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悟道张仲景  平脉辩证解读
悟道张仲景  平脉辩证解读

悟道张仲景 平脉辩证解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汝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212717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东汉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从平脉辨证方法架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确立“病→脉→证→治”的诊疗规范,以论治“伤寒”为例,演义经方运用原则,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奠基之作,内涵足以为万世立法。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并搜采历代名医经验撰编《脉经》,目的不仅在于规范脉法,推广平脉辨证,还在于为读者学习《伤寒杂病论》提供方法。本书作者从王叔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经解经,互为印证,注解《伤寒杂病论》相关脉法经文,解决仲景脉法中晦涩难懂的问题,把阴阳脉法的奥妙揭秘为太过或不及的独脉,用之临床确凿有据,其中厥脉、阴阳脉、不规则脉等脉法的整理发千年来之未发。故本书属自《脉经》之后首次较为完整演绎仲景著作本义,从平脉辨证解读经方运用的著作, 可以作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辅助读本。
《悟道张仲景 平脉辩证解读》目录

上篇 万世医宗 千古圣明 1

《伤寒杂病论》平脉辨证法集萃 1

一、张仲景非长沙太守 3

二、张仲景乃方术之士 5

三、张仲景是千古圣人 8

四、《伤寒杂病论》其实重脉诊 10

五、为什么说仲景唯王叔和能学之 13

六、从《脉经》解读《伤寒杂病论》 16

七、类例相从的目的何在 20

八、“伤寒”的本质与伤寒之学的正名 22

九、三阴三阳篇的争议 27

十、病脉证治的玄机 30

(一)病 30

(二)脉 31

(三)证 32

(四)治 33

附:病→脉→证→治诊疗模式应用举例 35

十一、证辨阴阳的奥秘 36

十二、经方方证及其药证 41

中篇 平脉辨证 纲要分明 47

第一章 仲景脉法提纲 47

一、脉象机理 49

二、脉从四季主旺 55

三、脉从五脏主旺 56

四、脉象法则 58

(一)诊脉方法 58

1.熟悉脉象形态 58

2.把握诊脉时间 59

3.掌握指法轻重 60

4.辨识表里虚实 61

5.辨兼脉分主从 62

(二)脉候顺逆 63

(三)脉贵有根 64

(四)色脉互参 65

五、脉分三部 65

六、脉象有度 66

七、脉证对应 67

八、脉法应用要领 68

(一)特定脉位的太过与不及 69

(二)特定时间的太过与不及 71

(三)寸口脉法的太过与不及 71

(四)趺阳脉法的太过与不及 73

(五)少阴脉法的太过与不及 74

九、脉法应用目的 76

第二章 阴阳脉法解读 78

一、脉形辨阴阳 79

二、脉位辨阴阳 80

第一节 寸口脉法解 81

一、阳病类脉解 82

(一)脉大 82

(二)脉浮及其兼脉 83

1.脉浮 83

2.兼脉 87

(1)脉浮弱 87

(2)脉浮紧 88

(3)脉浮而紧 89

(4)脉浮数 91

(5)脉浮而数 92

(6)脉浮缓 93

(7)脉浮而缓 93

(8)脉浮而迟 94

(9)脉浮而滑 95

(10)脉浮而洪 98

(11)脉浮大 99

(13)脉浮而芤 101

(14)脉大而浮数 101

(15)脉浮虚而涩 101

(16)脉浮弱而涩 102

(17)脉浮微而涩 102

(18)脉由沉微转浮 102

(三)脉数及其兼脉 103

1.脉数 103

2.兼脉 105

脉数弦 105

(四)脉动及其兼脉 106

1.脉动 106

2.兼脉 107

脉动而弱 107

(五)脉滑及其兼脉 107

1.脉滑 107

2.兼脉 108

(1)脉滑而数 108

(2)脉滑而疾 109

(3)脉滑而厥 109

(六)脉洪及其兼脉 109

1.脉洪 109

2.兼脉 110

(1)脉洪大 110

(2)脉洪数 110

(七)脉促 111

(八)脉实及其兼脉 111

1.脉实 112

2.兼脉 112

脉实大数 112

二、阴脉类 113

(一)脉沉及其兼脉 113

1.脉沉 113

2.兼脉 117

(1)脉沉微 117

(2)脉沉迟 118

(3)脉沉而迟 119

(4)脉沉紧 122

(5)脉沉而紧 123

(6)脉沉弦 124

(7)脉沉而弦 124

(8)脉沉结 125

(9)脉沉实 125

(10)脉沉而细 126

(11)脉沉而弱 127

(12)脉沉小迟 127

(13)脉沉绝 128

(14)脉沉滑 129

(二)脉涩及其兼脉 130

1.脉涩 130

2.兼脉 132

(1)脉涩小 132

(2)脉弱涩 133

(三)脉弱 133

(四)脉弦及其兼脉 135

1.脉弦 135

2.兼脉 141

(1)脉弦细 141

(2)脉弦迟 142

(3)脉弦数 142

(4)脉弦浮大 142

(5)脉弦而紧 143

(6)脉弦而大 143

(五)脉微及其兼脉 144

1.脉微 144

2.兼脉 146

(1)脉微涩 146

(2)脉微而涩 147

(3)脉微缓 148

(4)脉微而缓 149

(5)脉微弱 149

(6)脉微细 150

(7)脉微而沉 151

(8)脉微数 151

(9)脉微而数 152

(10)脉微滑 152

(11)脉微实 153

(12)脉微欲绝 153

(13)脉微浮 153

(14)脉微厥 154

(15)脉微大来迟 154

(六)脉细及其兼脉 155

1.脉细 155

2.兼脉 156

脉细数 156

(七)脉小 156

(八)脉濡 157

(九)脉伏 160

(十)脉紧及其兼脉 160

1.脉紧 161

2.兼脉 162

脉紧弦 162

(十一)脉缓及其兼脉 163

1.脉缓 163

2.兼脉 164

脉缓而迟 164

(十二)脉迟及其兼脉 164

1.脉迟 165

2.兼脉 166

(1)脉迟而滑 166

(2)脉迟浮弱 166

(3)脉迟而缓 167

(4)脉迟而涩 168

(5)脉迟紧 169

(6)脉迟而滑 170

(十三)脉短 170

(十四)脉革 171

(十五)脉芤 171

(十六)脉虚 172

(十七)脉结代 173

(十八)脉散 174

(十九)脉厥 174

三、脉阴阳解 179

(一)脉阴阳俱紧 179

(二)脉阴阳俱浮 181

(三)脉阴阳俱微 182

(四)脉阴阳俱停 182

(五)脉阴阳自和 183

(六)阳寸阴尺 183

1.阳浮而阴弱 183

2.阳脉涩、阴脉弦 184

3.脉阳微阴弦 184

4.脉阳微、阳脉实 185

5.脉阳微阴涩而长 185

6.脉阳微阴浮 185

四、不规则脉解 186

(一)脉暴出 186

(二)脉不负 187

(三)脉不还 188

(四)脉不至 188

(五)脉不出 190

(六)脉沉绝 190

(七)脉出 191

(八)脉反无热 191

(九)脉急紧 192

(十)脉乍紧 192

(十一)脉乍结 193

(十二)脉甚微 193

(十三)脉暴微 193

(十四)脉平 194

(十五)脉如蛇 196

(十六)脉如故 198

(十七)脉调和 198

(十八)脉已解 199

(十九)脉至如转索 199

(二十)脉至乍疏乍数 200

第二节 趺阳脉与少阴脉法解 200

一、趺阳脉 201

(一)趺阳脉浮及其兼脉 201

1.趺阳脉浮 201

2.兼脉 201

(1)趺阳脉浮而滑 201

(2)趺阳脉浮而数 202

(3)趺阳脉浮而芤 203

(4)趺阳脉浮而涩 203

(二)趺阳脉紧及其兼脉 204

1.趺阳脉紧 204

2.兼脉 205

(1)趺阳脉紧而浮 205

(2)趺阳脉紧而数 205

(3)趺阳脉滑而紧 205

(4)趺阳脉大而紧 206

(三)趺阳脉数及其兼脉 206

1.趺阳脉数 206

2.兼脉 206

趺阳脉沉而数 206

(四)趺阳脉伏而涩与脉不出 207

1.趺阳脉伏而涩 207

2.趺阳脉不出 207

二、少阴脉 207

(一)少阴类兼脉 207

1.少阴脉弱而涩 207

2.少阴脉浮而弱 208

3.少阴脉滑而数 208

4.少阴脉不至 208

(二)少阴负趺阳 209

三、趺阳少阳少阴三脉合见 210

第三节 阴阳五行脉法解 211

一、阴阳五行的概念 211

二、阴阳五行脉法的内涵 213

三、阴阳五行脉法提纲 222

四、阴阳五行脉法的应用 223

第四节 平脉辨证法应用纲要 229

一、平脉阴阳辨证纲要 229

(一)脉位分阴阳 229

(二)脉形脉势分阴阳 230

二、杂病平脉辨证纲要 230

三、外感内伤平脉辨证纲要 230

四、三阴三阳六经病平脉辨证纲要 230

(一)太阳病 231

(二)阳明病 231

(三)少阳病 232

(四)太阴病 232

(五)少阴病 233

(六)厥阴病 233

五、经方脉证纲要 234

(一)寸脉 234

(二)关脉 236

(三)尺脉 237

下篇 平脉辨证 应用有纪 239

一、平脉辨证法的优势在哪里 239

(一)明六经病诊疗规范 239

(二)识脉象太过与不及 241

(三)辨方证病机 243

1.从脉辨证 243

2.从脉辨因 243

3.从证知脉 243

4.从脉测证 243

5.从脉定方 243

6.从脉定法 244

(四)简化临证思路 244

(五)运用分析示范 246

二、六经病欲解时及其脉候解读 252

三、六经病皆中风的涵义 258

(一)太阳病中风 258

1.表虚伤于风 259

2.表实伤于寒 259

3.表虚夹水饮轻证 260

4.表虚夹水饮重证 261

5.表实误治的转归 261

(二)阳明病中风 262

(三)少阳病中风 264

(四)太阴病中风 265

(五)少阴病中风 266

(六)厥阴病中风 267

(七)伤寒中风 269

(八)妇人中风 271

(九)五脏病中风 272

四、热入血室证何以当刺期门 274

五、何以“柴胡不中与也” 277

六、脉诊如何下指不是小问题 283

七、如何拓展经方运用 286

(一)紧扣原文,对号入座 286

(二)把握剂量,固守原方 288

(三)主证主方,合病合方 291

(四)立足经典,拓展经方 295

1.方药组成 295

2.用法 295

3.功能主治 295

4.适应病证 295

5.应用指征 296

6.处方来源 296

7.方证主治分析 297

8.注意事项 299

9.用药心得 299

10.应用例举 300

附记:《伤寒杂病论》赞 3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