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周口历史文化通览  文化卷  上
周口历史文化通览  文化卷  上

周口历史文化通览 文化卷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口历史文化通览》编委会编;穆仁先主编;邹文生,范耀刚,刘占国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507732795
  • 页数:504 页
图书介绍:
《周口历史文化通览 文化卷 上》目录

绪论 1

一、陈楚文化的形成 1

(一)先陈文化 4

(二)妫陈文化 5

(三)陈楚文化 6

二、陈楚文化的内涵 10

三、陈楚文化对中华早期文化的贡献 11

四、陈楚文化的现代价值 15

第一章 原始神话与伏羲、女娲始祖崇拜 17

一、女娲与创世母神 17

(一)女娲与生殖崇拜 18

(二)女娲与创世神话 24

二、周口崇祀女娲的习俗及其文化价值 30

三、太昊伏羲与始祖崇拜 34

(一)太昊、帝喾与帝舜 34

(二)伏羲考辨 37

(三)太昊伏羲并称及其“三皇之首”地位的确立 41

(四)龙凤合璧 44

四、伏羲的文化贡献 48

五、伏羲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意义 54

第二章 伏羲与易经文化 58

一、伏羲始画八卦 58

二、八卦的文化内涵 67

(一)伏羲先天八卦 68

(二)文王后天八卦 74

(三)八卦与河图、洛书 77

三、“群经之首”话《易经》 80

(一)名字的由来 81

(二)《易经》概述 82

四、《易经》的思想文化内蕴 85

(一)哲理——《易经》的思想精髓 85

(二)《易经》的文化蕴涵——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88

(三)《易经》的独特思维方式——中华思维的培育 91

(四)《易经》与自然科学 93

五、《易经》的卜筮功能 94

六、易学发展史略 98

(一)被历史湮没了的《三坟》 98

(二)已经失佚了的《连山》和《归藏》 99

(三)文王、周公与《易经》 101

(四)孔子《易传》 105

(五)巍巍壮观的宋代易学 112

七、六十四卦探秘 122

(一)六十四卦的衍生过程 123

(二)六十四卦次序 125

(三)卦的演绎与宇宙模式 135

(四)符号——弥纶天地之道 138

八、八卦方位图探秘 139

(一)先天(伏羲)八卦方位图 139

(二)后天(文王)八卦方位图 141

九、《河图》、《洛书》探秘 143

(一)《河图》、《洛书》之谜 143

(二)《河图》之谜 151

(三)《洛书》之谜 160

(四)河、洛产生年代及相互关系 170

十、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172

(一)认识六十四卦方圆图 173

(二)六十四卦圆图探秘 175

(三)六十四卦方图探秘 176

十一、太极图探秘 182

(一)太极及太极图综述 183

(二)太极图式 186

(三)太极图与八卦 189

(四)太极图与六十四卦 190

(五)太极图与气象 190

(六)太极图的普遍性意义 191

第三章 老子及其思想学说 195

一、老子考辨 196

(一)老子生地考 197

(二)老子的生平 200

(三)《老子》的主要版本 202

二、《老子》的哲学体系 209

(一)《老子》的宇宙论和本体论 209

(二)道法自然 211

(三)道的辩证法 213

三、老子的政治思想 215

(一)老子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 215

(二)“无为而治”的政治原则 216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218

四、《老子》的艺术价值 219

(一)《老子》的艺术成就 220

(二)《老子》的美学贡献 224

五、《老子》的文化渊源 225

(一)《老子》与女性生殖崇拜 225

(二)《老子》与巫史文化 227

(三)《老子》与《易经》 228

六、老子学说的发展及影响 229

(一)老子之弟子后学 229

(二)稷下黄老道家 232

(三)老子对诸子的影响 233

(四)秦汉时期的黄老学说 235

(五)老子学说与魏晋玄学 238

(六)唐宋元明清的道学与道教 240

(七)20世纪老子学说的复兴 241

七、道家与儒家 243

八、老子与道教 245

(一)道教的渊源 246

(二)从老聃到“太上老君” 247

九、老子的世界影响 249

第四章 姓氏文化及其源流 256

一、“万姓之源”说陈地 257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姓氏 257

(二)“万姓同根”,根在陈地 263

二、太昊伏羲都宛丘始正姓氏 267

三、神农炎帝都陈与姜姓的播迁 270

(一)炎帝及其在陈地的遗迹 270

(二)姜姓“四岳”及其分支 271

四、陈:得姓于陈地的中华大姓 276

(一)陈地与“陈” 276

(二)血缘先祖舜帝 278

(三)帝舜一氏二姓 282

(四)得姓始祖妫满 284

(五)陈国春秋 286

五、陈姓主脉及其播迁 289

(一)陈国宗室后裔 289

(二)陈平与户牖衍派 291

(三)陈汤与山阳支派 292

(四)陈寔与颍川支派 293

(五)陈朝与长城支派 295

(六)江州义门支派 298

(七)陈氏入闽、迁台与走向世界 302

(八)陈姓在当代中国的分布 304

六、妫汭五姓及陈姓的其他分支 306

(一)妫汭五姓 306

(二)田姓:陈姓引以为荣的一个重要分支 307

(三)胡姓:以谥为氏 309

(四)孙姓:因赐为氏 313

(五)王姓:以爵为氏 317

(六)袁姓:以字为氏 319

(七)姚姓:因生为姓 320

(八)夏姓:以字为氏 320

(九)陆姓:以乡为氏 321

(十)其他舜裔氏姓简略 322

七、李:起源于陈地的当代第一大姓 324

(一)得姓传说 324

(二)李姓探源 328

(三)远祖皋陶 331

(四)始祖老子 332

(五)兴盛与播迁 334

八、源于陈地的其他中华大姓 336

(一)张姓起源新证 336

(二)沈丘与沈姓 338

(三)项城与项氏 339

九、陈地名门望族 340

(一)阳夏谢氏 340

(二)太康袁氏 347

(三)长平殷氏 349

(四)南顿应氏 351

(五)宛丘符氏 353

第五章 周口学术发展史 354

一、商周时期的陈地学术 354

二、百家争鸣时期的陈地学术 359

(一)孔子游陈及其问礼于老子 359

(二)陈地孔门四弟子对儒家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369

(三)百家异说时期陈地其他学术活动 379

三、西汉初年的陈地学术 385

(一)汲黯的学术思想 386

(二)郑当时的学术思想 388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陈地学术 389

(一)薛汉的学术思想 389

(二)钟兴的学术思想 393

(三)周防及周举的学术思想 394

(四)李巡的学术思想 396

(五)应劭的学术思想 397

五、魏晋南北朝玄学时期的陈地学术 403

(一)阳夏谢氏家族的学术活动 403

(二)太康袁氏家族的学术活动 410

(三)长平殷氏家族的学术活动 419

(四)南顿应氏家族的学术活动 423

(五)四家族之外的其他学术活动 424

六、宋明理学时期的陈地学术(附唐代学术) 426

(一)唐代陈地学术 426

(二)宋明理学时期的陈地学术 428

第六章 周口文学概观 437

一、陈风:古代诗歌艺术的奇葩 437

(一)陈风的思想内容 438

(二)陈风的艺术风格 441

二、陈郡家族文学 443

(一)应氏家族文学 443

(二)袁氏家族文学 450

(三)谢氏家族文学 454

(四)陈郡殷氏文学 462

三、唐宋以后旅陈文学 470

(一)唐代旅陈作品 471

(二)苏辙、苏轼、张耒等与淮阳 474

(三)历代谒陵与凭吊诗词 480

四、元代戏剧文学 483

(一)石君宝与《秋胡戏妻》 484

(二)无名氏与《包待制陈州粜米》 488

五、周口明清诗词 493

(一)李梦阳与文学复古 494

(二)高梅阁与《形短集》 496

(三)耆英社和王新祯 499

(四)诗词学家张伯驹 5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