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  二十年的评价与展望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  二十年的评价与展望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 二十年的评价与展望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胜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623520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中国国家高新区自创立已经走过了20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或正在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发展新兴产业和推进现代城市建设的主体依靠力量。本书系统评价了高新区二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和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考察了高新区创新政策、产业集群、企业孵育、科技金融、国际化发展、管理体制以及创新人才几个方面的发展演进过程、体系结构和模式特征,展现了高新区构建创新体系和集成化支持平台培育创新创业的全景图。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报告 二十年的评价与展望》目录

序 1

总论:高新区发展的国家意义 1

一、中国的国家高新区 1

(一)国家高新区的范围 1

(二)高新区的概念由来 1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质 2

(四)对特色发展的认识 3

二、高新区与国民经济发展 4

(一)高新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4

(二)高新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 7

(三)高新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

(四)高新区塑造“创新经济体”的形态 15

三、高新区与国家创新系统建设 19

(一)国家创新系统与局域创新系统 19

(二)高新区的创新基础与能力 19

(三)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三螺旋”结构 22

(四)高新区提升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 24

四、高新区与国家新兴产业发展 26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6

(二)高新区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集成化支撑平台 27

(三)高新区是发展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28

五、高新区与现代城市建设 31

(一)创新型城区与现代城市 31

(二)高新区的创新型城区建设 33

(三)高新区的知识型社区建设 35

六、对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展望 37

(一)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尚处于后发赶超阶段 37

(二)政策取向应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 38

(三)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40

第一章 国家高新区的崛起 43

一、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43

(一)酝酿成立时期 43

(二)创建成长时期 45

(三)二次扩张时期 47

二、高新区的建设成就 49

(一)高速度的发展 49

(二)集约的经济效益 51

(三)高度聚集的创新要素 55

(四)活跃的创新创业 58

(五)高效的创新价值转化 61

(六)危机中的增长稳定器 65

三、战略导向与推进举措 70

(一)建设发展中的战略演变 70

(二)关键推进举措 71

四、新的发展议题 77

第二章 高新区的创新政策体系 79

一、高新区创新政策的阶段演变 79

(一)线性创新模式下的区域聚焦政策 79

(二)着眼于创新系统构建的创新政策 82

(三)以创新为中心的全部门创新政策 83

二、高新区的决策体制和政策框架 85

(一)高新区的决策体制 85

(二)高新区创新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87

三、高新区促进“产业化”的政策工具 90

(一)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的政策与实践 90

(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政策 92

(三)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创新的政策 98

(四)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政策 99

四、高新区创新环境建设的政策方式 101

(一)知识环境建设的政策 101

(二)人才环境建设的政策 104

(三)资本环境建设的政策 109

(四)服务环境建设的政策 115

(五)基础和条件建设的新进展 118

五、高新区创新政策的未来发展 120

第三章 高新区的产业发展 121

一、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21

(一)高新技术产品总体发展情况 121

(二)高新区主要产业的结构变化 125

二、高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 134

(一)整体发展的态势 134

(二)特色发展的优势 137

三、高新区产业的“二元化”特征 140

(一)“二元化”发展的背景和起因 140

(二)“二元化”发展的路径与趋势 141

(三)从传统产业集群到创新型产业集群 142

四、谋求新的发展 143

五、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群案例 144

(一)中关村的新兴产业发展 144

(二)无锡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 147

(三)杭州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 150

(四)西安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 153

(五)长春高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 156

(六)苏州工业园的纳米技术产业发展 158

第四章 高新区的创业孵化 165

一、高新区孵化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65

(一)酝酿诞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65

(二)快速兴起:1991—2000年 166

(三)体系化发展:2001—2010年 166

(四)新的探索:2011年至今 167

二、高新区孵化工作的成绩 168

(一)高新区的创业孵化基地 168

(二)高新区的创业企业成长 169

三、高新区的创新孵化模式 173

(一)专业孵化模式 173

(二)“技术开发+孵化”模式 174

(三)预孵化模式 175

(四)后孵化模式 176

(五)“风险投资+孵化”模式 178

(六)集成服务模式 180

(七)国际合作模式 181

四、孵化器发展的新趋势 182

五、高新区孵化器案例 184

(一)清华科技园 184

(二)中关村国际孵化园 186

(三)武汉东湖创业中心 189

(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191

(五)创新工场 193

第五章 高新区的科技金融创新 197

一、高新区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 197

(一)1992年之前:财政专项资金和科技贷款的早期实践 198

(二)1992—1999年:风险投资在两条路线上的探索 199

(三)1999—2006年:资本市场逐渐完善 200

(四)2006年以来:科技金融全面创新和加速发展 202

二、科技金融的功能与结构 204

(一)科技金融的政策逻辑 204

(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结构 209

三、当前的试验与示范 211

(一)科技金融试点工作 211

(二)“新三板”试点扩容 213

(三)风险投资模式的创新与示范 214

四、科技金融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217

五、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案例 218

(一)中关村: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 218

(二)杭州高新区:科技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223

(三)苏州工业园:规模最大的国创母基金 225

(四)深圳:搭建全国投资网络的深创投 228

(五)张江高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 230

(六)成都高新区:打造西部科技金融信息中心的“盈创动力” 231

(七)佛山高新区: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 232

第六章 高新区的国际化发展 235

一、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过程 235

(一)早期探索(1988—1991年) 235

(二)外向型经济导向下的国际化(1992—2005年) 236

(三)自主创新导向下的新发展(2006年至今) 237

二、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成效 238

(一)国际贸易规模与质量迅速提升 238

(二)国际化运营能力不断增强 241

三、推进高新区国际化的政策措施 242

(一)科技部的重要举措 242

(二)各高新区的政策措施 244

(三)国际化发展的模式 246

四、加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247

(一)挑战与机会 247

(二)存在的问题与政策选择 249

五、高新区园区国际化案例 251

(一)中关村海淀园区 251

(二)苏州工业园区 253

(三)长春高新区 255

(四)成都高新区 257

六、高新区企业国际化案例 258

(一)华为公司 259

(二)联想集团 260

(三)潍柴动力 261

(四)三一重工 262

第七章 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 265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演变的过程 265

(一)基本制度的建立 265

(二)管理权限的落实与扩大 266

(三)联合与协调机制 267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结构与模式 268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 268

(二)高新区主要管理模式 271

(三)体制机制创新 276

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281

(一)高新区的解制型政府 282

(二)高新区的发展型政府 283

(三)高新区的服务型政府 284

(四)高新区的创新型政府 286

(五)高新区的法治政府 288

四、体制机制的再创新 289

(一)树立主动创新的意识,推动顶层设计 289

(二)促进市场机制形成,规避政府失灵 289

(三)加强制度规范,界定政府行为 290

五、高新区体制创新的典型案例 290

(一)中关村“集成协调”体制的探索 290

(二)深圳高新区“开放型”管理体制的探索 293

(三)广州高新区“政区合一”体制的探索 294

(四)中山高新区“经营型园区”体制的探索 295

(五)苏州工业园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经验 296

第八章 缔造创新的国度 299

一、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谈起 299

二、响应变革,推动创业 300

三、让创新沁入系统和缔造国家 302

四、重塑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文化 3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