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春青等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32860265
  • 页数:7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的最终成果。本书是对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的梳理与反思,旨在考察古代文论这一现代学科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并进而揭示现代以来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表现出的矛盾与困惑。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目录

导论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的反思 1

一、从“古代文论”指涉的意义范围说起 1

二、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三大类型及其现代命运 6

三、现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之三大路径反思 14

四、当前古代文论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反思 28

五、在中西对话中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可能途径 41

六、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 51

七、全球化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研究 73

第一卷 清末民初卷 78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历史脉络之扫描 78

一、子学时代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 82

二、两汉经学视野中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 88

三、魏晋南北朝玄学视野中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 94

四、儒学重建和“文以载道”观的思想内涵 110

五、禅学视野中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 128

六、明代情感论的问题意识和学术传统 136

七、清代文化整理视野中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 142

八、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文本形态及影响 152

九、结语 157

第二章 现代思想文化语境和新的学术范式的形成 164

一、天下体系和天理的解体及其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 168

二、国家意识的形成及其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 188

三、“群”的社会空间的形成及其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 202

四、现代个人的诞生及其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 233

第二卷 20至40年代卷 250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诞生背景与研究范式的确立 250

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诞生背景 251

(一)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背景 253

(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学术背景 256

(三)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262

(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大学学科制度背景 265

二、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范式及其反思 276

(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范式 277

(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范式的反思 283

第二章 郭绍虞与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建立 291

一、郭绍虞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 292

(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梳理 292

(二)郭绍虞所解决的几个问题 298

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307

(一)郭绍虞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 307

(二)郭绍虞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316

三、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局限与困境 319

(一)局限与困境之一—文学观念的自我演绎 319

(二)局限与困境之二—对于传统学术文化的轻视态度 323

(三)局限与困境之三—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 325

第三章 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328

一、罗根泽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 329

(一)罗著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330

(二)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展开方式 332

二、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336

(一)罗著提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范式 336

(二)罗著给当代研究提供了反思的参照和契机 346

三、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351

(一)没有处理好求历史之真与求当代之用的关系 352

(二)现代文论观念的应用具有牵强之处 353

第四章 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356

一、朱东润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 357

(一)朱东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 358

(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展开方式 360

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362

(一)提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途径 362

(二)拓宽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领域 364

(三)在批评家的关系中凸显批评家的个性 367

(四)促进了中国文学研究和新文化建设 368

三、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370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脉络不够清晰 371

(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批评家 371

第五章 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 373

一、朱自清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 373

(一)朱自清所研究的主要问题 374

(二)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展开方式 376

二、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378

(一)朱自清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贡献 379

(二)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383

三、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386

第六章 方孝岳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389

一、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问题、贡献与局限 390

(一)方孝岳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 390

(二)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393

(三)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的局限 398

二、《中国散文概论》中的文论思想 399

(一)《中国散文概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 399

(二)《中国散文概论》的文论意义 401

第七章 其他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404

一、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 404

二、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 408

三、古代文论选本和程千帆的《文论要诠》 411

(一)其他文论选本 412

(二)程千帆的《文论要诠》 413

四、相关重要论文 417

第三卷 建国后卷 430

第一章 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总体面貌 430

一、总体研究策略 430

(一)反思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430

(二)反思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432

(三)反思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434

(四)反思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434

二、20世纪现代性视角下的古代文论研究的模式 436

(一)拼接模式—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意识 437

(二)断裂模式—西化或复古意识 438

(三)政治模式(阶级的或意识形态的文论)—革命的意识 438

(四)体验模式—当下性意识(历史洞见) 440

三、学术嬗变与文化语境中的古代文论研究学者 441

(一)古代文论创作主体与古代文论的生存语境 442

(二)排徊在知识与意义之间的古代文论研究主体 443

(三)认同焦虑与文化信心之间的主体追问 445

四、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反思:语境与模式化 446

(一)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语境背景 446

(二)论俄苏文艺学模式化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影响 449

(三)周扬—作为政策制定者的语境关联 450

(四)建国后大学课程设置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影响以及教材建设方面的得失 454

(五)当代反思对50年代古代文论研究现状的不同评价 457

五、从80年代到90年代古代文论研究的境遇与问题转型 460

(一)从革命性到学术性 460

(二)从方法论更新到文化意义的追寻 461

(三)世纪转型时期的现代性刺激 461

(四)古代文论研究从时间体系到价值功能的转向 462

第二章 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成绩与视角变化 464

一、古代文论研究的成绩与问题 464

(一)古代文论研究的成绩 465

(二)古代文论研究反思进程中的问题 471

(三)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史的特点:理论、学科与文化 473

二、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内部视角:专注于古代文论学科本身的研究 474

(一)文论史的编写 475

(二)专题与范畴研究 483

(三)古代叙事文学理论的研究 493

(四)文学思想史的研究 494

(五)作为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研究 497

(六)文献的整理 502

三、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外部视角:古代文论研究的崭新走向 505

第三章 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反思的重要问题 509

一、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问题 509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背景下的古代文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509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的提出与转换思路 511

(三)转换思路的梳理与评价 514

(四)关于“现代转换”问题的几个原则问题 529

二、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合法性问题 530

(一)合法性危机的提出 530

(二)合法性危机批判:还有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存在的必要吗? 533

(三)合法性危机中的民族性与西方化问题 536

(四)合法性危机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及应对思路 538

三、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539

(一)关于研究方法论的总体认识与反思 539

(二)80年代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验 541

(三)成绩与突破:90年代以来比较重要的方法范型 546

(四)方法论探索上的有效途径和思考原则 558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种主要路径 560

一、文化诗学路径下的古代文论研究 561

(一)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 561

(二)文化诗学问题 563

(三)文化与文化诗学介入古代文论研究的总体评述 589

二、比较诗学路径下的古代文论研究 591

(一)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与文化诗学 591

(二)90年代以来在比较诗学路径下的古代文论研究的贡献 592

(三)比较诗学在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597

第四卷 海外汉学卷 602

引论 引介与反思中的双向视域 602

第一章 朝向综合的诗学之路:刘若愚中国诗学研究述评 607

一、“跨语际理论家”(an interlingual theorist) 608

二、语言分析与批评的中国诗学研究 619

三、中国诗学系统化的尝试 634

四、朝向综合的诗学之路 646

第二章 从比较的诗学到民族的诗学:叶维廉诗学理论述评 652

一、叶维廉的学术生涯与多重身份 652

二、“秩序的生长”:叶维廉的诗学研究之路 654

三、同异全识、互照互识:叶维廉诗学的模子理论 655

四、走向民族的诗学:山水诗·道家美学 666

五、差异与反思: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 676

第三章 诗心词质,中西化通:叶嘉莹诗词批评及诗学研究述评 683

一、生平与著述 683

二、“以中化西”的批评方法 685

三、诗歌之本质:兴发感动说 691

四、词学理论的建构 698

五、古典诗学研究:《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 703

(一)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批评 703

(二)对王国维诗学研究方法的批评 707

第四章 他山之石的搬运者:宇文所安中国诗学研究述评 713

一、以持续的反思提供另外的可能性 713

二、唐诗史研究中的抽象性及其批评 718

三、“文本化”与“中国文学思想的本来面目” 728

(一)文本化 729

(二)早期文论及整体性研究的可能 737

第五章 迂回与进入:弗朗索瓦·于连的中国研究述评 747

一、由“外在”寻求哲学的突破 749

二、中国:由“无关”(indifférence)到相关 753

三、文本的哲学阅读与概念之网 760

四、哲学的傲慢 765

后记 76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