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立天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300156828
  • 页数:1010 页
图书介绍: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出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印度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思想加以比较,以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目录
标签:要义 哲学

下 487

第四编 宇宙论 487

小引 489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495

第一节 宇宙图式论 496

一、《经律异相》的天地说 496

二、《法苑珠林》的三界说 499

三、《法界安立图》的宇宙图式说 502

第二节 宇宙时间观 508

一、《经律异相》的三界成坏说 508

二、《法苑珠林》的劫量说 510

三、《法界安立图》的四大千劫量说 513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516

第一节 僧肇的物不真论和物不迁论 519

一、“假号不真”的物不真论 519

二、“动静未始异”的物不迁论 526

第二节 天台宗的诸法即实相说 532

一、实相的意义、内容与表述 532

二、诸法即实相 536

第三节 法相唯识宗的三自性说与三类境说 542

一、三自性说:存在的三种形态 542

二、三类境说:现象的三种类别 544

第四节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 546

一、事事无碍的界说 546

二、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548

三、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553

四、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558

第五节 镇澄对僧肇《物不迁论》的批评 562

一、性空与性住 563

二、法住与性住 568

三、性空与实性(佛性) 570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 573

第一节 印度佛教本体论略述 573

一、本体“实有”说 574

二、本体性空说 576

三、本体心识说 581

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本土思想背景 588

一、中国固有本体论思想概述 588

二、中国佛教本体论形成的途径 594

第三节 气本原说的认同与扬弃 596

一、气与“四大” 596

二、气与因果报应及神不灭 598

三、气与心 599

第四节 道体说的牵附与会通 601

一、以道家之“道”为佛教之“道” 602

二、从“道亦虚空”到“虚空为道本,, 603

三、道体遍在与无情有佛性 605

第五节 本无说的兴起与终结 606

一、东汉三国时代的本无思想 607

二、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609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 615

第一节 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 615

一、慧远的法性实在论 615

二、鸠摩罗什对法性实在论的批评 618

三、法性实在论的理论转轨 620

第二节“理”思想的拓展与演进 624

一、中国哲学“理”范畴简述 624

二、竺道生的理佛说 625

三、天台宗的理具说 628

四、华严宗的理体说 632

五、禅宗的理事不二说 634

第三节 心本原说的创立与发展 641

一、心本原说的提出 641

二、东晋时代心有无义之争辩与心本体说之滥觞 645

三、《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 647

四、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心识本原之论辩 652

五、天台宗的心本说 654

六、华严宗的真心本原说 659

七、禅宗的自心本原说 665

第五编 实践论 673

小引 675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682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683

一、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人生论 683

二、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果报论 685

三、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心性论 689

第二节 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 691

一、三大伦理原则 691

二、重要的伦理德目 698

第三节 中国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 703

一、中国佛教与儒家世俗伦理协调的方式 703

二、佛教伦理思想为中国世俗伦理提供的新因素 711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713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 716

第一节 禅·禅定·禅悟 717

第二节 汉晋禅学 721

一、禅法的传入 721

二、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 722

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 730

一、北朝禅学的五系 730

二、南朝禅学的重镇 739

三、南北朝禅学的基本特点 744

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 745

一、止观的涵义与类别 745

二、圆顿止观法门 747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757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757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758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759

第二节 南顿北渐 761

一、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 763

二、神秀一系:重渐修渐悟 765

三、慧能和神会:主顿悟渐修 768

四、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 775

五、南顿北渐的异同 782

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 784

一、何谓如来禅 784

二、何谓祖师禅 792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 796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 799

五、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 803

第四节 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 805

一、绕路说禅的文字禅 805

二、参究话头的看话禅 808

三、守默观照的默照禅 810

第五节 念佛禅 814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821

第一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 822

一、观 822

二、照 823

三、证 823

四、悟 824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825

一、汉魏西晋的禅观与般若直观 825

二、东晋南北朝禅观与空观相融合的直觉方式 827

三、隋唐以来中国佛教诸宗的直觉方式 832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852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854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略述 855

第二节 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 866

一、儒家重社会功能的语言观 866

二、道家语言观的四要点 868

三、魏晋玄学家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 871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语言观要略 872

一、译经、转读、唱导涉及的语言观 872

二、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的语言观 876

三、天台、三论、净土诸宗的语言观 878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886

一、重在不执文字的“不立文字”说 886

二、不立文字原则下的“不离文字”说 900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910

第一节 印度佛教真理观概述 910

一、早期佛教的四谛和三法印说 911

二、部派佛教的二谛说 912

三、大乘佛教的实相说 914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 917

第三节 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 920

一、二谛意义 921

二、二谛内容 922

三、二谛体性 924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说与四重二谛说 930

一、重在无所得的破邪显正说 930

二、意在言亡虑绝的四重二谛说 934

第五节 智?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 937

一、与判教相结合的七种二谛说 937

二、三谛圆融说与中道佛性化 939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950

小结 953

结语 956

征引与参考书目 973

主要人名索引 990

后记 1006

重印附言 10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