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  成中英教授访谈录
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  成中英教授访谈录

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 成中英教授访谈录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成中英,杨庆中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00175362
  • 页数:3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整体呈现了成中英的学术研究经历、成果及心路历程。学术性、史料性、思想性相统一,既具有学术传记的色彩,又具有学术著作的分量。以成先生的学思经历为线索,不断展开具体问题,可读性强。
《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 成中英教授访谈录》目录

第一章 辩名析理:西方哲学的学思经验 1

引言 1

学习西方哲学 14

华盛顿大学 14

哈佛大学 20

博士学位论文 30

讲授西方哲学 39

在夏威夷的感受 39

在各高校讲座、客座 40

授课与美国的哲学教育 41

研究生课程 49

教材 51

学习西方哲学的重点、必读书目 53

研究西方哲学 55

非常重视柏拉图 55

亚里士多德是分析哲学的鼻祖 56

近代西方哲学重视三大家 56

对康德的新认识 58

努力打通蒯因与伽达默尔 64

与伽达默尔的对话 65

与卡尔纳普的交往 66

西方哲学的核心 68

方法意识与理论转向 69

哲学追求 70

第二章 反思天人:中国哲学的探究历程 73

回到中国哲学 73

不能忘情中国哲学 73

西方的形上传统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 74

讲授中国哲学 77

发展《周易》的课程 78

对牟宗三的回应 81

整合中西哲学 82

学习中国哲学需要长期磨炼 83

中国有没有逻辑 85

中国哲学不关注何以可能的问题 87

西方有怀疑主义传统 88

中国没有怀疑主义传统 89

教授中国佛、道教 90

解放中国哲学 90

中国哲学的研究历程 91

关注善的问题 92

翻译《原善》 93

中国哲学的分析重建 95

中国逻辑的研究 97

转向《周易》和宋明理学 101

从“羲”字悟到《易》的起源 105

关注儒家伦理 108

儒家人性论与禅宗 113

对佛教的兴趣 117

编写近代中国哲学史 121

儒学发展的五阶段论 123

推广中国哲学 124

创办《中国哲学季刊》 124

建立国际中国哲学会 140

建立国际易经学会 151

创办东西方大学 160

发起并参与筹建国际儒联 168

缘起 168

上书 171

筹备与成立 172

艰难发展 173

评价与展望 174

第三章 出入中西:本体诠释学的思想资源 175

关于比较哲学 175

中西哲学有共同点,可以沟通 175

中西哲学的差异点更重要 176

中西哲学比较的意义 177

比较哲学如何可能 178

翻译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 179

在夏威夷大学从事比较的工作 181

比较能帮助我们了解对方 182

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83

《周易》与怀特海 183

本体论的角度 184

在比较中发现诠释的重要性 185

开创夏威夷大学的比较哲学研究 186

西方哲学的资源 189

本体概念的产生 190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 191

中国的本体学 191

理想的本体 194

蒯因的资源意义 196

怀特海的资源意义 201

海德格尔的资源意义 210

伽达默尔的资源意义 214

中国哲学的资源 223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形式 223

《周易》的资源意义 225

朱子的资源意义 237

在中西互释中挺立 241

第四章 融通古今:本体诠释学的理论建构 243

本体与ontology 243

直觉与真理 243

西方人的ontology 245

中国人的本体观 248

本与体 249

本体的诠释 254

本体诠释学与知识论、现象学 255

本体诠释学与知识论 255

本体诠释与现象学 261

本体诠释学的基本架构 270

本体诠释学的五种认知模式 276

观的认知模式 276

感的认知模式 277

思的认知模式 278

悟的认知模式 281

通的认知模式 282

本体诠释学的五个世界 287

自本体与对本体 291

本体诠释学的定位 297

第五章 超越与回归:本体诠释学与21世纪哲学 309

西方哲学未来可能的走向 309

全球化与多元化 309

西方哲学的可能转向 311

中国哲学可能扮演的角色 313

中国哲学:批评、补充、包容 313

本体诠释学的开拓性 314

本体诠释学如何超越宋明理学 315

先秦儒学与《周易》 315

宋明理学的得与失 316

本体诠释学对宋明理学的超越 319

本体诠释学与新儒家 322

本体诠释学与21世纪哲学之发展 325

“经典诠释”的概念与方法 341

附录一: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 350

附录二:对经典诠释的哲学审查:经典诠释预设本体诠释 364

后记 3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