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当代广播电视学
当代广播电视学

当代广播电视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镇之,苏俊斌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9086539
  • 页数:3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相关专业的教材,范围主要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播电视的活动与现象,包括传统广播电视、有线和卫星广播电视及其他电子媒介。
《当代广播电视学》目录

第一章 导论:21世纪的广播电视 2

第一节 全球化与广播电视 2

一、全球化时代的媒介环境 3

二、市场化条件下的广播电视 6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 7

一、数字化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融合 7

二、“走出去”工程与中国媒介的电子融合 10

第三节 本书特点与使用方法 10

一、文化传播的基本取向 11

二、新闻传播的专业视角 11

三、框架结构和使用方法 12

第二章 大众传播与广播电视 16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 16

一、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 16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9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与电子传播 23

一、广播电视的定义 23

二、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24

第三章 媒介技术与广播电视 31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技术过程 31

第二节 广播电视技术的原理和特征 34

一、有线广播电视 35

二、地面广播电视 38

三、卫星广播电视 41

第三节 数字化与广播电视 44

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 44

二、广播电视科技的发展趋势 46

第四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与监管 49

第一节 世界广播电视体制 49

一、广播业的管治依据 50

二、广播的“公共服务”理念 50

三、广播制度的分类及特点 51

四、各种广播电视的管治模式 56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系的制度管理 57

一、广播制度的发展 58

二、广播电视的体系结构 64

三、广播电视行政监管 66

第五章 世界广播电视概述 69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发展 69

一、近代电子传播的先驱 69

二、广播的诞生 70

三、电视的诞生 71

四、广播电视行业的扩展 73

第二节 世界广播电视概况 74

一、美洲 74

二、欧洲 76

三、亚洲 79

四、大洋洲 81

五、非洲 82

第六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84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早期传统(1923—1949) 84

一、外国人在中国的广播活动(1923—1949) 84

二、早期中国人创办的广播电台(1926—1949) 84

三、国民政府广播事业的兴衰(1928—1949) 85

四、中国共产党广播事业的起源(1940—1949) 85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共和国广播电视(1949—1978) 85

一、共和国早期的广播事业(1949—1966) 85

二、“文化大革命”与广播电视(1966—1976) 87

三、广播电视的转折与恢复(1976—1978) 8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广播电视(1979—2010) 89

一、改革开放与电视崛起(1979—1989) 89

二、广播电视的市场转型(1990—2010) 94

第七章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 100

第一节 广播电视语言系统 100

一、广播语言 101

二、电视语言 103

第二节 中国新闻的宣传话语 104

一、新闻传播与宣传 104

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传统 105

第三节 广播电视新闻的节目类型 106

一、广播电视的直接新闻节目 106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专栏节目 111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体裁特点 115

第八章 广播电视与国际传播 119

第一节 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理论 119

一、国际广播电视的历史 120

二、国际传播的理念和争议 122

第二节 对外传播与中国形象 126

一、广播电视对外宣传的发展与理念 127

二、广播电视走出去的实践和思考 129

三、改进中国的国际形象 132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类型与编排 137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137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概述 138

二、戏剧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139

三、综艺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141

四、纪实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143

五、节目的新形态和新趋势 147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与方法 147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策略 148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方法 150

第十章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 155

第一节 广播电视的生产过程 155

一、生产要素 155

二、产品的性质 155

三、市场与规制 156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市场经营 156

一、资源配置方式 157

二、收入来源 158

三、广告经营 161

四、节目经营 166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管理 168

一、管理者角色 168

二、管理的理念 170

第四节 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与伦理准则 172

一、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以及公共利益 172

二、职业伦理与企业责任 172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的接受者 176

第一节 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176

一、管理研究与批判研究 177

二、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178

第二节 大众传播受众的研究路径 179

一、被动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 180

二、主动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研究 184

三、视听者接受研究 185

四、中国受众研究 188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的研究方法 191

第一节 研究方法概述 191

一、研究方法基本概念 192

二、观察方法 198

三、实验方法 198

四、内容分析法 199

第二节 抽样与调查 200

一、抽样方法 201

二、调查方法 203

第三节 收听率、收视率以及节目评估 206

一、收听率 206

二、收视率 210

三、节目评估 213

第四节 广播电视研究的伦理原则 217

一、自愿原则 217

二、无伤害原则 218

第十三章 广播电视的法规与政策 220

第一节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 220

一、大众传媒与广播电视法律 221

二、对广播电视的行政规制 223

三、与广播电视相关的法律诉讼 224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规制管理 227

一、中国广播电视法制的发展 227

二、广播电视的法制与规制 229

三、广播电视的规制措施 230

四、中国广播电视的法律管理 232

第十四章 广播电视与道德伦理 238

第一节 伦理学基础 238

一、伦理道德与法律 238

二、西方伦理学理论 240

三、中国新闻伦理的发展 243

第二节 中国新闻传播伦理问题举隅 244

一、新闻造假 244

二、冷血“新闻” 246

三、隐性采访与偷拍偷录 247

四、中外媒介伦理问题 249

第十五章 广播电视与媒介批评 255

第一节 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255

一、大众传播的传统批评 255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视角 257

三、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视角 258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批判理论 258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259

二、文化研究理论的批评范式 263

第三节 广播电视批评与媒介素养 265

一、对广播电视媒介的批评 265

二、广播电视与媒介素养教育 269

第十六章 结论:中国广播电视传播业者 274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与新闻专业主义 274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274

二、新闻工作的职业要求 275

三、广播电视人的职业特点 278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人的职业要求 279

一、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使命 279

二、中国广播电视的职业准则 281

主要参考资料 286

附录1 重要人名译名 292

附录2 缩略语 294

附录3 “60年影像中国”历史资料精选摘要 297

编余后记 3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