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辩名析理:西方哲学的学思经验 1
引言 1
学习西方哲学 14
华盛顿大学 14
哈佛大学 20
博士学位论文 30
讲授西方哲学 39
在夏威夷的感受 39
在各高校讲座、客座 40
授课与美国的哲学教育 41
研究生课程 49
教材 51
学习西方哲学的重点、必读书目 53
研究西方哲学 55
非常重视柏拉图 55
亚里士多德是分析哲学的鼻祖 56
近代西方哲学重视三大家 56
对康德的新认识 58
努力打通蒯因与伽达默尔 64
与伽达默尔的对话 65
与卡尔纳普的交往 66
西方哲学的核心 68
方法意识与理论转向 69
哲学追求 70
第二章 反思天人:中国哲学的探究历程 73
回到中国哲学 73
不能忘情中国哲学 73
西方的形上传统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 74
讲授中国哲学 77
发展《周易》的课程 78
对牟宗三的回应 81
整合中西哲学 82
学习中国哲学需要长期磨炼 83
中国有没有逻辑 85
中国哲学不关注何以可能的问题 87
西方有怀疑主义传统 88
中国没有怀疑主义传统 89
教授中国佛、道教 90
解放中国哲学 90
中国哲学的研究历程 91
关注善的问题 92
翻译《原善》 93
中国哲学的分析重建 95
中国逻辑的研究 97
转向《周易》和宋明理学 101
从“羲”字悟到《易》的起源 105
关注儒家伦理 108
儒家人性论与禅宗 113
对佛教的兴趣 117
编写近代中国哲学史 121
儒学发展的五阶段论 123
推广中国哲学 124
创办《中国哲学季刊》 124
建立国际中国哲学会 140
建立国际易经学会 151
创办东西方大学 160
发起并参与筹建国际儒联 168
缘起 168
上书 171
筹备与成立 172
艰难发展 173
评价与展望 174
第三章 出入中西:本体诠释学的思想资源 175
关于比较哲学 175
中西哲学有共同点,可以沟通 175
中西哲学的差异点更重要 176
中西哲学比较的意义 177
比较哲学如何可能 178
翻译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 179
在夏威夷大学从事比较的工作 181
比较能帮助我们了解对方 182
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83
《周易》与怀特海 183
本体论的角度 184
在比较中发现诠释的重要性 185
开创夏威夷大学的比较哲学研究 186
西方哲学的资源 189
本体概念的产生 190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 191
中国的本体学 191
理想的本体 194
蒯因的资源意义 196
怀特海的资源意义 201
海德格尔的资源意义 210
伽达默尔的资源意义 214
中国哲学的资源 223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形式 223
《周易》的资源意义 225
朱子的资源意义 237
在中西互释中挺立 241
第四章 融通古今:本体诠释学的理论建构 243
本体与ontology 243
直觉与真理 243
西方人的ontology 245
中国人的本体观 248
本与体 249
本体的诠释 254
本体诠释学与知识论、现象学 255
本体诠释学与知识论 255
本体诠释与现象学 261
本体诠释学的基本架构 270
本体诠释学的五种认知模式 276
观的认知模式 276
感的认知模式 277
思的认知模式 278
悟的认知模式 281
通的认知模式 282
本体诠释学的五个世界 287
自本体与对本体 291
本体诠释学的定位 297
第五章 超越与回归:本体诠释学与21世纪哲学 309
西方哲学未来可能的走向 309
全球化与多元化 309
西方哲学的可能转向 311
中国哲学可能扮演的角色 313
中国哲学:批评、补充、包容 313
本体诠释学的开拓性 314
本体诠释学如何超越宋明理学 315
先秦儒学与《周易》 315
宋明理学的得与失 316
本体诠释学对宋明理学的超越 319
本体诠释学与新儒家 322
本体诠释学与21世纪哲学之发展 325
“经典诠释”的概念与方法 341
附录一:论本体诠释学的四个核心范畴及其超融性 350
附录二:对经典诠释的哲学审查:经典诠释预设本体诠释 364
后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