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内蒙古通史  第8卷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
内蒙古通史  第8卷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

内蒙古通史 第8卷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总主编;刘钟龄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010094076
  • 页数:554 页
图书介绍:
《内蒙古通史 第8卷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目录

题记 1

第一编 史料概况 3

第一章 史料概况 3

第一节 内蒙古生态文明的有关资料与文献 3

第二节 内蒙古生态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资料 9

第二章 研究概况 12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对内蒙古地区生态地理环境的考察研究 1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生态地理环境的考察研究 19

第二编 概述 29

第三章 内蒙古地质时期的环境演变与特征 29

第一节 地质历史过程中内蒙古的环境格局 29

第二节 内蒙古地貌单元的形成和环境特征 37

第三节 内蒙古的气候环境 41

第四节 土地类型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异 43

第五节 内蒙古自然地带的形成 48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生态系统的演变 53

第一节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53

第二节 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59

第三节 山地森林—灌丛—草甸复合生态系统 65

第四节 低湿地草甸、沼泽、灌丛、河滩林与盐生群落生态系统 69

第五节 植物类群多样性的形成 72

第五章 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及其生态环境 85

第一节 畜牧业之前的渔猎生产——依靠森林、草原与大河哺育的内蒙古先人 85

第二节 草原是游牧畜牧业的“摇篮” 87

第三节 放牧畜牧业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89

第四节 中世纪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 92

第五节 明代的畜牧业与生态环境 99

第六节 明代农耕业及其生态环境 104

第七节 清代牧业政策与畜牧业的发展 106

第八节 清代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对农牧业的影响 109

第九节 垦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5

第六章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121

第一节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121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的基本特征 124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生态地理环境的演变 125

第四节 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类型区的分化 129

第五节 嫩江流域低山丘陵农林牧交错区 131

第六节 科尔沁草原与沙地农牧交错区 133

第七节 浑善达克草原与沙地农牧交错区 135

第八节 阴山北麓草原农牧交错区 138

第九节 黄河中上游农牧交错区 139

第七章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生态保育 142

第一节 退化草原的实地监测 143

第二节 草原退化和生态地理环境变化 145

第三节 草原退化的生态演替 151

第四节 退化草原的基本特征 154

第五节 退化草原的恢复与更新 157

第六节 草地退化与恢复的诊断 164

第七节 草原退化原因的分析 167

第八节 草原生态保育 170

第八章 保持草畜动态平衡,实现生态安全与持续发展 174

第一节 传统草地畜牧业的脆弱性与波动性 175

第二节 草地畜牧业季节性的历史局限性 176

第三节 草畜矛盾的发生与加剧 182

第四节 制约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的生态与环境因素 186

第五节 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先进制度 196

第六节 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集约化经营模式的探索 206

第九章 内蒙古的自然灾害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17

第一节 内蒙古自然灾害的研究背景 217

第二节 内蒙古自然灾害的类型与特征 220

第三节 内蒙古自然灾害的历史演变 223

第四节 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与发生规律 226

第五节 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的成因 230

第六节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235

第十章 内蒙古的生态文明传统与生态科学 241

第一节 内蒙古的民族生态文明与朴素的生态观念 241

第二节 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地理考察 247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以来生态科学的发展 260

第三编 专题 281

第十一章 内蒙古草原变迁的历史反思和生态安全带的构建 281

第一节 内蒙古草原的演化和区域分异 281

第二节 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类型 293

第三节 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经济地域分异 302

第四节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 309

第五节 草原生态安全带的建设 321

第十二章 内蒙古东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与农牧业发展 331

第一节 区位和地域范围 331

第二节 农牧业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演变 332

第三节 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337

第四节 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42

第五节 农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 344

第六节 东部草原区农牧结合的主要模式 348

第七节 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353

第十三章 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百年来的环境演变与恢复重建 358

第一节 额济纳绿洲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沿革 358

第二节 20世纪初的额济纳绿洲 366

第三节 1927—1928年和1934年斯文·赫定笔下的额济纳绿洲 368

第四节 1944年董正钧《居延海》一书中的额济纳绿洲 372

第五节 1958—1959年的绿洲及苏古淖尔 376

第六节 1980—2000年额济纳绿洲情况 377

第七节 额济纳绿洲生态功能区的恢复与重建 383

第八节 额济纳绿洲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业的发展 396

第十四章 阿拉善地区天然梭梭防护带的生态功能及其保育 401

第一节 阿拉善荒漠区在长期演化史上形成的梭梭防护带 401

第二节 梭梭带中群落类型的演化与特征 403

第三节 梭梭对环境演变的生态适应性 405

第四节 梭梭带的生态防护效益 407

第五节 梭梭及其群落的年龄和寿命 410

第六节 梭梭的更新和生态保育 412

第十五章 继承和发扬游牧文化精髓,寻求草原和谐发展新路 420

第一节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保障和民族文化摇篮 420

第二节 从草原游牧文化精髓之中寻求宝贵教益 423

第三节 时代的呼唤和新世纪的日程 426

第十六章 蒙古族生态文明的优良传统 433

第一节 狩猎文化与畜牧文化的演进 433

第二节 保护草原,关爱生灵 435

第三节 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438

第四节 富有生态理念的民间信仰 440

第五节 历史文明传统的现代启示 441

第十七章 呼伦贝尔草原的历史沿革与生态文明传统 444

第一节 生态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444

第二节 历史沿革与民族人口变迁 446

第三节 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文化 450

第四节 传统习俗和信仰反映出鲜明的生态文明 454

第十八章 阿拉善地区的传统生态文化 459

第一节 阿拉善地区的生态地理环境 459

第二节 阿拉善地区的历史沿革与民族 461

第三节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 464

第四节 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传统习俗与信仰 466

第十九章 内蒙古植物学与生态学的重要科学成果 470

第一节 内蒙古植被生态学考察研究工作 470

第二节 《内蒙古植物志》第1版的编写与出版 471

第三节 《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的编写与出版 477

第四节 《内蒙古植被》的编写与出版 482

第二十章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资源环境综合考察工作及成果 487

第一节 考察研究工作历程 487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建议与研究成果 488

第三节 学科总结与专著出版 492

第四编 人物 499

李继侗 499

许令妊 515

李博 525

马毓泉 532

宝日勒岱 542

刘钟龄 545

雍世鹏 548

主要参考文献 5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