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印度吠檀多哲学史  上
印度吠檀多哲学史  上

印度吠檀多哲学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晶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21344
  • 页数:416 页
图书介绍:吠檀多(VedAnta)一词本意为“吠陀(Veda)的结尾(anta)”,实指整个吠陀文献的完结部分所形成的奥义书。吠檀多的另一个含义是“吠陀圣典的最深旨意”。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天启圣典(Zruti),也是它们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最忠实地秉承了吠陀的精神,创立出一种思想体系,专事研究宇宙的根本原理。这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思想体系,它在印度思想史上,对印度社会的思想、文化、宗教等影响最大,它始终是印度哲学的主流派;作为印度教的宗教哲学,其哲学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本书对印度吠檀多哲学在19世纪之前的历史进行了考察。
《印度吠檀多哲学史 上》目录

序章 1

第一节 吠檀多的产生 4

第二节 吠檀多派的主要哲学家 8

一从《梵经》到商羯罗之前的哲学家 8

二 商羯罗之后的哲学家 21

三 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的哲学家 25

第一章 正统派哲学的思想始源:吠陀 42

第一节 吠陀的成立及开展模式 42

一 历史过程 42

二 主要内容 46

第二节 《梨俱吠陀》的哲学思想 48

一《梨俱吠陀》的多神教 48

二《梨俱吠陀》的宇宙创世说 51

三 原人创世论 56

四 吠陀的轮回思想 61

第二章 正统派哲学的思想始源:奥义书 64

第一节 奥义书的成立及其意义 64

第二节 奥义书的哲学 66

一 梵与我的概念 66

二 梵我一如思想的发展 69

三“二梵”说与“二我”说 75

第三节 奥义书的解脱观 80

一《梵书》的理论 80

二 奥义书的轮回观 81

第四节 奥义书与原始佛教 87

一 理论基础解析 87

二 外在的区别 91

三 形上学立场的区别 92

第三章 《薄伽梵歌》的哲学思想 97

第一节 《薄伽梵歌》的背景及内容简介 97

第二节 《薄伽梵歌》与其他哲学派别的关系……, 102

一 数论 102

二 瑜伽 106

三 弥曼差 110

第三节 《薄伽梵歌》的哲学思想 112

一《摩诃婆罗多》的哲学思想 112

二 神我 117

三 原质 120

四 三德 123

第四节 《薄伽梵歌》的宗教观 127

一 瑜伽修行理论 127

二 神论 132

三 轮回说 136

第五节 伦理道德观 137

一 种姓的职责与义务 137

二 平等观 139

三 祭祀 141

第四章 吠檀多哲学的根本经典:《梵经》 144

第一节 《梵经》的年代、名义及其结构 144

第二节 《梵经》的不一不异论 148

第三节 《梵经》的宇宙观 151

第五章 乔荼波陀与《圣教论》 156

第一节 乔荼波陀的历史背景 156

一 名称与历史 156

二《圣教论》介绍 160

三《圣教论》发展线索 166

第二节 《圣教论》的哲学思想 171

一 唵的本体论思想 171

二 四位说的现象论 175

三 摩耶的幻相说 177

四 绝对不生说 180

五 梵我一如说 186

六 结论 190

第三节 乔荼波陀与佛教 190

一 理论的时代性和渗透性 191

二 理论上的比较 196

三 结论 210

第六章 商羯罗的哲学思想 213

第一节 商羯罗的生涯与历史时代背景 213

一 商羯罗的生平与年代 213

二 历史时代背景 216

三 商羯罗的著作 218

第二节 商羯罗思想研究 223

一 绝对的梵和阿特曼 223

二 宇宙论 236

三 个我观 249

四 认识论 253

第三节 解脱观 261

一 轮回的本质与主体 261

二 无明的本质 265

三 解脱论 271

第四节 商羯罗与佛教 275

一 问题的由来 276

二 吠檀多与佛教哲学的异同 278

三《梵经注》对佛教的批判 281

四《示教千则》对佛教的批判 289

五 结论 302

第五节 结束语 303

第七章 罗摩奴阇的限定不二论 305

第一节 罗摩奴阇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305

第二节 梵与个我、世界的关系 308

第三节 认识论 316

第四节 宗教伦理观 317

第五节 结论 321

第八章 摩陀婆的二元论 324

第一节 摩陀婆的生平及著作 324

第二节 摩陀婆的二元论 325

第九章 筏罗婆的哲学 329

第一节 筏罗婆的思想背景 329

第二节 《小注》的哲学思想研究 332

一 作为世界原因的梵 332

二 梵是无属性的行为主体 337

三 结论 338

第十章 16世纪不二一元论派的动向 340

第一节 时代和思想背景 340

第二节 摩吐苏陀那·沙罗须瓦提 342

第三节 其他哲学家 345

附录 印度吠檀多哲学的梵我观与朱熹理学之比较 349

参考文献 363

梵汉哲学术语译名对照 3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