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改革与创新  创建特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  清华汇智文库
改革与创新  创建特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  清华汇智文库

改革与创新 创建特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 清华汇智文库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泓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302311980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汇智文库·改革与创新创建特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互联、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兼备的学术专著。科学地界定了特色大学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创建特色大学的基本规律。《清华汇智文库·改革与创新创建特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地方性工科高校创建特色大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了地方工科大学制度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揭示了制度创新对于创建特色大学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的部分高等院校创建特色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研究。《清华汇智文库·改革与创新创建特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丰富,案例翔实,分析精彩。
《改革与创新 创建特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 清华汇智文库》目录

第一章 创建特色大学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1

1.1创建特色大学的背景与意义 1

1.1.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2

1.1.2市场经济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4

1.1.3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 5

1.1.4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力推动 6

1.1.5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 7

1.2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8

1.2.1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8

1.2.2中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战略 9

1.2.3中国高等教育的产业聚焦战略 10

1.2.4现代学科技术呼唤工程教育 10

1.3中国高校创建特色大学的历史考察 12

1.3.1历史的回溯 12

1.3.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 15

1.4特色大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5

1.4.1大学“办学特色” 15

1.4.2特色大学的基本内涵 19

1.4.3特色大学的基本理念 21

1.4.4特色大学的基本特征 22

1.4.5特色大学的分类标准 22

1.5创建特色地方工科大学的理论探索 23

1.5.1大学的特色 23

1.5.2特色型大学 24

1.5.3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26

1.5.4高校如何创建办学特色 27

1.6创建特色大学的基本规律 29

1.6.1办学模式对接产业 29

1.6.2培养模式产学合作 31

1.6.3获取资源对外开放 32

1.6.4办学体制持续发展 33

第二章 地方工科特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研究 34

2.1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34

2.1.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34

2.1.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5

2.1.3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 36

2.2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37

2.2.1评价指标体系 37

2.2.2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39

2.3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程度问卷调查 43

2.3.1问卷设计的原则 43

2.3.2问卷内容和说明 44

2.3.3问卷调查 45

2.3.4观测点的权重计算 45

2.4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50

2.4.1模糊数学及模糊综合评价 50

2.4.2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1

2.4.3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53

2.5“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模糊综合评价 54

2.5.1评价因素集与权重集 55

2.5.2“现代化特色大学”模糊综合评价的软件系统 62

2.6“现代化特色大学”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63

2.6.1基本情况 63

2.6.2调查数据的统计 65

2.6.3“现代化特色大学”模糊综合评价 67

第三章 地方工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现状分析和国际比较 77

3.1地方工科大学创建特色大学现状分析 77

3.1.1基本状况分析 77

3.1.2地方工科大学创建特色大学瓶颈分析 82

3.2创建特色大学的国际比较研究 83

3.2.1国外和中国香港特色大学发展现状 83

3.2.2国外和中国香港特色大学实践案例分析 85

3.3国际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资格认证 90

3.3.1工程教育界的“WTO” 90

3.3.2国际工程教育与认证 91

3.3.3国际工程教育与认证制度 91

3.3.4美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92

3.4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 93

3.4.1我国工程人才走向国际化 93

3.4.2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 95

第四章 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96

4.1历史沿革与发展基础 96

4.1.1国外主要合作教育模式 96

4.1.2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发展历程 102

4.1.3产学合作教育的改革实践 104

4.1.4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理论 106

4.2产学合作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0

4.2.1“一年三学期制”的教学模式 110

4.2.2“一年三学期制”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点 111

4.3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 116

4.3.1“二十八字”运行机制 116

4.3.2“三纵三横”管理体制 120

4.4产学合作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122

4.4.1工作水平评估指标 124

4.4.2 工作水平评估方法 130

4.5产学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 131

4.5.1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 131

4.5.2促进合作交流 132

第五章 地方特色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案例研究 136

5.1教学模式改革的历史考察 136

5.2教学改革实践模式 137

5.2.1“工程教育”为纲,培养目标明确 137

5.2.2“产学合作”为基,嫁接优质资源 139

5.2.3“专业特色”为本,课程体系科学 140

5.2.4“综合素质”见长,社会声誉提高 144

5.3现代民航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45

5.3.1人才的需求分析 145

5.3.2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147

5.3.3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 151

5.3.4人才的培养效果及创新点 153

5.3.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架 158

5.3.6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62

5.3.7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实施 163

5.3.8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65

5.4服务上海汽车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69

5.4.1依托产业办学 169

5.4.2与企业集团开展产学研合作 171

5.4.3产学研合作已取得的成果 175

第六章 地方工科大学与地区经济互动发展模式 177

6.1地方工科大学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 177

6.1.1产学研合作各方相互联系 178

6.1.2产学研合作是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 178

6.1.3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 179

6.2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 182

6.3影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因素 183

6.3.1企业和高校之间不同优势 183

6.3.2企业和高校之间不同需求 184

6.3.3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 184

6.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研结合实践探索 185

6.4.1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185

6.4.2扎根于地方经济土壤,应用性与实践性特色鲜明 191

6.5产学研战略联盟典型案例 191

6.5.1专业学院对接现代产业 191

6.5.2依托行业和支撑地区产业 195

6.5.3主动融入地区经济 196

6.5.4构筑公共决策咨询平台 196

第七章 地方特色工科大学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98

7.1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发展概况 198

7.1.1注重实际,强调能力,培养优秀工程师 200

7.1.2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 201

7.2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模式及分析 202

7.2.1国内外高校工程训练的现状 202

7.2.2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分析 204

7.3能力培养为核心整合多学科工程实践 206

7.3.1改革工程训练模式 206

7.3.2转变现代工业训练模式 207

7.3.3注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208

7.4层次化与模块化课程体系 211

7.4.1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211

7.4.2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212

7.4.3实践教学及课程体系 216

7.5开放共享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 220

7.5.1矩阵式管理,实现高效运行 220

7.5.2制度保障,运行规范,资源共享 220

7.5.3对接产业,校企合作,改革投资机制 221

7.5.4建设信息平台,推进实验室开放 222

7.6建立专兼结合“双师型”队伍 223

7.6.1建立高水平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223

7.6.2引导教师进入实验室 224

7.6.3注重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队伍 225

7.6.4建立激励机制 226

第八章 创建特色地方工科大学的制度创新 228

8.1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 229

8.1.1高等学校办学制度、体制和机制 229

8.1.2创建特色大学制度的目标 230

8.1.3创建特色大学的制度原则 231

8.2创建特色大学的体制创新 233

8.2.1科层制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233

8.2.2矩阵式组织结构为特征的体制创新 236

8.3创建特色大学的制度创新 241

8.3.1教学制度创新 241

8.3.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247

8.3.3科研制度创新 252

8.4创建特色大学的运行机制创新 256

8.4.1动力机制 256

8.4.2调节机制 258

8.4.3约束机制 259

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