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文学通史  第1卷  当代文学  上
中国文学通史  第1卷  当代文学  上

中国文学通史 第1卷 当代文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炯,邓绍基,郎樱总主编;张炯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39959703
  • 页数:543 页
图书介绍:本丛书著述了中国从先秦到当代的文学史,由当代著名学者张炯、邓绍基和郎樱担任总主编,由社科院和全国一些高校的近百名研究员、教授和学者,历时十年完成。涉及的历史之久、作家之多、作品之广,可谓近年来中国文学通史之最。较之以往的文学史,更全面客观公正,也更具权威性。本卷为《先秦至隋代文学》。
《中国文学通史 第1卷 当代文学 上》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当代文学的社会历史土壤 2

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5

第三节 当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4

第四节 本书论述的框架与时限 18

文学理论批评 23

第一章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概况 23

第一节 基础与背景 24

第二节 两类评论及其阶段性分期 26

第二章 当代文学的主要理论思潮 35

第一节 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思潮 36

第二节 人民文艺思潮 38

第三节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思潮 40

第四节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思潮 43

第三章 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重要论争 47

第一节 建国初十七年的主要论争 48

第二节 新时期二十年的主要论争 58

第四章 跨代理论批评家(上) 73

第一节 周扬的文学理论批评 74

第二节 冯雪峰、邵荃麟的文学理论批评 78

第三节 林默涵、张光年的文学理论批评 85

第四节 荒煤、冯牧的文学理论批评 90

第五章 跨代理论批评家(下) 99

第一节 茅盾的文学理论批评 100

第二节胡风的文艺思想及其悲剧 104

第三节 何其芳的文学理论批评 106

第四节 巴人、李何林的理论批评 109

第五节 王朝闻、蔡仪、朱光潜等美学家的理论批评 111

第六节 以群、罗荪、王西彦、徐中玉、王元化等的评论 114

第七节 王瑶、唐弢等文学史家的理论批评 116

第六章 建国初期活跃的理论批评家 121

第一节 秦兆阳、陈涌、钟惦棐、萧殷、胡采等的理论批评 122

第二节 黄秋耘、侯金镜、唐因、唐挚等的评论 127

第三节 毛星、朱寨、洁泯、敏泽等的理论批评 132

第四节 李希凡、鲍昌、钱谷融、严家炎等的理论批评 135

第五节 马文兵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九级 140

第六节 以姚文元为代表的“棍子式”批评的浮沉 142

第七章 新时期活跃的理论批评家(上) 145

第一节 新时期批评家群的不同构成 146

第二节 理论建设与陆梅林、钱中文、张炯、李准等的著作 151

第三节 繁荣创作与阎纲、陈丹晨、刘锡诚、缪俊杰等的评论 162

第四节 新批评群体与乐黛云、刘再复、鲁枢元、林兴宅等的评论 169

第八章 新时期活跃的理论批评家(下) 177

第一节 诗歌研究与谢冕、李元洛、杨匡汉、吴思敬等的诗论 178

第二节 小说研究与雷达、曾镇南、陈骏涛等的小说评论 185

第三节 散文研究与林非、俞元桂、佘树森等的评论 193

第四节 戏剧理论及谭霈生、余秋雨等的评论 200

第九章 新时期文学研究著作的繁荣 209

第一节 新时期出版的理论批评丛书 210

第二节 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 214

第十章 台港澳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 219

第一节 台港澳的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220

第二节 王梦鸥、尉天骢的理论批评 223

第三节 颜元叔、叶石涛与姚一苇的理论批评 227

第四节 港澳地区的理论批评家 234

当代诗歌 239

第一章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概貌 239

第一节 一体多向的诗歌景观 240

第二节 不同地区的诗歌演进及诗人群 242

第三节 外来影响和诗歌民族特色的创造 246

第二章 新诗奠基者的新唱 251

第一节 郭沫若、臧克家的新作 252

第二节 冯至、卞之琳等的新作 256

第三节 艾青历劫及其新的创作高潮 259

第四节 田间、徐迟、邹荻帆、苏金伞的诗 262

第三章 来自延安的诗群 267

第一节 郭小川的丰富诗作 269

第二节 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诗作 272

第三节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与李季的石油诗 274

第四节 公木、何其芳、蔡其矫、严辰、戈壁舟、朱子奇 277

第四章“七月”与“九叶”诗群 281

第一节 胡风与“七月”诗群的遭难 282

第二节 绿原、牛汉、曾卓等的新诗作 283

第三节“九叶”诸诗人的不同遭遇 286

第四节 辛笛、唐祈、唐湜、郑敏、陈敬容、杜运燮、穆旦 287

第五章 活跃的军旅诗群 295

第一节 军旅诗群的崛起及其演变 296

第二节 从战场上走来的士兵与诗 299

第三节 公刘、白桦和西南边疆军旅诗群 300

第四节 李瑛的创作及其影响 303

第五节 崛起于五六十年代的其他军中诗人 307

第六节 新时期青年军旅诗群 310

第六章 和平建设时期的歌手 313

第一节 和平建设时期的赞歌 314

第二节 张志民和北京地区诗人 315

第三节 雁翼、梁上泉等巴蜀诗人 317

第四节 严阵、沙白等江淮诗人 320

第五节 其他诗人和工农歌手 321

第七章 大跃进民歌运动 323

第一节 大跃进民歌运动与《红旗歌谣》 324

第二节 民歌歧途与“假、大、空”诗风 327

第三节 诗歌发展方向与新格律诗的讨论 328

第八章“文化大革命”中的诗歌 335

第一节 诗作萧条与所谓“小靳庄民歌” 336

第二节“地下诗歌”的涌动 338

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 339

第九章“五七”历劫者的归来之歌 343

第一节 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诗歌主题 344

第二节 邵燕祥、流沙河、孙静轩等诗人 346

第三节 昌耀、梁南、赵恺、林希、吕剑等的诗 351

第十章 大西北的“新边塞诗” 359

第一节“新边塞诗群”的形成 360

第二节“新边塞诗”的总体特征 361

第三节 杨牧、周涛、章德益的创作 363

第十一章“新诗潮”和其他面向现实的诗人 367

第一节“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 368

第二节 关于“朦胧诗”的争论 370

第三节 北岛、舒婷等人的诗作 373

第四节 同辈面向现实的诗人群 379

第十二章 多向的“后新诗潮” 385

第一节“新生代”与“校园诗歌” 386

第二节“城市生活流”和纯诗 389

第三节“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 391

第四节 女性主义诗歌 396

第十三章 当代少数民族诗人的歌唱 399

第一节 少数民族诗人的茁壮成长及其话语特征 400

第二节 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等蒙古族诗人 403

第三节 尼米希依提、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等维吾尔族诗人 406

第四节 晓雪、金哲、黄永玉、胡昭等各族诗人 408

第五节 吉狄马加、南永前等新时期活跃的诗人 413

第六节 韦其麟、汪承栋、包玉堂等的叙事诗 418

第七节 傣族民间歌手波玉温、康朗英、康朗甩 422

第十四章 台湾当代诗歌(上) 425

第一节 台湾当代诗歌的艺术基础与生存环境 426

第二节 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与论争 429

第三节 纪弦、郑愁予等“现代派”诗人 434

第四节 覃子豪、余光中等“蓝星”诗人 438

第五节 洛夫、痖弦等“创世纪”诗人 443

第十五章 台湾当代诗歌(下) 449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诗潮的中兴 450

第二节“笠”与“葡萄园”诗人 454

第三节 七十年代成长的本土诗人 459

第四节 诗坛的多元走向和“新世代”诗人 463

第十六章 香港、澳门的当代诗歌 471

第一节 当代香港新诗发展的环境和分期 472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诗坛和诗人 474

第三节 七八十年代香港诗坛的新格局 480

第四节 澳门的当代诗歌 490

第十七章 毛泽东诗词与旧体诗的创作 499

第一节 毛泽东的诗歌主张与诗词成就 500

第二节 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创作 505

第三节 学者及新诗人的旧体诗词 511

本卷后记 514

卷后索引 51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