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珀榕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01408549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十部分,探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新农村建设运行模式等等。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 历史铭记的辉煌成就 1

第一节 多年封闭的乡村修通了与外界接轨的道路 2

第二节 农民生活设施得到了很大改观 4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竭力推出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 5

第四节 乡村干部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9

第五节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10

第六节 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来势喜人 12

第七节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13

第八节 “科教兴村”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 14

第九节 新农村建设优秀典型呈现满园春色 16

第十节 中央加大投入给予农村发展强大动力 19

第二章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第一节 现实运行情况与中央本意出现偏离 21

一、战场错位 21

二、导向欠妥 22

三、主题欠准 24

四、舞台待建 26

五、模式滞后 27

六、三难困惑 28

第二节 给城市生活带来了压力 31

一、城市交通压力明显增大 31

二、生活成本居高困惑工薪阶层 37

三、城区环境压力凸现 41

第三节 农民工向城市转移透现五个方面的社会问题 45

一、亿万农民生存方式不安定切实关系到社会和谐 46

二、部分入城农民容易出现心态失衡导致犯罪 52

三、农民工情感困惑已形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56

1.已婚男女承受长期分居的情感困惑 56

2.家庭成员承受亲情分离的牵挂 58

3.未婚男女情感婚姻的后顾之忧 59

四、农村留守子女监护缺位 61

五、农村留守子女教育成长问题突出 62

第四节 人口无序流动造成社会管理难度增大 64

一、社会对人口大流动管理难度没有充分准备 64

二、管理被动导致无序大流动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64

三、公安像支“救火队”工作强度明显增加 66

第三章 当前新农村建设 71

运行模式设计刻不容缓 71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这一仗必须放到农村去打 71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核心主题 应该是解决农村“造血功能” 72

一、广大农民不能长期充当被“输血”者 73

二、农民陷入被“输血”者的原因 74

三、彻底改变农民命运重在创新“造血功能”模式 76

第三节 客观估量中国城市发展状况 78

一、城市到底能吸纳多少农村人口 78

二、大城市是否越大越好大城市的规模究竟是多大 79

三、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应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80

第四节 今天的农村具备了企业生存的四个基本条件 81

第五节 事实早已证明乡村可以办企业 82

第六节 为农民工就地设计全新的就业舞台 84

第七节 运行模式的抉择方法 86

第八节 运行模式的抉择原则 87

第四章 企业布局战略转移 创建新农村建设新型舞台 89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这一仗少不了企业家参与和主战 90

一、中国企业家有着护国安民的优秀传统 90

二、如同“战争”来打必然赢得企业踊跃投入 90

三、企业鼎力相助早有捷足先登 92

第二节 社会已为工业基地扩散做好了八个方面准备 94

一、信息快速传递手段具备工业基地扩散功能 94

二、农村基础设施已具备企业生存发展需要 95

三、中国农村土地价廉面积宽广 95

四、中国乡村蕴藏了大批特色资源 95

五、农村劳力富余为企业用工提供保障 96

六、基层政府切盼迎接企业战略转移 96

七、支持农村科技队伍力量雄厚 96

八、金融部门将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 97

第三节 国家扶助形成新农村建设坚强后盾 97

一、政府导向将赢得社会的广泛参与 97

二、政府投入让全国人民树起信心 98

三、信贷和税率调控将成为企业转移的内在动力 99

第四节 外部环境有利农村迎接企业战略转移热潮 100

一、社会形成了认识高度统一的良好氛围 101

二、国外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启示 101

三、国际环境有利我们彻底解决农村问题 102

四、世界华人共同关注中国新农村建设 102

第五节 企业战略转移建议领先考虑十个方面 103

第六节 通过地方政府营造六大优势迎接企业转移 104

第七节 企业布局战略转移必然产生八大优越性 105

一、给全国大中城市减负 105

二、给各级政府减压 107

三、康复农村“造血功能” 107

四、实现农民安居乐业 108

五、打造城乡和谐社会 108

六、提升全国人民生活品位 109

七、降低社会生活成本 110

八、提前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 110

第五章 “万镇”模式承担新农村建设主体战场 113

第一节 我国农村形成“万镇”格局的客观依据 113

一、60年发展迫切需要全面调整行政区划 113

二、全国农村划为“万镇”区域面积大小合适 114

三、农村人口分布于“万镇”符合城镇人口指数要求 115

四、“万镇”模式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115

五、“万镇”模式符合人性化生活发展方向 116

第二节 “万镇”模式的功能地位 117

第三节 “万镇”模式的显赫作用 118

一、“万镇”将农村劳动力“一分为三”实现和谐就业 118

二、充分利用了农村现有资源 120

三、“万镇”将承担起我国城镇化的历史重任 120

四、使政府从矛盾旋窝中解脱出来 120

五、“万镇”为实现全国统一户籍提供可能 122

六、“万镇”将成为支撑农村兴旺发达的主体 122

第四节 挑选“万镇”考虑六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23

第五节 挑选“万镇”严格遵循基本程序 124

一、制定预选条件 124

二、下达预选名额 124

三、组织预选 124

四、报地市政府审议 125

五、上报省级政府审定 125

六、报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门备案批复 125

第六节 “万镇”选址应该注意参考因素 125

第七节 从实际出发确定“万镇”规划 125

第八节 推进“万镇”发展为我国全面城镇化过渡 127

一、“万镇”具有地域优势 127

二、“万镇”将做出三大历史性贡献 128

三、“万镇”模式是中国农村的希望 128

第六章 城市内“优”外“特”战略打开新农村建设突破口 131

第一节 城市规划应有参照标准 132

第二节 内“优”外“特”重点在于跨域创建“援助特区” 134

第三节 先进城市与经济滞后地区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135

一、经济滞后地区的现状 135

二、先进城市的优势 135

三、先进城市和经济滞后地区相融形成优势互补 136

第四节 “特区”管理模式 137

一、联合管理模式 137

二、单一管理模式 138

第五节 大中城市实施双向发展战略的八项显赫优点 139

第六节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具有绝对优势 引领中国城市“援助特区”战略 143

一、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具有太多的特殊性 143

二、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 144

三、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拥有雄厚的财力基础 145

四、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拥有庞大的企业王牌军队伍 146

五、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具有科技人才的绝对优势 146

六、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主要领导也是全国的领导 146

第七章 “扬弃”式农业模式 创新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149

第一节 我国农业面临三大主要任务 151

一、加快种养业科技创新提高产能效益 151

二、严格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竭力解决食品安全品质问题 152

1.食品安全问题的来源主要在于三方面渠道 152

2.专家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力量 153

3.严格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法》 153

三、土地平整为现代化农业大生产铺平道路 154

第二节 我国农业部分处在“涉盲”状态 155

第三节 专家在解困我国农业中的特殊地位 157

一、凡是专家者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57

二、专家是各级政府的智慧宝库 159

三、特殊地位决定的特殊使命 160

四、新农村建设等待专家们破题 163

第四节 市场新的人性化需求 决定农业蕴藏巨大开发潜力 166

一、我国30余年中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 166

二、人性化的优良食品主要来自大自然 167

三、大自然物质能量是形成优良食品的母乳 169

四、吹“气球”式的养殖法为农业预备了广阔空间 171

五、一只鸡的生长过程决定两个同类产业不同市场优势 172

六、食品中的大学问为解困农业找到了突破口 173

七、找回农民本土优秀的“造血”工具 174

八、帮助农民托出闲置的“金饭碗” 175

九、以产品优良品质赢得市场的永久宠爱 176

第五节 让社会为天然食品提升价值地位 178

第六节 产品需要社会力量导航推介 179

第七节 专家为农民恢复“金饭碗”的效能推波助澜 181

第八节 社会为专家护农创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182

第九节 政府为康复农业“造血功能”保驾护航 183

第八章 “扬弃”式农业的主导方式 185

第一节 大举推动“扬弃”式产业创新 185

第二节 科学主导大小相融的产业模式 186

一、以链条式将小农户组合形成规模化大生产 187

二、蓑衣斗笠丘打造特产区 188

三、农协加政府架起农民增收的桥梁 189

第三节 以“土”竞“洋”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189

第九章 建议媒体和专家 发起一场食品革命大讨论 193

第一节 食物安全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194

第二节 中国饲料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 195

一、不易发现的隐蔽性 195

二、难以消除的长期性 196

三、很难避免的复杂性 196

第三节 发起食品革命的必然性必要性 196

第四节 发起这场食品革命的主要步骤 197

第五节 发起食品革命的有利条件 198

第六节 功德千秋的重大举措意义十分深远 201

第十章 新农村建设要求配套改革措施 203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需要相对稳定的县市领导班子 203

一、县市处在新农村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 203

二、县市主要领导应保持相对稳定 204

三、建议对县市主要领导守业者的待遇作出相应调整 206

1.应把职务与待遇区分开来 206

2.优秀创业守业者应给予高于职务的相应待遇 207

3.级别调整后应享有同级领导班子的被选举权 207

第二节 乡镇人事制度配套改革势在必行 207

一、机构和人员编制需要科学定位 208

二、保持乡镇负责人相对稳定 208

三、乡镇干部待遇应与工作情况挂钩 208

第三节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在即 209

第四节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镇政府职能配套 210

一、农村体制变化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210

二、农村体制变化使乡镇机关出现了新情况 211

三、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有八个方面值得重视 212

第五节 “三级”合力完善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 214

一、省市以上大学加速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214

二、地市专科大学解决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人才 215

三、县市扩大职业高中招生规模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216

第十一章 尊重客观现实 帮助农民走上安居乐业之路 217

第一节 本意如纲突出主流方向 218

一、不能随意改变“目标要求”本意 218

二、中国城市不可能在短期内吸收几亿农民 219

三、“万镇”模式符合我国城镇化道路 219

四、改善耕作条件不能要求超越现实 221

五、乡间优秀民宅无损国家形象 223

六、中华大国民族风格应该传承 224

七、体制创新改变中国农村 226

第二节 确立主线构架系统模式 227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应有一个权威协调机构 229

第四节 建议采用五项辅助措施 推动新农村建设新高潮 230

一、设立“全国新农村建设十大奖项” 230

二、建议成立权威评审机构 230

三、每年举行一次颁奖大会 231

四、建议举行全国城市“特区”交接仪式 231

五、建议召开一次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誓师大会 231

第五节 抉择良机基本成熟 2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