二、教材与教法 151

三、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 158

四、国学教育与民族抗战精神的激发 161

第四节 无锡国专的名师风范 167

一、开馆教习朱文熊 168

二、诗学名家陈衍 170

三、教务主任冯振 173

四、校务主任钱基博 182

第五节 传统书院与现代学校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 184

一、师生教学互动,营造自由探讨的氛围 184

二、无锡国专的导师制度 187

三、注重实践训练环节,发挥学生研究潜能 190

第六章 无锡国专的教育成就 193

第一节 国学人才的培养业绩 193

一、无锡国专培养人才知多少 193

二、无锡国专学生的就业流向 199

三、“唐门五杰” 201

四、无锡国专人才面面观 221

第二节 国学研究的成果 229

一、教师的著述 229

二、学术刊物的出版 231

第三节 无锡国专的社会影响 235

第七章 无锡国专的逸闻轶事 246

一、唐文治庚子历险记 246

二、唐文治与张裕葡萄酒 248

三、唐文治与清帝退位 249

四、开除自己儿子的学籍 251

五、“南洋”足球队的“拜赐之师” 251

六、唐文治在无锡国专上班走“后门” 253

七、唐文治的生活起居点滴 254

八、马端临与“赤化” 255

九、钱基博与林纾的一段历史“纠葛” 256

十、冯振心中文系主任之“上”“下”传奇 258

结语 无锡国专教育事业留下的思索 260

一、坚持独立不倚的办学精神 260

二、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理念 261

三、注重引导和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 262

主要参考文献 265

后记 2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