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丽娟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9739877
  • 页数:359 页
图书介绍:为了与文化上的调和相区分,本书以“政治调和思潮”概念特指政治上的调和思潮。调和主张在民初思想界一度盛行,蔚为思潮,但最终昙花一现。本书选取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总结民初宪政民主转型的历史经验和思想遗产,对于当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

一 问题意识 1

二 论域选择 3

三 研究意义 5

第二节 文献综述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13

一 研究方法 13

二 内容结构 14

第一章 民初宪政危机——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景 18

第一节“宋案”与“二次革命” 20

一“宋案”:暗地的不妥协 20

二 妥协抑或革命 21

三“二次革命”:公开的不妥协 22

第二节 中美比较视野中的民初第一次制宪失败 24

一 会议代表:妥协倾向比较 26

二 会议组织:妥协氛围比较 28

三 所制宪法:妥协性质比较 31

第三节 袁世凯称帝与宪政失败 34

第二章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之要旨 38

第一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精神理念 38

一 宽容 39

二 进化 47

三 自由 53

第二节 宪政制度 58

一 宪法 58

二 政党政治 61

三 权力分立制度 66

第三节 市民社会 69

一 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70

二 社会与国家二分 72

三 中产阶级社会 74

第三章 章士钊:调和立国论 78

第一节 为政之本:“有容” 79

一 好同恶异:“有容”的反面 79

二“有容”的内涵 85

第二节 调和之法:“政力向背” 89

一 政力向背与暴力革命 90

二 政力向背与宪法之性 91

三 政力向背与政党政治 96

第三节 调和之旨:“调和立国” 100

一“相抵相让”以成政治调和 101

二 针对民初现实的“调和立国” 106

第四章 杜亚泉:接续主义与力之调节 110

第一节 接续与调节 111

一 接续主义:在保守中求进步 111

二 力之调节:政治力的对抗调和 114

三 调和之政党:接续与调节之政党 119

第二节 调和多元的社会结构 123

一 减政主义:社会与国家的分殊对抗 123

二 游民阶级:无由构成中产阶级 127

三 多元宽容:调和的社会结构所需之精神理念 132

第三节 渐进改革的政治调和之道 134

一 反对武力: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 135

二 调和的道路:温和稳健之渐进改革 139

第五章 梁启超:政力对抗之调和 142

第一节 政治对抗力 143

一 政治对抗力的内涵 143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 147

三 调和的政党 151

第二节 政体之调和:宪法与国会 156

一 国权与民权的调和 157

二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调和 160

三 国会与政府的调和 163

第三节 反对革命之渐进改良 166

一 革命复产革命:反对暴力革命 167

二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170

三 经济发展与国民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173

第六章 张东荪:对抗力之调和 180

第一节 政治对抗力之原理 181

一 政治对抗力之含义 181

二 政治对抗的类别及其意义 187

第二节 渐进改革与法治 190

一 非暴力革命之渐进改革 191

二 宪法与法治 194

第三节 政治调和之社会基础与自治 204

一 自由发展之社会基础 204

二 自治与联邦 210

第七章 李大钊:调和之法则与辟伪调和 218

第一节 政治调和原理:政治对抗力 219

一 政治离心力与向心力 219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 221

三 政治对抗力与暴力革命 224

第二节 政治调和释义 229

一 调和含义 229

二 调和法则 231

三 批判伪调和 236

第三节 调和的宪法与政党 246

一 调和的宪法 246

二 调和的政党 250

第八章 李剑农:调和之本义 253

第一节 调和本义 255

一 调和含义与类别 255

二 民初调和政局之困境 257

三 调和本义之补充 261

第二节 真立宪:调和的法治基础 264

一 宪法假面与宪法弹性 264

二 政党与议会政治 271

第三节 真秩序:调和的社会基础 276

一 反对国家过度干涉的伪秩序 277

二 地方分权自治 280

第九章 一个被历史放弃的选择——以“全赢博弈”模式审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 287

第一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衰 287

一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盛 287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衰微 291

第二节 政治调和与“全赢博弈”:温和不敌激进——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一) 297

一 两种政治博弈 298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温和特质 302

三 温和不敌激进 303

第三节“全赢博弈”的历史土壤拒斥政治调和——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二) 308

一 中国帝制大一统与西欧封建多元 310

二 东方农民社会而非西方市民社会 321

结语 妥协是民主的必由之路 334

索引 339

主要参考文献 345

后记 3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