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现代通信网  第3版
现代通信网  第3版

现代通信网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京丽,董跃武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3534890
  • 页数:4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简要介绍了图论基本知识、排队论基础、可靠性理论基础等现代通信网的基本理论,以及这些基本理论在网路设计中的应用。在这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对电话网和传输网的网络结构、通信网的规划设计,N-ISDN、B-ISDN与ATM、电信支撑网及接入网技术等通信网基本技术方面的讨论。
《现代通信网 第3版》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1

1.1.1通信系统的组成 1

1.1.2通信网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3

1.1.3通信网的分类 5

1.1.4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6

1.2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9

1.3现代通信网的构成 9

1.3.1业务网 10

1.3.2支撑网 10

1.4现代通信网的基础技术 11

1.4.1交换技术 11

1.4.2传输技术 16

1.5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29

小结 31

习题 32

第2章 电话通信网 33

2.1电话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33

2.1.1电话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33

2.1.2对电话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34

2.1.3电话通信网的分类 34

2.2固定电话通信网 35

2.2.1固定电话网的等级结构 35

2.2.2长途网 36

2.2.3本地网 38

2.2.4固定电话通信网的路由选择 41

2.3移动电话通信网 47

2.3.1移动电话通信的特点 47

2.3.2移动电话通信网的分类 48

2.3.3移动电话通信系统的组成 49

2.3.4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结构 51

小结 53

习题 55

第3章ATM网 56

3.1宽带ISDN(B-ISDN) 56

3.1.1窄带ISDN (N-ISDN) 56

3.1.2 B-ISDN的概念 58

3.1.3 B-ISDN的业务 58

3.1.4 B-ISDN的信息传递方式 60

3.2 ATM基本概念 62

3.2.1 ATM的概念 62

3.2.2 ATM的特点 64

3.2.3 ATM的虚连接 65

3.3 ATM网的网络结构 69

3.3.1 ATM网络结构 69

3.3.2 B-ISDN用户-网络接口 70

3.4 ATM标准 73

3.4.1 CCIT(ITU-T)关于B-ISDN的建议 73

3.4.2 B-ISDN (ATM)协议参考模型 73

3.4.3 ATM物理层规范 75

3.4.4 ATM层规范 81

3.4.5 AAL层规范(用户平面的AAL层规范) 82

3.5 ATM交换 84

3.5.1 ATM交换的特点 84

3.5.2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84

3.5.3 ATM交换机的分类与组成 85

3.5.4 ATM交换的缓冲排队方式 87

3.5.5 ATM交换结构 89

3.6多协议标签交换 89

3.6.1 MPLS的概念 89

3.6.2 MPLS网的组成及作用 89

3.6.3 MPLS的原理 90

3.6.4转发等价类 91

3.6.5 MPLS数据报的格式 92

3.6.6 MPLS的技术特点及优势 94

小结 94

习题 97

第4章 基于IP的通信网 98

4.1 IP网络的基本概念 98

4.1.1 IP网络的概念及特点 98

4.1.2 TCP/ IP参考模型 99

4.2以太网 104

4.2.1传统以太网 104

4.2.2高速以太网 111

4.2.3交换式以太网 116

4.3宽带IP城域网 119

4.3.1宽带IP城域网基本概念 119

4.3.2宽带IP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120

4.3.3宽带IP城域网的骨干传输技术 123

4.4路由器及IP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128

4.4.1路由器 129

4.4.2 IP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134

小结 148

习题 151

第5章 接入网 153

5.1接入网概述 153

5.1.1接入网的定义与接口 153

5.1.2接入网的功能模型 155

5.1.3接入网的分类 157

5.1.4接入网支持的接入业务类型 158

5.2铜线接入网 159

5.2.1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接入技术 159

5.2.2甚高速数字用户线接入技术 167

5.3 HFC接入网 170

5.3.1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的概念 170

5.3.2 HFC的网络结构 171

5.3.3 HFC网的工作过程 173

5.3.4 HFC网络双向传输的实现 173

5.3.5 HFC的优缺点 175

5.4以太网接入技术 176

5.4.1以太网接入的概念 176

5.4.2以太网接入的网络结构 176

5.4.3以太网接入的优缺点 177

5.5光纤接入网 178

5.5.1光纤接入网基本概念 178

5.5.2 ATM无源光网络 187

5.5.3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188

5.5.4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195

5.6无线接入网 199

5.6.1无线接入网的概念及分类 199

5.6.2本地多点分配业务系统 200

5.6.3无线局域网 202

5.6.4微波存取全球互通系统 214

小结 219

习题 223

第6章 电信支撑网 225

6.1 No.7信令网 225

6.1.1信令的概念及分类 225

6.1.2 No.7信令简介 227

6.1.3 No.7信令网的组成与网络结构 228

6.1.4我国No.7信令网的结构与组网 234

6.2数字同步网 237

6.2.1同步网概述 237

6.2.2同步网的同步方式 239

6.2.3同步网中的时钟源 241

6.2.4我国同步网的结构和组网原则 244

6.3电信管理网 247

6.3.1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 247

6.3.2电信管理网的体系结构 250

6.3.3电信管理网的逻辑模型 253

6.3.4我国电信管理网概述 255

小结 256

习题 259

第7章 通信网络设计基础 261

7.1通信网络结构设计基础 261

7.1.1图论基础知识 261

7.1.2最短路径 271

7.1.3站址选择 279

7.2网络流量设计基础 283

7.2.1排队论基本概念 284

7.2.2 M/ M/1排队系统 289

7.2.3 M/M/m/n排队系统 292

7.2.4排队论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292

小结 296

习题 299

第8章 通信网络规划 301

8.1通信网络规划概述 301

8.1.1通信网络规划的基本概念 301

8.1.2通信网络规划的任务和步骤 303

8.1.3通信网络规划的内容 304

8.2通信业务预测 305

8.2.1通信业务预测的基本概念 305

8.2.2直观预测法 306

8.2.3时间序列分析法 307

8.3固定电话网规划 316

8.3.1概述 316

8.3.2电话业务预测 319

8.3.3本地网规划 321

8.4传输网规划 334

8.4.1电路数量的一般计算方法 334

8.4.2传输网络的生存性 335

8.4.3本地SDH传输网设计实例 337

8.5接入网规划 345

8.5.1接入网规划的内容 346

8.5.2接入网规划的原则和流程 346

8.5.3接入网的网络组织 347

8.5.4 SDH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 349

8.6 No.7信令网规划 352

8.6.1 No.7信令网规划的内容 352

8.6.2 No.7信令网规划的原则 352

8.6.3信令链路的计算 353

小结 356

习题 358

第9章 下一代网络及软交换技术 360

9.1下一代网络概述 360

9.1.1 NGN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60

9.1.2 NGN的体系结构 362

9.1.3 NGN的关键技术 365

9.1.4 NGN的演进路线 367

9.2软交换技术概述 369

9.2.1软交换的概念 369

9.2.2软交换的主要特点 370

9.2.3软交换系统架构 371

9.2.4软交换系统功能 373

9.2.5软交换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374

9.3软交换系统支持的协议 377

9.4软交换网关 381

9.4.1网关概述 381

9.4.2信令网关 383

9.4.3媒体网关 385

小结 390

习题 393

第10章 三网融合 394

10.1三网融合的意义及发展 394

10.1.1三网融合的意义 394

10.1.2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396

10.1.3三网融合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397

10.2三网融合接入网关键技术 398

10.2.1三网融合对宽带接入网的需求 398

10.2.2三网融合下的宽带接入技术 399

10.3三网融合承载网关键技术 401

10.3.1三网融合对承载网的总体要求 401

10.3.2 IP网络技术 403

10.3.3光传送网技术 407

10.3.4内容分发网络技术 410

10.3.5三网融合承载网建设方案 411

小结 414

习题 416

参考文献 4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