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志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志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志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志》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2831998
  • 页数:43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机构,科学研究,地震观测技术与仪器,科研成果,教育与管理,学术活动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述了地震研究所65年来的历史过程。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志》目录

第一篇 机构 1

概述 1

第一章 历史沿革 3

第一节 隶属中国地理研究所(1940~1950年) 3

第二节 隶属中国科学院(1950~1970年) 3

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1950~1957年) 3

二、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室(1957~1959年) 3

三、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所(1959~1961年) 4

四、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1.11~1970.3) 5

第三节 隶属中国地震局(1970年~) 7

一、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1970.4~1978.4) 7

二、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地震局(1978.5~1979.4) 9

三、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1979.4~1998.4) 11

四、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1998.4~) 13

第二章 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领导组成及内设机构(1979~2005年) 17

第一节 领导组成 17

一、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领导组成 17

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领导组成 17

第二节 科研机构 18

一、科研机构、任务及主要负责人 18

二、科研机构沿革示意图(1979~2005.12) 22

第三节 行政机构 24

一、行政机构名称、任务 24

二、行政(处级)干部名录 28

三、行政机构沿革示意图(1979~2005.12) 29

第四节 学术机构 31

一、科学技术委员会 31

二、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 32

三、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 32

四、学位评定委员会 34

第五节 二级事业机构 35

一、学术刊物编辑部 35

二、地震文献信息中心 35

三、地震监测预报中心 36

四、后勤服务中心 36

第六节 科技开发 37

一、科技开发管理机构 37

二、科技开发公司 38

第七节 经济实体 40

一、武汉北斗现代测绘技术公司 40

二、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 41

三、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 43

四、武汉科衡地震仪器厂 44

第二篇 科学研究 47

概述 47

第三章 隶属中国科学院时期的科学研究(1950~1970年) 51

第一节 地球形状及大地重力学研究 51

一、建立我国重力基本网和一等重力网 51

二、全国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布设和计算方法研究 51

三、利用人造卫星观测资料研究地球形状,承担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有关科研项目 52

第二节 大地测量与实用天文学研究 53

一、承担工程部门提出的大地测量任务 53

二、国家天文、大地控制网布设及平差方法研究 53

三、测量误差理论研究 53

四、青藏地区特殊测量方法研究 54

五、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 54

六、天文测量及武昌时辰站建设 54

第三节 航空摄影测量及航测成图方法的研究 55

一、航测立体自动测图研究 55

二、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研究 55

三、大比例尺测图方法研究 55

四、地面摄影测量方法研究 56

第四节 地图制图研究与应用 56

一、湖北省1:50万挂图的编制 56

二、《湖北省地图集》的编制 56

三、专题制图 56

第五节 精密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56

一、地下铁道测量技术的研究 57

二、水库区地壳运动与变形监测 57

第六节 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57

一、为农业服务 57

二、为三线建设服务 57

第七节 测量仪器研制 57

一、CG—1型垂线观测仪 57

二、地形气压测高仪 58

三、CWG—10型无线电测高仪 58

四、CWCH—10B型无线电定位仪 58

五、电子对钟计数器 58

第八节 地震监测和研究 58

一、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的监测和研究 58

二、第一代形变、重力台站建设 59

三、宁夏红菓子沟地震现场综合考察与监测 59

第四章 隶属国家地震局时期的科学研究(1970~2005年) 60

第一节 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60

一、地形变、重力预报地震理论和方法研究 60

二、全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 72

三、震情紧急会商 77

四、首都圈震情跟踪 78

第二节 地震现场考察、跟踪观测与研究 78

一、广东阳江地震 78

二、云南通海地震 78

三、安徽霍山地震 78

四、江苏金湖地震 79

五、四川炉霍地震 79

六、江苏溧阳地震 79

七、辽宁海城地震 79

八、河北唐山地震 79

九、四川松潘地震 80

十、四川盐源—宁蒗地震 80

十一、新疆伽师强震群 80

十二、青藏昆仑山口大地震 80

十三、江西九江—瑞昌地震 81

第三节 地震预报试验场的地震监测和研究 81

一、新疆地震预报综合试验场 81

二、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带”)现今活动的监测和试验研究 82

三、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的试验研究 82

四、鲜水河断裂带地壳形变试验场观测和研究 84

第四节 地形变(含重力)学科技术管理与服务 84

一、专业技术管理组 84

二、学科技术协调组 85

第五节 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91

一、水库诱发地震综合研究 91

二、丹江口水库地震研究 92

三、谷城县前进水库地震研究 93

四、宜都县邓家桥水库地震研究 93

五、长江三峡工程地区水库地震研究 93

六、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库地震研究 97

七、清江水布垭水库地震研究 98

第六节 工程地震研究 98

一、水工建筑抗震研究 98

二、地震波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土动力学及土—结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 99

三、地震烈度鉴定及区划、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安全性评价 99

四、时限信号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100

第七节 固体潮观测和研究 100

一、重力固体潮观测和研究 101

二、倾斜固体潮观测和研究 102

三、应变固体潮观测和研究 103

四、地下水固体潮分析方法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103

五、潮汐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104

第八节 遥感技术应用研究 104

一、遥感环境信息与地震关系研究 104

二、活断层的影像研究 105

三、地温前兆的遥感研究 105

四、震害的遥感调查评估和震后大面积形变研究 105

五、其他项目 106

第九节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应用研究 106

一、建立武汉人卫站,参加全球地球动力学研究计划 107

二、利用空间技术研究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形变场 107

三、GPS在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中长期预报中的应用 107

四、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 108

五、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 108

六、青藏高原地区现今地壳运动观测和研究 109

七、卫星通信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10

八、InSAR技术的应用研究 110

第十节 形变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110

一、系统科学在大陆地震前兆研究与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10

二、块体边界带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 111

三、形变地球表面边值问题的研究 111

四、地壳密度时变理论研究与应用 112

五、位错理论研究和应用 112

第三篇 地震观测技术与仪器研制 113

概述 113

第五章 精密激光测距仪系列 115

第一节 地面激光测距仪 115

一、JCY—2型精密激光测距仪 115

二、JCY—3型精密激光测距仪 115

三、JCY—2A、JCY—4型精密激光测距仪 116

第二节 人卫激光测距仪 116

一、DZR—2型人卫激光测距仪 116

二、DZR—3型人卫激光测距仪 117

三、CTLRS—2型流动人卫激光测距仪 117

四、TROS—1型流动人卫激光测距仪 117

第六章 重力仪系列 118

第一节 海洋重力仪 118

一、HSZ—1型海洋石英重力仪 118

二、ZYZY型海洋金属弹簧重力仪 118

三、DZY—2型海洋金属弹簧重力仪 119

第二节 陆地重力仪 119

一、DZW型微伽重力仪 119

二、DZZ—1型重力仪 120

第七章 定点连续形变和工程变形观测仪器系列 121

第一节 地倾斜观测仪器 121

一、金属水平摆倾斜仪 121

二、水管倾斜仪 122

三、ZB—77型整体摆倾斜仪 122

四、FSQ型浮子水管倾斜仪 122

五、VS型垂直摆倾斜仪 122

六、DSQ型数字水管倾斜仪 122

第二节 洞体应变观测仪器 123

一、SSY—1型石英水平伸缩仪 123

二、SSY—2型石英水平伸缩仪 123

三、SS—Y型数字伸缩仪 123

四、ORBES系列仪器 124

五、DZC定点形变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124

第三节 工程变形观测仪器 124

一、CG—2A型垂线观测仪 124

二、JSY—1型液体静力水准遥测仪 125

三、DG—1型静力水准仪 125

四、CE系列仪器 125

五、EMD—S型遥测垂线坐标仪 126

六、SS—4型丝式伸缩仪 126

七、GDF—1型多功能工程地震分析仪 126

八、WCZ—1型工程振动测试仪 126

第八章 地震仪、地磁仪、地下水位观测仪器 127

第一节 地震仪 127

一、JCZ—1超宽带数字地震仪 127

二、CTS—1甚宽带数字地震仪 127

第二节 地磁观测仪器 128

一、CT—72型简易偏角磁变仪 128

二、CT—74型陶瓷偏角磁变仪 128

三、HZD分量核旋仪 128

第三节 地下水位观测仪器 128

一、SWJ—1型精密水位仪 128

二、DSW—01型精密数字水位仪 128

三、FL—2型堰槽流量仪 129

第九章 地震现场救助仪器 130

第一节 “七五”至“九五”主要项目 130

一、地震救灾专用工具 130

二、JZ—1救灾机动照明系统 130

三、ZH—1自救救援装置 130

四、震后被埋人员探测定位技术系统 130

五、微型顶升设备 130

第二节 “十五”主要项目 131

一、地震救助自定位数字成像系统 131

二、地震救助生命搜索与定位技术实用化研究 131

第十章 检定、检测仪器及环境监测仪器 132

第一节 检定、检测仪器 132

一、JSJ系列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综合检验仪 132

二、JJZ大地仪器计量标准 132

第二节 辅助及环境观测仪器 132

第三节 实验室和野外检定场 133

一、激光测量仪器研制及标定实验室 133

二、高精度重力仪研制及标定实验室 133

三、遥感技术应用实验室 134

四、地壳变动观测技术测试标定实验室 134

五、黄石固体潮试验站 134

六、甚宽带数字地震测试中心 135

七、湖北省大地测量仪器检定、维修中心 135

八、地壳运动与地球观测实验室 135

九、武汉比长基线场、GPS检定场及重力仪垂直标定基线 136

第四节 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 136

第四篇 科技成果 139

概述 139

第十一章 获奖成果 141

第一节 国家发明奖和发明专利 141

第二节 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142

第三节 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143

第四节 基层奖 150

第五节 专项奖 170

第六节 合作研究的获奖项目 173

第七节 其他奖项 175

第十二章 论文和专(译)著 176

第一节 论文 176

第二节 学术专(译)著 233

第五篇 教育与管理 237

概述 237

第十三章 教育 239

第一节 在职职工教育 239

一、举办各类培训班 239

二、派出培训 243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 257

一、硕士研究生 257

二、博士研究生 265

第十四章 管理 266

第一节 科研管理 266

一、科研、计划和课题管理 266

二、成果管理 272

第二节 后勤管理 272

一、国有资产管理 273

二、后勤服务管理 273

第六篇 学术活动与国际合作 275

概述 275

第十五章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 277

第一节 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组织 277

第二节 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 278

第十六章 地震研究所开展的学术活动与交流 280

第一节 地震研究所主办或承办的学术活动 280

第二节 专题片和新闻报道 285

第三节 学术期刊出版物 289

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 289

二、研究室编发的通讯 290

三、办公室编印的工作简报 291

第四节 图书、期刊、科技档案收藏与服务 292

第五节 地震科普教育 292

第十七章 国际及港、台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293

第一节 学术交流与人员互访 293

第二节 科技合作 307

一、中、比重力固体潮合作观测和研究 307

二、中、比、卢固体潮及地球动力学合作研究 308

三、中、西“地壳变动观测技术在火山、地球动力学监测中应用的合作研究” 309

四、中、美合作研究 3

五、中、日合作研究 312

六、中、德合作研究 313

七、中、朝合作研究 314

八、中、越合作研究 315

九、中、伊合作研究 315

十、中、意合作研究 316

十一、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合作研究 316

第三节 国际会议及国际培训 318

第七篇 人物简介 319

概述 319

第十八章 干部 321

第一节 厅、局级干部 321

一、在职局级干部(2005年) 321

二、离退休厅、局级干部 322

第二节 研究员 330

第十九章 人才库 350

第一节 地震研究所获政府特殊津贴及授予各类人才称号的人员名单 350

第二节 地震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生)的人员名单 352

第三节 在国外读博及在国外工作的高级研究人员名单 353

大事记(1970~2005年) 355

附录Ⅰ 课题总览 376

一、国家科研项目 376

二、中国地震局科研和监测项目 381

二、项目(课题)分类情况 419

附录Ⅱ 基本信息统计 420

一、历年经费收支情况 420

二、历年基本建设投资基本情况 423

三、历年拥有仪器设备统计表 424

四、车辆统计 426

五、职工教育和培训情况统计表 427

六、人员分类情况 429

七、专业技术研究人员情况 431

编后语 43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