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慈善哲学概论
中国慈善哲学概论

中国慈善哲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耀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7508761152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当代青年信仰论下一篇:海洋自由论
《中国慈善哲学概论》目录
标签:概论 哲学

第一章 四家慈善哲学 附《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 8

一、儒家慈善哲学 8

性善说与仁政 9

告子人性思想 10

孟子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11

人人均有向善之心即良知 11

人人均有为善之能即良能 12

孟子“仁政”学说 13

孟子的慈善自然观 14

“厚德载物”养浩然正气 15

德是道之演绎和表现 16

性恶说 17

性本自然:“善”是出于对人性之改造 17

化性起伪:以“人性恶”论证“化性起伪”之必要性 18

人性论对构建慈善哲学之意义 19

古代仁政同耶教之“善政”“善治”有本质区别 21

“留余庆”思想与利益子孙 22

刘备留“遗诏”讲“勿以善小而不为” 22

北宋《司马温公家训》 23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问题 26

孙思邈《大医精诚》讲“阴阳报施不诬” 27

二、道家慈善哲学 28

老庄与慈善 29

天道无常,常与善人 29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31

案例:盖茨自觉认识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32

《太平经》之慈善哲学 33

提出“乐生”“好善”之教义 34

“承负说”成为后世慈善活动之依据 35

葛洪慈善哲学 36

《太上感应篇》讲“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37

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作结38有助于养成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 39

三、佛家慈善哲学 41

慈悲之道 41

果报论也称作“因缘业报说” 43

佛教果报论有其自身特点 46

不信因果之坏处 47

兴善止恶、改恶迁善为佛法之大端 48

福田思想与实践:修善行之方法 48

名为“无尽藏”的慈善性质金融机构 49

“孤独园”与“病坊” 49

北宋老年人救济收养机构发展最为完善 50

明清承袭宋代国家救济收养老年人之传统 51

布施、功德与命运 52

修行之目的在改运 52

附陈抟(希夷)《心相篇》原文 54

佛家扭转命运之方法 56

佛家报四恩之说 58

修桥补路的慈善 59

附名人论佛家慈善哲学 60

四、劝善书中之慈善哲学 61

《文昌帝君阴骘文》 61

通篇以真人真事教人止恶修善 62

《阴骘文》白话释读 63

《阴鸷文》教化的对象以官僚士大夫为主 67

“帝君以忠孝为本” 68

以道德劝化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69

功过格意在劝勉世人改过向善 71

会通三教,修心为本 72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72

第二章 中国慈善哲学之命运论背景 附《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 78

一、命运论三款六式及其批评 78

“定命论”与“宿命论” 79

“符命论”与“造命论” 80

“随命论”与“俟命论” 82

附运命与杂命 84

附著者命运哲学之梗概 85

班固等人对命之分类相当粗糙 86

王充讲三命 86

王国维只讲“定命论”与“定业论” 87

傅斯年提出“五命说” 89

唐君毅亦讲“五命” 90

二、随命论支持慈善哲学 91

墨子天定之说实际就是“随命论” 92

墨子不承认命运 92

天比天子更高贵、更聪明 93

天乃是行善得福吉、作恶遭祸凶之担保人 94

天定之说在《诗》《书》中早已存在 95

王充以“定命论”反驳“随命论” 96

王充不同意“随命”与“遭命”之说 97

人有命、运、遭、遇、幸、偶等种种变故 98

戴逵质疑“积善积恶”之说 98

“积善积恶”之说没有现实而充分之根据 99

“随命”之状态并非实际存在 100

“随命论”可以表达一个美好愿望 101

荀子讲“天”不支配人间吉凶祸福 102

附《荀子·天论》原文 104

三、俟命论支持慈善哲学 106

孟子是彻底“俟命论”者 106

只有修善进德者所接受之命才是“正命” 108

天志不会闭塞,天心也不会摇落 109

李康倡导“道不可屈,名不可夺” 110

李康区分“运”“命”与“时” 111

应该牢记圣人“道不可屈,名不可夺”之至理 112

他确信立德并不以富贵权势为前提 113

立德不以也不应以求名求利为动机 113

附李康《运命论》原文 114

刘峻讲君子不是为了得享福吉才去行仁为善 117

命好与不好由“天”来决定 117

任何情况下不放弃立德行仁正乃“慈善哲学”之核心价值观 118

附刘峻《辩命论》原文 119

马基雅维里有“俟命论”思想 122

命运观与人生大起大落 123

由偶然支配的命运只是我们一半行为之主宰 124

中西俟命论方向相反 125

值得固守的只有勇敢、坚决、才能等品德 126

“逆向俟命论”问题 127

四、造命论支持慈善哲学 128

鹖冠子讲“圣人决时命” 128

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 129

“圣人决时命” 130

王艮从“不谓命”“反求诸己”两方面讲“造命” 130

王艮一生为“造命”典范 131

讲“造命”并不表示他不承认命运 132

“造命”之义为“不谓命”与“反求诸己” 132

陆九渊与王阳明 133

王船山讲“不肖者”或“一介之士”亦可造命 135

天就是理,命就是理之流行 136

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 137

人之受命有余或不足不能阻止人去“造命” 138

人通过双手完成其性之日日生成就是“造命” 139

船山言“造命”遗留二问题 140

颜元讲奉命畏天-安命顺天-知命乐天-造命回天 140

执着于人伦规范 141

让自己成为哪一种人取决于人自己 142

大善大恶固非命可囿也 143

奉命畏天-安命顺天-知命乐天-造命回天 144

焦循讲天下之命自圣人而造 145

天下之命自圣人而造 147

可造的不是命,是命的不可造 148

《了凡四训》讲“立命”以诸命运哲学为背景 149

第三章 中国慈善哲学五大核心价值观 附《了凡四训》第四篇《谦德之效》 152

一、以“大仁”为核心价值观 152

“小仁”与“大仁” 153

从“他人”角度看“大仁” 156

从“万物”角度看“大仁” 160

从“生生”角度看“大仁” 161

从“流通”角度看“大仁” 162

以“大”为“中华共识”也许可行 163

二、以“万物一体”为核心价值观 164

“共同体主义”在欧西 165

“民族-国家共同体” 165

“人类共同体” 165

“非人类中心论” 166

“宇宙共同体”:中国慈善哲学之“终极关怀” 167

自《汉书·律历志》而观 167

自周敦颐《太极图说》而观 167

自朱熹《太极图说解》等而观 168

“宇宙共同体”法则: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168

合职司与实体而观 169

合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而观 169

合整体与个体而观 170

合一月与万月而观 171

合人伦、物则与天理而观 172

合本体与现象而观 172

合循环与进化而观 173

合价值与机械而观 174

合无限与有限而观 174

“宇宙共同体”具有永恒价值 175

三、以“人者天地之心”为核心价值观 176

“构成环节”之构想 176

“以道义为中心”之构想 177

“矛盾的两个方面”之构想 177

人类中心论之西式“标准” 178

“人是万物的尺度” 178

“人为自然立法” 178

“人是目的” 178

中国哲学之“心”绝非“中心” 179

自《管子》思想而观 179

自《孟子》思想而观 180

自张载思想而观 180

自朱熹思想而观 180

中国哲学之“心”是“反中心”的 181

自老庄思想而观 181

自荀子思想而观 181

自二程思想而观 182

自朱熹思想而观 182

自王阳明思想而观 183

“大人”之所以为“大”者 184

自郭象思想而观 185

自张载思想而观 185

自二程思想而观 185

自朱熹思想而观 186

自王阳明思想而观 187

自方以智思想而观 187

由“人类中心论”达不到“大人”之境 188

四、以“反物竞天择”为核心价值观 189

儒家中之“大化”观 190

自周敦颐《通书·顺化》等而观 190

自张载《正蒙·动物》等而观 191

自程颢、程颐思想而观 192

自朱熹思想而观 194

自陈淳《北溪字义》等而观 195

道家之“大化”观 196

自老子思想而观 196

自庄子思想而观 197

自列子思想而观 199

自《淮南子》而观 202

墨、法等家之“大化”观 204

《无能子》明确反对“物竞天择” 208

“反进化论”之根本态度 210

晚清以降“反物竞天择”之余绪 212

五、以“反功利主义”为核心价值观 219

中华思想之全体是“际天人”而讲功利 219

儒家有关“大利”之论 221

“合理大利主义”诸家 221

“极端大利主义”诸家 225

以“合理大利主义”斥“极端大利主义”诸家 227

墨家有关“大利”之论 229

道家有关“大利”之论 233

释家有关“大利”之论 237

超越功利之一派思想 242

中国“大利主义”异于欧西“功利主义”之所在 245

“际天人”:合天与人而观 250

第四章 中欧慈善哲学简要比较 附《了凡四训》第二篇《改过之法》 256

一、“天地坐标”与“上帝坐标” 256

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259

三、“罪己”与“罪人” 260

四、“从道不从君”与为民请命 263

五、“自律”与“他律” 265

参考文献 2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