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21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前言 1
第一章 21世纪梦圆何处 1
一、20世纪变革的时代 2
从现在看未来,中国最有希望 2
作者的话 4
世纪末,世界也在巨变 4
经济腾飞导致社会巨变 6
西方工业文明也带来了惊人的不公正 7
贫富差别越来越大 8
西方工业文明的模式需要反思 9
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9
二、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10
政治家的慨叹 11
近代中国五次丧失现代化机遇 12
日本人的大炮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 15
“四个现代化日,我们定要设酒重祭” 16
当代中国也曾丧失了一次现代化的机遇 16
三、新世纪 新希望 17
再燃希望之火 17
冷静分析,医治“致命伤” 18
战胜困难,全方位发展 21
稳定,才能重现昔日的辉煌 22
第二章 追求最优化的社会结构 24
一、西方社会走向何处 25
信息社会来临 25
信息:一种战略资源 26
中产阶级和工人的变化 28
社会结构能否走向一统 28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结构 30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30
国家干部和工人 34
单位级别和个人地位 35
被捆在土地上的农民 36
三、新时期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37
什么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 38
农村各阶层 40
农民阶层分化的基本特征 46
阶层间的矛盾 51
农民分层结构的演化:农民将走向何处? 54
四、新时期城市的社会结构 57
谁是工人阶级 58
工人对自己的地位不满意 59
知识分子陷入困境 61
国家干部地位剧降 62
个体私有企业主 63
雇工阶层 63
打工仔,打工妹 64
调整城乡关系,打破身份界线 65
追求优化的社会结构 67
第三章 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68
一、人口——生存与发展中的难点 69
挤压生存空间 69
为壮大“革命队伍”而实施“人海战术” 70
中国人口最高峰将是16亿 71
“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73
人口身体素质——提高缓慢 74
经济发展缓慢是根本原因 76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呈现两极分化 77
教育滑坡有政策原因 79
跑步进入“老龄化” 81
人口迅速老龄化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82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审视人口增长 84
人口增长阻碍可持续发展 86
我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预测 87
二、粮食问题——生存与发展中的隐患 92
世界性的“粮食危机”确实存在 93
粮食增长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要求 95
粮食贸易中存在问题 96
粮食生产困难重重 96
世界粮食生产增长率下降 97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98
世界粮食贸易大转向 99
三、世界粮食前景预测 100
中国危机四伏的粮食供应 100
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 104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105
四、资源环境问题——生存与发展中的危机 105
环境污染严重 106
全球资源枯竭 107
水危机形势逼人 108
水资源日益短缺 109
水质不断恶化 110
土地资源退化 110
森林资源枯竭 112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113
草原退化 113
生物多样性锐减 113
矿产资源毁坏严重 114
矿区生态问题严重 115
能源资源的基本态势 116
能源开发面临困境 117
能源浪费 119
冲出困境 120
世界海洋开发对我国的挑战 121
我国海洋开发趋势 122
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方向 124
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25
五、生存与发展的出路 127
经济的超常发展,给环境带来巨大冲击 127
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 128
工业总体技术水平低,物料消耗高、损失大 129
工业布局不合理,加剧了污染危害 130
历史欠帐多,扩大了环境投资的缺口 131
经济发展中存在“政策失效”问题 132
节约资源才有出路 133
资源开发战略 135
清洁生产是必然的选择 136
“末端”治理暴露出问题 137
清洁生产势在必行 138
充满曲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8
第四章 未来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与对策 143
一、中国城镇化:面临三叉口 144
汹涌的“民工潮”——调查数据实录 145
市场造就“民工潮”——有关专家如是说 146
民工潮:有内在需求,也具备外部环境条件 147
资本原始积累的一种方式——专家新发现 148
期盼流动有序化——城市实践 149
未来大对策:只疏不堵,有序流动 150
二、构筑城市居民生活的保护屏障 153
“贫困”走进大都市 153
抽样调查亮起“红灯” 154
谁在贫困? 155
“群体贫困”初显“社会震荡力” 156
三、潜在忧患:贫困面有扩大化趋势 157
失业离我们并不遥远 158
急需关注的社会群体 158
近期社会调控力度有限 160
腐败加剧贫困 160
四、城市贫困化的社会深层原因及长期影响 161
贫困化原因之一:缺乏社会公平竞争机制 162
贫困化原因之二:“社会均衡器”运转失灵 163
贫困化原因之三:社会责任感退化 165
贫困化原因之四:财富境外流 166
贫困化原因之五:块块利益支配下的企业盲动 166
五、面对贫困,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167
义不容辞的责任 167
城市扶贫呼唤建立新机制 167
健全“社会均衡器”,防止两极分化 168
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开拓新路 169
促进就业:国家又出新举措 169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过渡 170
六、外来人口聚居区规范化管理的长期对策 171
城市外来人口聚居特征及其潜在的社会问题 171
他国经验可借鉴 173
孟学农副市长谈北京管理思路 175
运用教育手段参与城市管理的实践 177
“整治北京城”——聚居规范化管理上轨道 177
规范化管理的长期战略 178
七、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参与战略 180
世界城市也是多极结构的 180
中国也需要国际大都市 181
警惕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误区 182
发展趋势大展望 182
第五章 高科技将托起21世纪的中国 190
高科技浪潮 191
一、“星球大战”冲击波 191
科技产业化浪潮 193
信息时代正在来临 195
我国面对的挑战 196
冲击波引出“863” 199
二、在高技术领域,中国要有一席之地 203
“863”的重要影响 203
超级“863”即将启动 207
产业化初露峥嵘 208
“火炬计划”放光芒 209
高技术开发区显神威 212
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 218
高技术产品贸易增长迅速 221
三、技术创新:经济活力之源 224
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展缓慢的原因何在? 224
韩国发展经济的经验 230
印度重视科研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232
“科技兴国”的真正内涵 235
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对我国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235
科技与经济不能两张皮 236
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 237
完善科技领导新体制 238
必须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 240
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243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与动力 245
第六章 21世纪中国教育令人向往 25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51
一、国际教育大背景 251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重大影响 253
教育本身的趋势 254
未来教育的特点 255
美国的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 257
英国、加拿大的新目标 261
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改革 262
日本、韩国的教改计划举世注目 264
二、中国教育现状与问题 267
中国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268
中国教育已形成完整体系 269
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271
教育法制建设日益健全 教育投入稳步上升 272
问题和困难令人担忧 272
三、未来中国教育改进策略 274
经济宏观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275
政府《纲要》的规划与目标 276
实现目标任重道远 281
思考与建议 284
第七章 健康——人类永恒的追求 291
一、摆脱往日之困惑 292
如何缓解“医疗危机” 292
对人口危机与资源危机的反思 295
来自人口素质的忧虑 296
环境变化已经对健康构成威胁 296
对医用高新技术的思考 297
医药产业能否走出困境 298
振兴传统医药 299
医药信息服务怎样满足社会的需求 300
二、莫失今日之良机 300
促进发展的政治背景已经形成 301
走向世界的良好机遇已经出现 301
医药科技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 301
传统医药的国际化趋势已经明朗 302
医药科技的应用前景已经拓宽 302
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303
生命科学将成为世纪的带头学科 303
三、展示未来之鸿图 303
高新技术将处于主导地位 304
医药卫生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 305
医药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 306
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 307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309
医药产业将坚定地走技术创新之路 310
中医药将走上现代化道路 311
医药信息的网络化趋势 312
卫生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 313
公共卫生问题将成为关注的热点 314
四、我们将立足于何处? 317
加强创新药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318
加强新型药物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319
中药现代化的科技行动 320
继续开展节育与优生新技术研究 322
继续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研究 323
开展生物医学产品的研究开发 327
开展介入性诊疗技术及其相关器械的应用研究 328
加强医药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329
加快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330
加强医药信息业建设,更好地开展信息服务 333
第八章 万众企盼的社会保障 335
一、社会保障就是社会安全制度 336
反映生活质量的基本指标 337
体现分配政策的组成部分 337
社会安全钢的组成部分 338
各国的社会保障——各有不同 339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与变革 345
创立于新中国 345
完善于50年代末阶段(1957——1983) 349
改革于80年代 351
三、现实与问题 356
由规章向法规过渡 357
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有突破 358
构筑最后保障线 360
农村社会保障得到强化 363
问题仍很严重 364
四、改革方向与政策建议 366
不可能“从摇篮到墓地”全保 366
重点在于国有企业职工的保障 367
当务之急是建立失业保险 369
最根本的是要“保障”社会保障 371
第九章 重塑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373
一、人类的精神危机 374
二、阳光下的罪恶 376
道德天平的倾斜 376
封建迷信活动猖獗 377
黄、赌、毒沉渣泛起 378
假冒伪劣成为社会公害 379
拐卖妇女、儿童屡禁不止 380
腐败在蔓延 381
公民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381
英雄主义精神的泯灭和流氓意识的泛起 382
三、道德重建及其选择 383
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383
加强新文化建设,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84
正确评价人性 385
重视制度文明建设 386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87
重塑新的民族精神 387
主要参考资料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