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华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30343932
  • 页数:3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着眼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延长组岩性油气藏勘探,介绍了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的理论思想与技术方法。并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大型内陆湖盆沉积演化入手,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古地理学、储层砂体精细描述以及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油藏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理论总结。该书既有技术方法的介绍,又有勘探观念和思路的展示;既包括了地质学的内容,又包括了找油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地质与物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目录

第一章 盆地基本地质概况 1

第一节 地层划分对比 2

一、下三叠统 2

二、中三叠统 3

三、上三叠统 3

第二节 盆地构造演化 8

一、前中生代盆地构造背景 9

二、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特征 10

三、中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 14

第三节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4

第四节 盆地区域构造基本属性 16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及特征 19

第一节 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9

第二节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 21

一、盆地层序划分标志与层序地层格架 21

二、盆地层序地层基本特征 29

三、盆地层序地层模式 37

第三节 高分辨层序地层特征 39

一、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与特点 40

二、延长组长10-长9油层组基准面旋回 45

三、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基准面旋回 47

四、延长组长6-长4+5油层组基准面旋回 49

五、延长组长3-长1油层组基准面旋回 51

第四节 层序充填的动力学机制及模式 52

一、陆相层序充填动力学基本原理 52

二、盆地西南部延长组层序充填动力学特点与模式 56

第三章 沉积体系及地球动力背景 65

第一节 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65

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67

二、河流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68

三、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72

四、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74

五、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76

六、湖泊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81

七、风暴沉积序列与特征 85

八、浊积沉积体系及其成因相类型 86

第二节 大型三角洲构成湖盆内主要沉积体系 89

一、湖盆三角洲的类型及构造背景 89

二、不同类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条件和沉积特征 90

三、湖盆大型三角洲发育为浊流沉积提供雄厚的物源 91

第三节 湖盆长6厚层砂体成因分析 92

一、长6厚层砂体特征 92

二、长6厚层砂体形成的控制因素 94

第四节 沉积演化特征及地球动力背景 99

一、沉积演化特征 99

二、地球动力背景对沉积充填的控制 105

第四章 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116

第一节 陆源区分析 116

一、湖盆周边陆源区确定 116

二、陆源区构造背景 118

三、物源分析 119

第二节 湖盆古地理分析 133

一、湖盆边界确定 133

二、湖盆古纬度确定 153

三、湖盆水介质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154

四、湖盆底形恢复 164

第三节 盆地延长组不同时期古地理景观 180

一、延长组长10岩相古地理 180

二、延长组长9岩相古地理 182

三、延长组长8岩相古地理 182

四、延长组长7岩相古地理 186

五、延长组长6岩相古地理 186

六、延长组长4+5岩相古地理 190

七、延长组长3岩相古地理 192

八、延长组长2岩相古地理 193

九、延长组长1岩相古地理 196

第四节 盆地古地理演化控制因素 196

一、延长期古构造背景对古地理的控制 196

二、延长期同生构造对古地理的控制 198

第五章 湖盆事件沉积研究 201

第一节 浊流事件 201

一、浊积岩的形成机制及基本类型 202

二、浊积岩的基本特征 209

三、沉积序列及其展布特征 215

四、相与模式 221

五、实例分析与问题讨论 224

第二节 地震事件 233

一、震积岩识别标志 233

二、震积岩分布与类型 241

三、震积岩垂向序列特征 242

四、问题讨论 244

五、地质意义 247

第三节 火山事件 248

一、概述 248

二、成因类型 248

第六章 沉积层序充填演化过程的成藏效应 250

第一节 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岩分布 250

一、基准面旋回与烃源岩 250

二、基准面旋回与储集岩 253

三、基准面旋回与封盖岩 257

第二节 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类型及分布规律 257

一、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类型 257

二、层序地层与生储盖分布规律 259

第三节 沉积体系与生储盖岩及岩性圈闭 260

一、沉积体系对烃源岩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 260

二、沉积体系对储集岩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 261

三、沉积体系对封盖岩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 262

四、沉积体系与岩性圈闭的形成 263

第四节 不同岩相古地理单元成藏的差异性 263

第七章 油藏形成条件与油藏特征 265

第一节 油藏形成地质条件 265

一、丰富的烃源岩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 265

二、大型复合三角洲沉积砂体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场所 269

三、生储盖组合的叠加发育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 270

四、相带的变化是岩性油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273

五、延长组油气具有近源、运移方向恒定的特点 273

六、延长组油气藏具有源内成藏特点 276

第二节 油藏类型与特征 276

一、上倾方向砂岩尖灭岩性油藏 276

二、成岩圈闭(次生圈闭)油藏 277

三、上倾岩性尖灭与次生成岩复合圈闭油藏 277

四、构造(差异压实)-岩性油藏 277

五、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 278

六、延长组典型油藏解剖 278

第三节 油藏控制因素 283

一、优质烃源岩控制了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的分布 283

二、三角洲前缘和重力流沉积控制了有利储集体的展布 287

三、相对高渗区控制了石油高产富集区的分布 289

四、过剩压力(差低值)区为油气运聚的有利地区 298

第八章 含油系统与油藏分布规律 303

第一节 含油系统 303

一、概述 303

二、延长组油气系统分析 307

第二节 油藏分布规律 316

第三节 勘探有利区带预测 318

参考文献 3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