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语双宾构式句法语义研究
汉语双宾构式句法语义研究

汉语双宾构式句法语义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艳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1935088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双宾构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构式语法分析框架,运用双宾构式来验证分析框架和模型,解释双宾构式的生成过程和机制。同时,针对构式语法理论在解释和分析语言现象时的不足,对其进行改造,建立了构式义和动词义的整合和互动分析模型。本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科研水平。
《汉语双宾构式句法语义研究》目录

第一章 双宾构式研究历程及理论背景综述 1

1.1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双宾构式问题 1

1.1.1传统语法学背景下的双宾句研究 1

1.1.2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双宾句研究的深化 2

1.1.3生成语法、配价语法对双宾句式的研究 4

1.1.4认知语言理论背景下的汉语双宾构式分析 11

1.1.5类型语言学对双宾构式的研究 14

1.2当前汉语语法在双宾构式问题上的焦点问题 18

1.2.1名称:双宾结构还是双及物结构 18

1.2.2范围:双宾构式外延的大小 18

1.2.3分类:内部小类的划分 20

1.2.4双宾语句句法结构的争论:两分还是三分 21

1.2.5语义关系的判断:结构赋义与词汇语义的关系 22

1.3已有研究方法的问题所在 24

1.3.1没有建立起双宾构式分类标准 24

1.3.2缺乏严格的判定标准 25

1.3.3双宾构式类型的本体研究还不够 25

1.3.4描写较多,解释不足 25

1.3.5双宾构式类型的对比研究不够 26

1.4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26

1.5本书的研究方法 30

1.5.1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30

1.5.2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30

1.5.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30

1.6本书深入研究的内容 31

1.7本书的术语 31

1.8本书的语料来源 32

第二章 双宾构式的界定 33

2.1传统双宾语句的定义 33

2.2双宾语句范围的扩大 35

2.2.1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 35

2.2.2双宾语句中,第二个宾语可以是谓词性的 35

2.2.3动词支配涉系的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结构关系 36

2.2.4“准双宾语”的说法 36

2.3句法上鉴别双宾语真伪的有效途径 37

2.3.1主谓短语作宾语不是双宾语 37

2.3.2呼语不能进入双宾语之列 37

2.3.3双宾语一般不能省略 38

2.3.4“称……为”格式不是双宾语 38

2.3.5主谓短语作主语的句子没有双宾语 38

2.3.6偏正短语作宾语不是双宾语 39

2.3.7介宾短语不能引起双宾语 39

2.3.8兼语式不能进入双宾语范围 40

2.4双宾语句的范围 40

2.4.1典型句式NP1+V+NP2+NP3 40

2.4.2动量类、时量类和度量类双宾句不成立 43

2.5“索取义”双宾语句的合法性问题 45

2.5.1“索取义”双宾语句和“给予义”双宾语句表达共同的句式义 47

2.5.2“索取义”双宾语句与典型的“给予义”双宾语句结构上一致 48

2.5.3“索取义”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间不存在句法的领属关系 48

2.5.4两个宾语之间语义上的领属关系“可让渡”的是双宾语句,“不可让渡”的是单宾语句 50

第三章 双宾构式的事件结构分析 52

3.1事件结构理论的相关内容 53

3.1.1事件结构的含义 53

3.1.2事件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相互关系 55

3.1.3生成学派的事件结构分析方法 58

3.1.4认知功能学派的事件结构分析方法 61

3.2双宾构式的事件结构分析 66

3.2.1双宾构式映射领属关系转移事件 66

3.2.2双宾结构是多个事件结构的叠加:致使转移+成功转移→领属关系的变化 68

3.2.3双宾构式中多个事件结构重叠的机制 70

3.3双宾构式事件的原型语义特征 76

3.3.1致使转移子事件的原型语义特征 76

3.3.2成功转移子事件的原型语义特征 76

3.3.3致使转移子事件与成功转移子事件的关系 78

3.3.4领属关系转移事件体现三种关系 79

3.4双宾构式事件结构的句法表达的要求 80

3.4.1影响双宾语句表征完成事件的要素 81

3.4.2完成性是双宾句句法限制的关键条件 85

第四章 构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与整合 87

4.1问题的提出 87

4.2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的进步与局限 89

4.3基于认知框架的动词意义、构式意义 97

4.4 Goldberg关于动词意义与构式意义的相互作用的论述 97

4.5词汇中心主义与Goldberg的观点的分歧 100

4.6构式义和动词义关系的阐述 102

4.6.1句子意义是由构式赋予而与动词无关吗 102

4.6.2为什么特定构式总是伴随着特定的动词出现 103

4.6.3构式对进入构式中的动词的选择限制条件是什么 104

4.7构式义和动词义的整合模型 104

4.7.1动词的两种意义:L—意义和P—意义 106

4.7.2两种构式语义 109

4.7.3两种构式语义与两种动词意义的对应 110

4.8利用构式义与动词义匹配和互动的模型来解释双宾构式中动词和构式之间互动关系的三个层次 110

4.8.1双宾构式中构式论元与动词参与者的角色融合 111

4.8.2动词的上下位义分别和抽象的构式义、具体的构式义相匹配 112

4.8.3双宾构式中动词语义特征和构式语义特征的对应 114

4.9小结 115

第五章 能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 116

5.1双宾构式的句式语义特征 117

5.1.1双宾构式都表示“领属关系转移” 117

5.1.2双宾构式的整体意义要求三个强制性成分与动词同现 118

5.1.3施动者对事件控制力的强弱是决定动词能否进入双宾构式的重要原因 119

5.2能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蕴含双宾构式的语义特征 121

5.2.1生成整体论范式下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是一个小整体,与双宾构式之间是动态整合关系 121

5.2.2能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的语义特征 122

5.2.3双宾动词和三价动词并不是等价的 123

5.2.4二价动词也可以进入双宾句 125

5.3能够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分类 126

5.3.1双宾动词的指向分类 126

5.3.2双宾动词的意义分类 128

5.3.3双宾动词指向分类与意义分类的对应 130

5.4能进入双宾构式的意义类型:给予类与索取类双宾动词 131

5.4.1能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类型 131

5.4.2给予类双宾动词与索取类双宾动词的区别 136

5.5能进入双宾构式的配价类型:三价动词与二价动词 137

5.5.1三价动词与双宾构式 137

5.5.2二价动词与双宾构式 139

5.5.3三价动词和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构式的差异 143

5.6小结 144

第六章 双宾构式对双宾动词及构式论元的语义制约 145

6.1双宾构式的构式义界定 145

6.2双宾构式的语义特征 148

6.2.1[+转移性] 148

6.2.2[+方向性] 149

6.2.3[+终点性] 151

6.2.4[+主观性] 154

6.3双宾动词的原型语义特征 156

6.3.1[+途径性] 157

6.3.2[+速致性] 158

6.3.3[+施力性] 160

6.4制约双宾构式成立的因素——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特点 162

6.4.1动词义与构式义的相容 162

6.4.2动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 164

6.4.3能够进入双宾构式的动词特点 166

6.5双宾构式论元的语义特征 168

6.5.1双宾构式与双宾构式论元之间的语义关系 168

6.5.2双宾构式论元的原型特征 169

6.6双宾构式三个参与者论元之间的关系 174

6.6.1 NP1对NP3的支配性 174

6.6.2 NP1与NP2:主动送人物体转移 175

6.6.3 NP2与NP3:领属关系的形成或消失 175

6.6.4论元之间关系的扩展 177

第七章 双宾构式的典型性研究 180

7.1双宾构式的判定与分类 180

7.1.1双宾构式的语义判定标准 180

7.1.2双宾构式的分类 184

7.2双宾句式是一个连续统 190

7.2.1双宾构式的原型特征 190

7.2.2双宾句式是一个连续统 192

7.3汉语广义给予类和广义索取类双宾构式的具体句式之间的典型性问题 195

7.4汉语双宾构式句式内部的典型性问题 201

7.4.1广义给予类双宾构式内部的典型性问题 201

7.4.2广义索取类双宾构式内部的典型性问题 206

第八章 双宾构式的生成机制与句法联接 210

8.1构式生成观:“生成整体论”的哲学基础 211

8.1.1系统整体论的内涵及其缺陷 211

8.1.2生成整体论的主要观点 213

8.1.3运用生成整体论来解释汉语双宾构式的生成过程 214

8.2事件结构是双宾构式生成的直接动因 217

8.3句法联接理论概述 219

8.3.1词汇语义学关于句法联接理论的主要观点 220

8.3.2认知语义学关于句法联接理论的主要观点 221

8.3.3认知语法关于句法联接理论的主要观点 222

8.4 Goldberg构式语法关于句法联接理论的主要观点 223

8.4.1句法与语义的联接没有普遍规则 223

8.4.2许多用转换来联系的构式并无相同的真值条件可言 225

8.5句法联接的基础是事件结构 226

8.5.1事件结构是句法语义接口 226

8.5.2事件的概念化 228

8.5.3主宾语和事件角色类型的密切关系 229

8.5.4用事件角色类型定义主宾语 230

8.5.5句法结构反映的是复杂事件结构的重叠 231

8.6基于事件结构的双宾构式的语义关系对双宾构式论元结构整合的影响 232

8.6.1双宾构式代表的是复合事件结构 232

8.6.2原型施事实现为主语,原型受事实现为宾语 233

8.6.3双宾结构是多个事件结构的叠加:致使转移+成功转移→领属关系的变化 236

8.6.4现代汉语“给予”和“索取”类双宾构式配位方式不同的解释 236

8.6.5英汉给予类动词和投掷类动词配位方式不同的解释 238

8.7小结 242

第九章 汉英语双宾构式的共性和差异 244

9.1共性之一:汉英双宾构式的句式语义相同 244

9.2共性之二:汉英双宾构式的原型特征相同 246

9.3共性之三:汉英双宾构式的构式义和动词语义的匹配模式相同 246

9.4差异之一:汉英双宾构式的范围不同 250

9.5差异之二:汉英双宾构式的概念模式不同 254

9.6差异之三:进入汉英双宾构式的动词不同 258

第十章 结语 263

10.1本书的研究特点 263

10.2本书的实用价值 267

10.3本书研究的不足 268

参考文献 269

致谢 2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