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概述 1
1.1.1 中药药剂学的性质 1
1.1.2 中药药剂学常用名词术语 2
1.1.3 药物剂型分类 3
1.2 中药药剂的发展简史 4
1.3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 6
1.4 中药药剂的工作依据 9
1.4.1 药典概述 9
1.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9
1.4.3 其他国家药典 11
1.4.4 药品标准与制剂规范 11
2 药剂卫生 13
2.1 概述 13
2.1.1 药剂卫生的重要性 13
2.1.2 药剂卫生的基本要求 13
2.1.3 药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13
2.2 制药环境卫生 14
2.2.1 药厂建设的基本要求 14
2.2.2 卫生管理 15
2.2.3 净化和空调 15
2.3 灭菌法及无菌操作 18
2.3.1 物理灭菌法 18
2.3.2 滤过除菌法 24
2.3.3 化学灭菌法 26
2.3.4 无菌操作法 27
2.4 防腐与防虫 28
2.4.1 防腐与防虫的重要性 28
2.4.2 防腐与防虫的措施 29
2.4.3 防腐剂 30
2.4.4 药剂的无菌检查法 32
3 粉碎与筛析 34
3.1 粉碎 34
3.1.1 粉碎的含义和目的 34
3.1.2 粉碎的基本原理 34
3.1.3 粉碎的器械 35
3.1.4 粉碎的方法 41
3.2 筛析 45
3.2.1 筛析的含义和目的 45
3.2.2 药筛种类和药粉分等 45
3.2.3 过筛器械与使用原则 47
3.2.4 离析器械与使用方法 49
3.3 防尘与除尘 51
3.4 微粉学基本知识 52
3.4.1 概述 52
3.4.2 微粉的状态与测定法 52
3.4.3 比表面积 55
3.4.4 密度与孔隙率 56
3.4.5 微粉的流动性 57
4 浸提与分离 60
4.1 概述 60
4.2 溶媒 60
4.2.1 常用的溶媒 60
4.2.2 浸提辅助剂 62
4.3 浸提原理 62
4.3.1 植物性药材的浸提原理 62
4.3.2 动物性药材浸提原理 64
4.3.3 影响浸提的主要因素 64
4.4 浸提的方法与设备 65
4.4.1 浸渍法 65
4.4.2 浸渍设备 66
4.4.3 煎煮法 67
4.4.4 渗漉法 68
4.4.5 回流提取法 71
4.4.6 水蒸气蒸馏法 72
4.5 精制的方法 73
4.5.1 水提醇沉法与醇提水沉法 73
4.5.2 液-液萃取法 74
4.5.3 酸碱法 75
4.5.4 盐析法 76
4.5.5 透析法 76
4.5.6 分子筛法 77
4.5.7 聚酰胺吸附法 79
4.5.8 离子交换法 79
4.5.9 结晶法 80
4.6 分离的方法 81
4.6.1 普通滤过法 81
4.6.2 微孔滤膜滤过 84
4.6.3 超滤法 85
4.6.4 离心分离法 87
5 蒸发与干燥 92
5.1 概述 92
5.1.1 热传导 92
5.1.2 对流传热 92
5.1.3 辐射传熟 92
5.2 蒸发 92
5.2.1 影响蒸发的因素 93
5.2.2 常压蒸发 93
5.2.3 减压蒸发 94
5.2.4 薄膜蒸发 95
5.3 干燥 98
5.3.1 干燥的基本原理 98
5.3.2 影响干燥的因素 99
5.3.3 干燥设备与方法 100
6 增溶 乳化 混悬 107
6.1 概述 107
6.2 表面活性剂 107
6.2.1 组成 107
6.2.2 特点 108
6.2.3 种类 108
6.2.4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13
6.3 增溶 116
6.3.1 增溶的原理 116
6.3.2 增溶在药剂中的作用 117
6.3.3 影响增溶的因素 118
6.4 乳化 119
6.4.1 乳剂形成的原理 119
6.4.2 影响乳化作用和乳剂稳定性的因素 120
6.4.3 乳化剂的应 用 122
6.5 混悬 123
6.5.1 影响混悬的因素 123
6.5.2 混悬液的稳定剂 125
6.6 其他 126
7 中药房基本知识 127
7.1 概述 127
7.1.1 中药房的性质 127
7.1.2 中药房的组成与任务 127
7.2 中药房的设置 128
7.2.1 调剂室 128
7.2.2 制剂室 130
7.1.3 药库 130
7.3 调剂用药的供应 130
7.3.1 饮片的供应 130
7.3.2 中成药的分类 131
7.4 我国历代度量衡的演进与现代度量衡的规定 133
8 中药处方 138
8.1 概述 138
8.2 处方 138
8.2.1 处方的种类 138
8.2.2 医师处方 138
8.3 配方的基本知识 141
8.3.1 毒剧药和处方禁忌药 141
8.3.2 药物的性质、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143
8.3.3 处方的药物别名、并开及脚注 144
8.4 调配处方的主要程序及注意事项 147
8.4.1 审查处方 147
8.4.2 计算药价 147
8.4.3 调配 147
8.4.4 复核 148
8.4.5 发药 148
9 汤剂、合剂与煮散 151
9.1 汤剂 151
9.1.1 概述 151
9.1.2 类型与用途 151
9.1.3 制备 152
9.1.4 服药法 155
9.1.5 影响汤剂质量的因素 156
9.1.6 举例 159
9.2 中药合剂 160
9.2.1 概述 160
9.2.2 制备 160
9.2.3 举例 160
9.3 中药煮散 161
9.3.1 概述 161
9.3.2 制备 162
9.3.3 举例 162
10 浸出制剂 163
10.1 概述 163
10.2 酒剂与酊剂 163
10.2.1 酒剂的制备与举例 164
10.2.2 酊剂的制备与举例 165
10.3 糖浆剂与煎膏剂 166
10.3.1 糖浆剂 166
10.3.2 煎膏剂 170
10.4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172
10.4.1 流浸膏剂的制备与举例 172
10.4.2 浸膏剂的制备与举例 173
10.5 浸出制剂的质量讨论 174
10.6 浸出制剂的包装 175
10.6.1 液体浸出制剂的包装 175
10.6.2 固体或半固体浸出制剂的包装 175
11 动物药提取制剂 176
11.1 概述 176
11.2 胶体溶液 177
11.2.1 胶体溶液的种类 177
11.2.2 胶体溶液的特性 178
11.2.3 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179
11.3 胶剂 180
11.3.1 胶剂的制备 181
11.3.2 胶剂举例 183
11.3.3 胶剂的质量标准 185
11.4 明胶 186
11.4.1 明胶的性质 186
11.4.2 明胶的制法 188
11.5 脑垂体后叶激素及制剂 188
11.6 胰岛素的提取与制剂 189
11.6.1 提取粗制品 190
11.6.2 精制 190
11.6.3 制剂 190
11.7 胎盘制剂 190
11.7.1 紫河车与胎盘粉 191
11.7.2 紫河车浸膏 191
11.7.3 胎盘组织液 191
11.7.4 胎盘(丙种)球蛋白 192
11.7.5 胎盘血白蛋白 192
11.8 鹿茸制剂 193
11.8.1 口服鹿茸精提取与制剂 193
11.8.2 鹿茸胶 194
11.9 胆制剂 194
11.9.1 牛胆汁浸膏 194
11.9.2 人工牛黄 194
11.10 酶类制剂 198
11.10.1 酶类制剂的分类 198
11.10.2 酶制剂的稳定性与活力 199
11.10.3 酶制剂的一般提取方法 200
11.10.4 酶制剂举例 202
12 散剂与冲剂 206
12.1 散剂 206
12.1.1 概述 206
12.1.2 散剂的制备 206
12.1.3 各类型散剂的配制及举例 212
12.2 冲剂 217
12.2.1 概述 217
12.2.2 冲剂的制备 217
12.2.3 举例 224
12.2.4 冲剂的质量检查 226
13 胶囊剂与微囊剂(附脂质体) 227
13.1 胶囊剂 227
13.1.1 概述 227
13.1.2 胶囊的囊材 228
13.1.3 空胶囊的制备 228
13.1.4 硬胶囊剂 229
13.1.5 软胶囊剂 232
13.2 微囊剂 235
13.2.1 囊心物与囊材 236
13.2.2 微囊剂的制法 236
12.2.3 微囊剂质量的评价 241
13.3 脂质体 244
13.3.1 结构原理 244
13.3.2 脂质体的制法 245
13.3.3 多相脂质体 246
14 丸剂 248
14.1 概述 248
14.1.1 按制备方法分类 248
14.1.2 按赋形剂分类 248
14.2 水丸 249
14.2.1 水丸对药粉的要求 249
14.2.2 常用赋形剂的选用 249
14.2.3 水丸的制备 250
14.2.4 水丸的质量检查 257
14.2.5 水丸的分装与贮藏 258
14.2.6 举例 258
14.3 蜜丸 259
14.3.1 蜂蜜的选择与炼制 259
14.3.2 蜜丸的制备 261
14.3.3 蜜丸的质量检查 267
14.3.4 蜜丸常发生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268
14.3.5 举例 268
14.4 水蜜丸与浓缩丸 269
14.4.1 水蜜丸 269
14.4.2 浓缩丸 270
14.5 糊丸、蜡丸 272
14.5.1 糊丸 272
14.5.2 蜡丸 274
14.6 滴丸 275
14.6.1 基质与冷却剂的要求和选择 276
14.6.2 清制方法与设备 276
14.6.3 影响丸重与圆整度的因素 277
14.6.4 举例 279
14.7 丸剂染菌途径与防菌、灭菌的措施 279
14.7.1 丸剂染菌途径 279
14.7.2 防菌、灭菌的措施 280
15 片剂 282
15.1 概述 282
15.1.1 片剂的特点 282
15.1.2 片剂的分类 282
15.1.3 片剂的质量要求 283
15.2 片剂的赋形剂 284
15.2.1 稀释剂和吸收剂 284
15.2.2 润湿剂和粘合剂 285
15.2.3 崩解剂 287
15.2.4 润滑剂 288
15.3 片剂的制备 289
15.3.1 混颗粒法压片 289
15.3.2 干颗粒法压片 299
15.3.3 全粉末直接压片法 299
15.3.4 压片过程的理论 301
15.3.5 压片时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302
15.4 片剂的包衣 305
15.4.1 包衣的目的、种类和要求 305
15.4.2 包衣机械设备及应用 306
15.4.3 包衣物料及工序 308
15.5 片剂的质量检查 315
15.5.1 外观检查 316
15.5.2 片剂的鉴别 316
15.5.3 主药含量测定 316
15.5.4 重量差异限度 316
15.5.5 崩解时限 317
15.5.6 硬度检查(脆碎度测定) 318
15.5.7 溶出速率 319
15.6 片剂的包装和贮存 320
15.6.1 容器 320
15.6.2 数片器械与包装 320
15.7 举例 321
16 外用膏剂 325
16.1 概述 325
16.1.1 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 325
16.1.2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327
16.2 软膏剂 328
16.2.1 软膏剂的基质 329
16.2.2 各类软膏的制备方法 334
16.2.3 举例 337
16.2.4 软膏剂的质量评价 338
16.2.5 软膏剂贮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339
16.3 膏药 339
16.3.1 黑膏药 340
16.3.2 白膏药 347
16.4 橡皮膏 347
16.4.1 制法 347
16.4.2 举例 347
16.4.3 质量检查 349
16.5 糊剂与涂膜剂 349
16.5.1 糊剂 349
16.5.2 涂膜剂 350
17 栓剂 352
17.1 概述 352
17.1.1 栓剂的定义、种类及规格 352
17.1.2 栓剂的作用 353
17.2 栓剂的基质 355
17.2.1 基质的要求 355
17.2.2 基质的种类 355
17.3 栓剂的制法及举例 358
17.3.1 栓剂的制法 358
17.3.2 栓剂举例 360
17.4 栓剂的包装、贮藏及质量评定 361
17.4.1 栓剂的包装、贮藏 361
17.4.2 栓剂的质量评定 361
18 注射剂(附眼用溶液) 364
18.1 概述 364
18.1.1 注射剂的定义与特点 364
18.1.2 中药注射剂研制简况 364
18.1.3 注射剂的分类与应用途径 365
18.1.4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366
18.2 热原 367
18.2.1 热原的来源与组成 367
18.2.2 热原的基本性质 369
18.2.3 注射剂热原污染途径 370
18.2.4 注射剂中除去热原的方法 371
18.2.5 检查热源的方法 371
18.3 注射剂的溶媒 372
18.3.1 注射用水 372
18.3.2 注射用油 392
18.3.3 其他溶媒 393
18.4 注射剂的附加剂 394
18.4.1 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 395
18.4.2 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附加剂 395
18.4.3 防止主药氧化变色的附加剂 396
18.4.4 抑制微生物增殖的附加剂 397
18.4.5 调整pH的附加剂 397
18.4.6 调整渗透压的附加剂 397
18.4.7 减轻疼痛的附加剂 398
18.5 注射剂的容器 398
18.5.1 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式样 398
18.5.2 容器的质量与注射剂稳定性的关系 399
18.5.3 安瓿的质量检查方法 400
18.5.4 安瓿的切割与圆口 401
18.5.5 安瓿的洗涤与干燥 402
18.5.6 输液瓶等质量要求与处理方法 404
18.6 注射剂的制备 406
18.6.1 制备注射剂的工艺流程 406
18.6.2 注射剂原料的准备 406
18.6.3 配制与滤过 411
18.6.4 注射液的灌封 415
18.6.5 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 416
18.6.6 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417
18.6.7 注射剂的印字与包装 419
18.7 中药注射剂举例 419
18.8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421
18.8.1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421
18.8.2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讨论 423
18.9 输液剂与血浆代用液 427
18.9.1 输液的种类 427
18.9.2 输液的质量要求 427
18.9.3 渗透压的调节 428
18.9.4 输液剂的制备 431
18.9.5 输液剂举例 434
18.9.6 输液的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438
18.9.7 血浆代用液 439
18.10 粉针剂及其他注射剂 440
18.10.1 粉针剂 440
18.10.2 乳浊型注射剂 442
18.10.3 混悬型注射剂 446
18.11 附:眼用溶液剂 447
18.11.1 概述 447
18.11.2 眼用溶液的附加剂 448
18.11.3 滴眼剂的制备 451
18.11.4 滴眼剂举例 452
19 气雾剂 454
19.1 概述 454
19.2 气雾剂的组成 455
19.2.1 耐压容器 455
19.2.2 阀门系统 455
19.2.3 抛射剂 457
19.2.4 药物 458
19.2.5 气雾剂的类型 459
19.3 气雾剂的制法 459
19.3.1 气雾剂的处方设计 459
19.3.2 气雾剂的制备 460
19.4 气雾剂的质量检查 463
19.5 其他气溶剂 464
19.5.1 气压制剂 464
19.5.2 吸入剂 465
19.5.3 烟剂和烟熏剂 466
20 丹药 467
20.1 概述 467
20.2 制备丹药的设备及材料 467
20.3 丹药的配方和制备 468
20.3.1 红升丹、白降丹、轻粉等组方 468
20.3.2 各种丹药的制备 468
20.4 净化处理及防护措施 473
20.4.1 汞及汞化合物的环境卫生标准 473
20.4.2 有毒气体和固体的净化处理 474
21 其他制剂 477
21.1 露剂、口服液剂 477
21.1.1 露剂 477
21.1.2 口服液剂 477
21.2 锭剂、茶剂、糕剂 478
21.2.1 锭剂 478
21.2.2 茶剂 479
21.2.3 糕剂 480
21.3 灸剂、熨剂、钉剂 480
21.3.1 灸剂 480
21.3.2 熨剂 481
21.3.3 钉剂 481
21.4 棒剂、线剂、条剂 482
21.4.1 棒剂 482
21.4.2 线剂 482
21.4.3 条剂 483
21.5 海绵剂 483
21.5.1 概述 483
21.5.2 制法与举例 484
21.6 纸型片剂 486
21.6.1 含义与简介 486
21.6.2 制法与举例 486
21.7 膜剂 488
21.7.1 含义与简介 488
21.7.2 成膜材料 488
21.7.3 制备膜剂的处方组成 489
21.7.4 制备膜剂的工艺流程 489
21.7.5 举例 490
21.8 离子透入剂 490
22 药剂的稳定性 492
22.1 概述 492
22.2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492
22.2.1 温度 492
22.2.2 水份 493
22.2.3 空气中的氧 493
22.2.4 酸-碱催化作用 493
22.2.5 光线 494
22.3 药剂的化学变化及防止措施 494
22.3.1 水解引起的不稳定性 494
22.3.2 氧化引起的不稳定性 498
22.3.3 光化引起的不稳定性 501
22.3.4 变旋或其他反应引起的不稳定性 502
22.4 稳定性试验方法 503
22.4.1 留样观察法 503
22.4.2 化学动力学法 503
22.5 包装材料与药物稳定性的关系 511
22.5.1 玻璃 511
22.5.2 塑料 512
22.5.3 金属 513
22.5.4 橡胶 513
23 生物药剂学概论 515
23.1 概述 515
23.1.1 生物药剂学的含义 515
23.1.2 生物药剂学的内容和目的 516
23.2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 517
23.2.1 药物的体内转运过程 517
23.2.2 药物的吸收 518
23.2.3 药物的分布 520
23.2.4 药物的代谢 522
23.2.5 药物的排泄 523
23.3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524
23.3.1 生物体生理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525
23.3.2 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527
23.3.3 药物的相互作用对疗效的影响 535
23.4 生物利用度 538
23.4.1 概述 538
23.4.2 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法 539
23.4.3 体外溶解速率试验 543
23.5 药物动力学简述 545
23.5.1 概述 545
23.5.2 基本概念 546
23.5.3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 547
23.5.4 单室模型单剂量给药 548
23.5.5 多剂量给药 555
24 药物配伍变化 559
24.1 概述 559
24.2 中药学的配伍变化 559
24.2.1 中药处方的组方原则和配伍方法 560
24.2.2 中药配伍禁忌 560
24.2.3 中西药配伍 562
24.3 药理学的配伍变化 563
24.4 药剂学的配伍变化 566
24.4.1 物理的配伍变化 566
24.4.2 化学的配伍变化 568
24.5 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569
24.6 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 572
24.7 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573
24.7.1 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573
24.7.2 测定变化点的pH 573
24.7.3 稳定性实验 574
24.7.4 紫外光谱、薄层层析方法 575
25 中药剂型改进 576
25.1 剂型改进的指导思想和意义 576
25.1.1 剂型改进的指导思想 576
25.1.2 剂型改进的意义 576
25.2 剂型改进的方法 576
25.2.1 单味药提制法 576
25.2.2 原方改型法 577
25.2.3 修方改型法 578
25.3 中药制剂系统研究法 581
25.3.1 科研选题 581
25.3.2 处方设计 582
25.3.3 剂型选择 582
25.3.4 工艺研究 583
25.3.5 质量控制 584
25.3.6 基础医学实验 585
25.3.7 临床验证 585
25.3.8 举例 586
26 实验指导 592
26.1 实验规则与要求 592
26.2 蜜丸中活螨及螨卵的检查 592
26.3 参观中药厂 593
26.4 参观中药房 593
26.5 不同煎药方法对汤剂中大黄总蒽醌类的影响 593
26.6 药酒、糖浆或煎膏的制备 595
26.7 阿胶与新阿胶质量比较 598
26.8 散剂与冲剂的制备 599
26.9 微型包囊 600
26.10 水丸和蜜丸的制备 601
26.11 滴丸的制备 601
26.12 片剂制备与质量检查 602
26.13 软膏剂与硬膏剂的制备 604
26.14 栓剂的制备 606
26.15 注射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查 607
26.16 丹剂的制备 608
26.17 膜剂的制备 609
26.18 稳定性实验 609
26.19 片剂溶解速率测定 610
26.20 中药剂型改进设计 613
附1 本实验所需主要仪器,用品 613
附2 实验报告项目 614
附3 本实验所需主要原辅料、药品试剂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