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能源效率的系统分析
中国能源效率的系统分析

中国能源效率的系统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锋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4124897
  • 页数:163 页
图书介绍:本文从两条线索来研究中国能源效率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一条线索是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一条线索是能源强度(能源生产率指标和能源强度指标互为倒数)。
《中国能源效率的系统分析》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6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7

1.2.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8

1.2.2能源效率的定义及度量问题 11

1.2.3能源强度的分解 12

1.2.4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14

1.2.5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 17

1.2.6能耗控制问题 20

1.2.7文献述评 22

1.3研究设计 23

1.3.1能源效率相关指标解释 23

1.3.2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24

1.3.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6

第2章 中国能源消费量(GDP总能耗)预测模型 29

2.1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变量选择 31

2.1.1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31

2.1.2变量的初选 32

2.1.3 大类变量与中国能源消费量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33

2.2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34

2.2.1单位根检验 34

2.2.2协整检验 36

2.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7

2.2.4短期中国能源消费量预测:误差修正模型(ECM) 38

2.2.5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40

2.3本章小结 41

第3章 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43

3.1 DEA分析方法 43

3.2数据来源、变量测算与处理 44

3.3中国各省区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50

3.3.1全要素能源效率具体结果 50

3.3.2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解 53

3.4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55

3.4.1分析方法 55

3.4.2分析结果 57

3.5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0

3.6本章小结 64

第4章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66

4.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67

4.2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69

4.3实证结果 69

4.3.1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的总体分析 69

4.3.2各地区平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71

4.4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面板计量分析 73

4.5本章小结 77

第5章 中国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79

5.1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 81

5.1.1协整研究方法 81

5.1.2指标选取 82

5.2协整检验 83

5.2.1单位根检验 83

5.2.2协整检验 84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85

5.2.4短期中国能源强度预测:误差修正模型(ECM) 86

5.3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89

5.4本章小结 92

第6章 中国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93

6.1根据能源强度和人均GDP的区域聚类 94

6.2研究方法 97

6.2.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97

6.2.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99

6.2.3数据来源和模型建立 100

6.3实证结果及分析 101

6.3.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101

6.3.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结果 105

6.3.3模型估计 106

6.3.4结果分析 107

6.3.5影响区域能源强度的短期因素分析(误差修正模型) 109

6.4本章小结 111

第7章 能源强度的Laspeyres分解 113

7.1因素分解方法 114

7.1.1 Divisia参数法 114

7.1.2能源强度的Divisia分解方法 116

7.1.3能源强度的LMDI分解方法 116

7.1.4能源强度的Laspeyres分解方法 117

7.2分解结果及分析 118

7.2.1相关数据 118

7.2.2分解结果 121

7.3本章小结 125

第8章 提高中国能源效率、降低能耗的政策建议 126

8.1国外主要国家节能降耗政策 126

8.1.1日本的节能降耗政策 126

8.1.2美国的节能降耗政策 128

8.1.3英国的节能降耗政策 129

8.2中国宏观能源效率政策回顾 130

8.3制约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内在障碍 132

8.4提高中国能源效率、降低能耗的政策建议 133

8.5本章小结 138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39

9.1主要研究结论 139

9.2创新之处 142

9.3研究不足与展望 143

参考文献 146

英文人名翻译表 161

后记 1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