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  2012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  2012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 2012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林海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14149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的重点包括:(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3)食品安全舆情的引导机制。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专业人员跟踪本年度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根据网络舆情的热度筛选出网民关注度高的30~50条舆情进行分析,研究食品安全热点舆情的基本特征,研究食品安全舆情对社会的影响;(2)选择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展开调查,运用理论、软件,分析调查者对食品安全舆情真实性、政府处理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的方式等方面的评价;(3)为政府提供关于食品安全舆情的公众引导、政府引导食品安全舆情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 2012》目录

序言&刘大椿 1

导论 2

一、时代的困惑 2

二、研究的指向 3

三、《报告》的关注 4

四、研究内容 5

五、研究方法 12

六、研究路线 14

七、研究结论 16

第一章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概述 20

1.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内涵 20

1.1.1 舆情与网络舆情的内涵 21

1.1.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内涵 23

1.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24

1.2.1 主体 24

1.2.2 客体——食品安全公共事件 29

1.2.3 载体 31

1.2.4 时空因素 36

1.2.5 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38

1.2.6 构成要素关系 42

1.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43

1.3.1 信息不对称性 43

1.3.2 波及面广泛 45

1.3.3 极化现象明显 45

1.3.4 信息混杂 47

1.3.5 交互分布不均 48

1.3.6 突发性 49

1.3.7 即时性突出 49

第二章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 52

2.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缘起与生成特征 52

2.1.1 直接诱因:食品安全事件扎堆出现 53

2.1.2 现实逻辑:公众不安全感的集体释放 55

2.1.3 根本原因:网络平台上的碎片化语境 56

2.1.4 间接原因:监管部门治理不善 58

2.1.5 隐匿原因:网络霸权悄然滋生 61

2.1.6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生成特征 64

2.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生成模式 67

2.2.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生成效应 68

2.2.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生成机理 77

2.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生成的分析方法 82

2.3.1 网络海量信息抓取技术 83

2.3.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85

2.3.3 主题检测与跟踪技术 86

2.3.4 基于Web的文本挖掘技术 89

第三章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 93

3.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 93

3.1.1 单向传播媒介 93

3.1.2 双向传播媒介 95

3.1.3 即时互动传播媒介 97

3.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 98

3.2.1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99

3.2.2 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 101

3.2.3 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 103

3.2.4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路径 107

3.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108

3.3.1 传播者视角 108

3.3.2 传播内容视角 110

3.3.3 传播效果视角 112

3.4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114

3.4.1 危机信息传播理论 115

3.4.2 复杂网络理论 116

3.4.3 疾病传播理论 120

第四章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引导机制 125

4.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25

4.1.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的概念 125

4.1.2 当前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 125

4.1.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特征 127

4.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的基本环节 130

4.2.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 130

4.2.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 132

4.2.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评定 135

4.2.4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报告写作 136

4.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运行保障 136

4.3.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原则 136

4.3.2 预警机制的组织体系 138

4.3.3 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139

4.4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路径 140

4.4.1 保证信息安全 140

4.4.2 采用内容分级技术 142

4.4.3 采用信息过滤技术 144

4.4.4 建立数字化预案库 147

4.4.5 增进技术交流合作 147

4.5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的政策路径 148

4.5.1 相关媒体要注重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报道 148

4.5.2 加强对新型网络交互空间的引导 150

4.5.3 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和联动应急机制 154

4.5.4 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炒作 155

4.5.5 提高网络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 157

4.5.6 公众及网民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158

第五章 2011年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考察报告 161

5.1 《考察报告》的相关说明 161

5.1.1 数据的主要来源 162

5.1.2 数据的统计时间 162

5.1.3 研究的主要范围 162

5.2 2011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主要热点网络舆情事件 162

5.2.1 食品安全主要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范围 163

5.2.2 2009—2011年间食品安全主要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比较 163

5.2.3 2011年食品安全主要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特征 166

5.3 2011年食品安全主要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热度分析 168

5.3.1 热度分析的计算方法 169

5.3.2 热度的等级分类 169

5.4 2011年食品安全主要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地域分布 175

5.4.1 发达地区的特征 175

5.4.2 一般地区的特征 176

5.4.3 偏远地区的特征 177

5.5 2011年食品安全主要热点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特征 177

5.5.1 非法添加和造假事件成为关注重点 177

5.5.2 共性问题成为关注的核心 178

5.5.3 外国在华快餐行业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成为新热点 178

5.5.4 品牌食品企业更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 179

5.5.5 网络舆情成为公众参与的重要平台 180

5.5.6 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逐步凸显 181

5.6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体系中主要网络媒介的舆论强度 182

5.6.1 微博成为公民参与网络舆情的重要工具 182

5.6.2 媒体融合,共同打造监督平台 183

5.6.3 专业网站凸显纵深力量 184

5.6.4 网络社群发展迅猛 185

第六章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公众调查报告 187

6.1 调查说明与受访者特征 187

6.1.1 调查的组织 187

6.1.2 受访者特征分析 188

6.2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真实性评价与影响程度分析 190

6.2.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 190

6.2.2 现阶段网络舆情描述的食品安全现状的真实性 191

6.2.3 最信任的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发布途径 191

6.2.4 对官方与非官方发布的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的信任度比较 193

6.2.5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 194

6.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参与性 194

6.3.1 对网络舆情中的食品安全负面报道的参与行为 195

6.3.2 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热门事件的参与行为 195

6.3.3 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持不同看法时的参与行为 196

6.3.4 对政府保护网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行为的评价 197

6.3.5 对政府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批评性帖子采取相关行为的评价 198

6.4 对政府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真实性与运用网络能力的评价 198

6.4.1 重大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生时政府发布信息的真实性 199

6.4.2 政府公开食品安全事件敏感信息的透明度 199

6.4.3 重大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出现后政府反应的敏捷性 200

6.4.4 政府通过网络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能力 201

6.4.5 政府引导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能力 201

6.4.6 政府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普遍关注问题的反馈情况 202

6.5 对政府管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建言 203

6.5.1 回答普遍性的批评政府言论 203

6.5.2 通过网络就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的突出问题与网民交流 203

6.5.3 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 204

6.5.4 对网民网络言论的管理 205

6.5.5 对受普遍质疑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调查与结论处理 206

6.6 主要结论 206

6.6.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07

6.6.2 网民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敏感问题的行为比较理智 207

6.6 3对政府发布的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真实性与运用网络能力的评价并不高 207

6.6.4 受访者对政府的能力建设要求也不高 208

第七章 公众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参与度的研究报告 209

7.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政府责任 209

7.1.1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210

7.1.2 政府责任与目前在热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适度反应能力评价 212

7.1.3 本章的研究视角 214

7.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6

7.2.1 问卷设计 216

7.2.2 研究方法 216

7.3 结果分析 220

7.3.1 网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态度 220

7.3.2 聚类分析与不同类型网民的个体特征 222

7.4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225

第八章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与公众食品安全恐慌行为的分析报告 228

8.1 研究视角 228

8.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30

8.2.1 计划行为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 230

8.2.2 研究假设 232

8.3 研究的具体设计 236

8.3.1 样本选取 236

8.3.2 问卷设计 236

8.3.3 受访者基本特征 239

8.3.4 公众的恐慌行为 240

8.4 假设模型的验证 241

8.4.1 信度检验 241

8.4.2 因子分析法与变量指标确定 242

8.4.3 信效度检验与假设模型修正 243

8.4.4 参数检验与拟合评价 245

8.5 主要结论、政策含义与展望 250

8.5.1 主要结论 250

8.5.2 政策含义 251

8.5.3 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252

主要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