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训诂通论与实践
训诂通论与实践

训诂通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昭水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6831116
  • 页数:3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使得人们以全新角度的认识了世间一切科学与超科学的存在与自然智慧现象,从而解决了几百年来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科学与迷信的争执。揭开了认识上的谜团。
《训诂通论与实践》目录

通论篇 1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训诂 3

一、训诂的由来 3

二、训诂的名称 5

三、训诂工作 8

四、训诂材料 9

第二节 训诂学 11

一、什么是训诂学 11

二、训诂学的分期 13

三、训诂学与训诂的区别 13

四、训诂学的专业工作者目前的任务 14

第三节 训诂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15

一、训诂学在当代学科中的地位 15

二、训诂学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18

第四节 如何学好训诂学 21

一、学习训诂学需要掌握的原则 21

二、如何学好训诂学 23

第二章 训诂实践的内容 28

第一节 注音 28

一、给难僻字注音 28

二、给多音字注音 29

三、给通假字注音 29

第二节 辨析字形 30

一、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30

二、今形与古形 31

三、书写上的错讹 33

四、笔意与笔势 33

五、古今字 34

六、异体字 36

七、繁简字 38

第三节 释词 40

一、表义词释义 40

二、表音词释义 43

三、解释词语容易出现的问题 47

第四节 通句 48

一、翻译 48

二、串讲 48

三、推因 49

四、点明含义 49

五、评析 49

第五节 解释语法 50

一、词法方面 51

二、句法方面 52

三、省略 54

第六节 阐释修辞 57

一、指明比喻 57

二、指明互文 58

三、揭示省文 58

四、揭示变文 58

五、指明连文(连言) 59

六、其他修辞方式 59

第七节 解释典制,补充史实 60

一、解释典制 60

二、叙事补史 62

第三章 随文释义的正文体、传注体 64

第一节 正文体 64

一、什么是正文体 64

二、正文体的类型 65

三、正文体对后世的影响 67

第二节 传注体 70

一、什么是传注体 70

二、传注体训诂的类型 70

三、传注的附经 86

第四章 通释语义的专著体 88

第一节 专著体及其编排方法 88

一、什么是专著体 88

二、专著体的类型 89

三、专著体的编排方法 90

第二节 《尔雅》与《方言》 93

一、《尔雅》 93

二、扬雄的《方言》 96

第三节 《说文解字》与《释名》 98

一、许慎的《说文解字》 98

二、刘熙的《释名》 104

第五章 考释语义的考证体 108

第一节 考证体 108

一、什么是考证体 108

二、考证体训诂的步骤 109

三、考证体训诂的类型 111

第二节 《白虎通义》与《风俗通义》 114

一、班固的《白虎通义》 114

二、应劭的《风俗通义》 117

第三节 《字诂》、《义府》与《日知录》 120

一、黄生的《字诂》、《义府》 120

二、顾炎武的《日知录》 124

第四节 《读书杂志》与《古书疑义举例》 130

一、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130

二、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 135

第六章 训诂原理及方法 142

第一节 训诂原理 142

一、字与词的关系 142

二、义与训的关系 144

第二节 形训 147

一、形训原理 147

二、形训的类别 148

三、形训的作用和局限 157

第三节 声训 159

一、何谓声训 159

二、声训原理 160

三、声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62

四、声训的类型 164

五、声训的作用 167

六、声训的局限性 169

第四节 义训 170

一、何谓义训 170

二、义训的类型 171

三、古代义训的不足 174

四、据境索义 176

第七章 训诂术语 178

第一节 释义术语 178

一、曰、为 178

二、谓之、之谓 179

三、谓 180

四、甲、乙也 180

五、言 181

六、犹 182

七、貌、之貌 182

第二节 注音术语 183

一、读若、读如 183

二、读为、读曰 183

三、甲读与乙同、甲读若乙同 184

四、音 185

五、反、切 185

六、叶 185

七、之言、之为言 186

八、破读 186

九、如字 187

十、譬况法 187

第三节 词例术语 187

一、对文、散文 188

二、浑言、析言 188

三、转语、代语 189

四、互文 189

五、破字 190

六、通语、凡语 190

七、重言 191

第四节 校勘术语 191

一、脱、衍 191

二、倒文、倒乙 192

三、或作 192

四、古文、今文 193

五、当为、当作 193

第八章 训诂名称 194

第一节 注释类 194

一、注 194

二、释 194

三、训 195

四、故、诂 195

五、笺 195

六、诠 195

七、音义 196

第二节 疏解类 196

一、解 196

二、说 197

三、传 197

四、微 197

五、章句 198

六、疏、义疏、注疏 198

七、正义 199

第三节 考述类 199

一、集解、集注 199

二、补注 200

三、校 200

四、订 201

五、述 201

六、学 201

七、证、义证 201

八、疏证 202

第九章 训诂简史 203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训诂学 203

一、训诂产生的原因 203

二、先秦训诂的体式及方法 203

三、先秦训诂的特点 204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训诂学 204

一、兴盛的原因 204

二、兴盛的表现 205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207

四、两汉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 207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208

一、训诂范围的扩大 208

二、训诂体式的创新 209

三、字书、音书与雅书的分立发展 210

第四节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211

一、疑古创新的时代背景 211

二、宋代训诂成果及特点 212

三、朱熹的训诂成就 212

四、元明的空疏 213

第五节 清代训诂学 214

一、复兴的原因 214

二、复兴的表现 215

三、功绩卓著的训诂学家 216

第六节 近现代训诂学 218

一、训诂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218

二、训诂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 219

第七节 当代训诂学 221

一、繁荣的表现 221

二、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成长壮大 224

实践篇 229

第一章 古书的校勘 231

第一节 校勘及其历史 231

一、何谓校勘 231

二、校勘的历史演变 233

第二节 校勘的内容 234

一、校文字 234

二、校篇章 238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 239

一、对校法 239

二、本校法 239

三、他校法 240

四、理校法 241

五、综合校勘法 242

六、发凡起例 243

第四节 校勘记举例 243

一、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244

二、《史记》中的“校勘记” 245

三、《汉书》中的“校勘记” 247

第二章 古书的句读标点 249

第一节 古书的句读符号 249

一、简帛句读符号 250

二、程式句读符号 259

三、句读符号与现代标点的异同 260

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 261

一、标点古文的步骤 262

二、标点古文的方法 262

三、鉴定标点的原则 269

第三节 句读标点错因种种 272

一、由于古代文化知识所限而致误 272

二、不明词义致误 273

三、不合语法致误 273

第三章 古书的今译 275

第一节 今译的原则 275

一、信 276

二、达 277

三、雅 278

第二节 今译的方法 278

一、直译 278

二、意译 278

三、翻译八法 279

第三节 译文失误的十种情况 282

第四章 读注和作注 287

第一节 读注 287

一、读注应坚持的原则 287

二、读注前应尽可能地掌握该书的注释体例 289

三、读注前要反复地阅读正文 290

四、必须把注文与正文联系起来参互对照 291

五、甄别注文,择善而从 292

第二节 作注 292

一、确定注释对象 293

二、参考旧注,择善而用 294

三、联系语境,准确释义 295

四、由源及流,分层注释 296

五、注文要符合情理 297

六、注文要简明扼要、准确恰当 297

第五章 训诂实践 299

一、标点、注释、翻译 299

二、校勘 303

参考书目 3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