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模型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模型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模型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文英,吴炳玉,李进强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4068844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福州市为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地震风险分析模型,内容包含了地震及地震危害、地震构造背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理五大方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了地震灾害分析分析评估的整套理论体系,为福州市防震减灾规划及地震发生时进行快速评估提供有力技术保障。本书可供从事地震研究的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模型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目录

第1章 地震灾害及城市震害预测研究 1

1.1 自然灾害概述 1

1.1.1 自然灾害概念 1

1.1.2 自然灾害形成发展 1

1.1.3 自然灾害基本特征 2

1.1.4 自然灾害主要影响 3

1.1.5 中国自然灾害特点 3

1.1.6 国际减灾 4

1.2 地震 5

1.2.1 地震基本概念 5

1.2.2 地震现象 6

1.2.3 地震成因和类型 7

1.2.4 地震震级 8

1.2.5 地震烈度 9

1.2.6 地震波 12

1.3 地震分布 13

1.3.1 时间分布 13

1.3.2 地理分布 13

1.4 地震灾害 15

1.4.1 地震灾害特点 15

1.4.2 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 16

1.4.3 地震直接灾害 17

1.4.4 地震次生灾害 17

1.4.5 地震地质灾害 21

1.5 典型地震灾害案例 23

1.5.1 全球20世纪以来的强烈地震 23

1.5.2 中国1556年以来的大地震 24

1.6 城市震害预测 26

1.6.1 城市地震灾害 26

1.6.2 震害预测 26

1.6.3 国内外震害损失预测研究 27

1.6.4 城市地震灾害预测研究的重要性 28

1.6.5 城市地震灾害应急管理 30

1.6.6 高科技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31

参考文献 31

第2章 地震构造背景分析 33

2.1 地质 33

2.1.1 沉积岩层 33

2.1.2 侵入岩 36

2.1.3 古火山 38

2.1.4 地体演变 40

2.2 地壳深部结构 41

2.2.1 板块构造背景 41

2.2.2 深部构造特征的分析 41

2.3 断裂活动 42

2.3.1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 44

2.3.2 北西向断裂 48

2.3.3 北东东向断裂 49

2.4 新构造运动 50

2.4.1 地壳运动与断裂活动 51

2.4.2 新构造分区 51

2.4.3 现代构造应力场 53

2.5 区域地震活动分析 56

2.5.1 地震历史分析 56

2.5.2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57

2.5.3 第四纪地质环境 58

2.5.4 主要断裂位置和活动性 58

2.5.5 深部地震构造环境 59

2.5.6 主要断裂及隐伏断裂的地震危险性 59

2.5.7 地表断层错动宽度分析 60

参考文献 61

第3章 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 62

3.1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62

3.1.1 经验统计阶段 62

3.1.2 目前国内外推导地震动参数方法 64

3.1.3 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各种观点 65

3.2 中小地震衰减模型参数和地震动数据选择 65

3.2.1 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研究趋势 65

3.2.2 基本假设 66

3.3 中小地震衰减模型的建立 68

3.3.1 点源(圆形)中小地震动峰值衰减规律 68

3.3.2 线源(椭圆形)中小地震动峰值衰减规律 74

3.4 中强地震衰减模型的建立 75

3.4.1 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和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 75

3.4.2 地震动衰减关系 76

3.4.3 烈度资料估算地震动参数 77

3.4.4 比较模型 78

3.4.5 “借鉴法”建立中强地震动衰减规律 78

3.5 地震危险性区域评价 79

3.5.1 地震峰值加速度衰减简例分析(中小地震为例) 79

3.5.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80

3.5.3 主要断裂地震危险性评价 80

3.5.4 潜在震源区 82

参考文献 83

第4章 地震地质灾害分析模型 85

4.1 砂土液化分析模型 85

4.1.1 规范法 85

4.1.2 Seed方法 89

4.1.3 Seed法与规范法的比较 90

4.1.4 砂土液化简化判别方法 93

4.1.5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总结 95

4.1.6 实例计算 96

4.2 软土震陷分析模型 97

4.2.1 基本概念及相关内容 97

4.2.2 软土震陷计算方法 99

4.2.3 软化模型法和简化计算法 102

4.2.4 软土情况实地分析 104

4.2.5 软土震陷模型建立 106

4.3 危岩崩塌分析模型 112

4.3.1 危岩崩塌地貌基础 112

4.3.2 研究危岩崩塌分析模型目的 113

4.3.3 地震崩塌影响因素 113

4.3.4 危岩崩塌成因、失稳方式与运动特性 115

4.3.5 危岩崩塌的研究进展 116

4.3.6 岩体单体崩塌判别模型 117

4.3.7 岩体崩塌判别模型 118

4.3.8 危岩崩塌简例分析 122

4.3.9 危岩崩塌预测结果 122

参考文献 125

第5章 建筑物震害评估模型 127

5.1 研究背景 127

5.1.1 研究意义 127

5.1.2 研究内容 127

5.2 结构分析模型 127

5.2.1 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模型 127

5.2.2 水平荷载分布模式 128

5.2.3 自适应型的荷载分布 130

5.3 建筑物易损性分析 131

5.3.1 建筑易损性分析方法 132

5.3.2 单体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133

5.4 结构易损性分析模型 138

5.4.1 抗震设计规范的设防标准 138

5.4.2 建筑结构及其破坏状态 139

5.4.3 建筑物易损性分析 142

5.5 共同参数的计算方法 166

5.5.1 动力放大倍数β及设防烈度反应谱值α 166

5.5.2 阻尼比的相关规范 168

5.5.3 场地类别特征周期 169

5.5.4 建(构)筑物震害预测结果 169

参考文献 172

第6章 生命线工程易损性分析模型 174

6.1 概述 174

6.1.1 研究意义 174

6.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75

6.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75

6.2 地下管线的易损性分析 176

6.2.1 埋地管道震害 176

6.2.2 地下管道的波动反应分析 177

6.2.3 地下管线的易损性预测结果 179

6.3 交通系统易损性分析 182

6.3.1 交通系统震害研究任务 182

6.3.2 路网系统易损性分析 182

6.3.3 桥梁系统易损性分析 184

6.3.4 规范校核法实例计算 196

6.3.5 交通系统震害预测分析结果 200

6.4 通信系统易损性分析 200

6.4.1 通信系统概述 200

6.4.2 易损性分析 201

6.4.3 通信系统震害预测结果 202

6.5 电力供应系统易损性分析 203

6.5.1 电力供应系统概述 203

6.5.2 电力供应系统快速评估方法 203

6.5.3 电力设施易损性分析 204

6.5.4 电力设施易损性预测结果 205

参考文献 206

第7章 地震次生火害预测模型 208

7.1 次生火灾出火率模型 208

7.1.1 地震次生火灾概述 208

7.1.2 地震次生火灾出火率模型 209

7.1.3 着火点个数的确定 210

7.2 单体建筑物次生火灾发生概率模型 210

7.2.1 单体建筑起火的主要因素 210

7.2.2 单体建筑物次生火灾起火概率模型 210

7.2.3 次生火灾着火点的确定 212

7.2.4 重大次生火灾源危险性等级评价 212

7.3 次生火灾高危害小区危险性评估 214

7.3.1 影响因素 214

7.3.2 次生火灾高危害小区模型的建立 214

7.3.3 次生火灾影响因素的确定 215

7.4 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型 218

7.4.1 研究进展 218

7.4.2 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型的建立 219

7.4.3 火灾蔓延线路 221

7.4.4 地震次生火灾评估 222

参考文献 227

第8章 地震次生水灾分析 229

8.1 地震次生水灾成因特点 229

8.1.1 地震次生水灾成因 229

8.1.2 地震次生水灾特点 230

8.2 大坝险情评估 230

8.2.1 水库特征检查评估 231

8.2.2 坝体检查 232

8.2.3 上游天气监测与降雨预报 239

8.2.4 库区水情监测 239

8.2.5 水库下游溃坝影响范围评估 239

8.3 堰塞湖危险评估 240

8.3.1 堆积物监测 240

8.3.2 稳定性评价 241

8.3.3 堰塞湖溃决预报 241

8.4 堤防险情与隐患诊断 242

8.4.1 降雨和洪水预报 242

8.4.2 决堤影响范围快速评估 242

8.5 山洪灾害隐患诊断 245

8.5.1 山洪灾害危险区评估 246

8.5.2 泥石流与滑坡可能性评估 246

8.5.3 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区划分 248

8.6 水质污染评估 248

8.6.1 地震次生水环境问题 248

8.6.2 水质合格水源的寻找 249

8.6.3 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简易鉴别 250

参考文献 252

第9章 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分析模型 253

9.1 建筑物及室内财产经济损失评估 253

9.1.1 地震人员伤亡及无家可归人数的影响因素 253

9.1.2 建筑物自身破坏的经济损失 253

9.1.3 建筑物室内财产的经济损失 255

9.1.4 自然资源的损失 256

9.1.5 建筑物及室内财产经济损失预测 256

9.2 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及无家可归人数预测模型 257

9.2.1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257

9.2.2 地震人员伤亡预测 257

9.2.3 无家可归人数预测 259

9.3 损失总量预测结果 260

9.3.1 损失算例分析 260

9.3.2 生命线系统损失预测 262

9.3.3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预测 263

9.3.4 人员伤亡预测 263

参考文献 264

第10章 防震减灾与地震应急 265

10.1 防震减灾 265

10.1.1 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原则 265

10.1.2 基本策略和主要内容 266

10.1.2 三大体系建设 267

10.1.3 发展战略 268

10.1.4 主要任务 268

10.2 工程震害防御 270

10.2.1 地震区划 271

10.2.2 工程地震评价 275

10.3 地震应急预案 275

10.3.1 预警和预防机制 276

10.3.2 地震灾害事件等级 276

10.3.3 地震应急响应等级 276

10.3.4 应急避险场所保障及建设 278

10.3.5 应急响应的基础资料 280

10.4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 281

10.4.1 目标与流程 281

10.4.2 硬件系统 282

10.4.3 软件系统 282

10.4.4 数据库 283

参考文献 2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