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邓景发,范康年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040041685
  • 页数:82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 1

1-1 引言 1

(二)体系的状态和性质 2

(一)体系和环境 2

1-2 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2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3

1-3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三)过程和途径 3

(四)热力学平衡 3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4

(三)内能U的概念 5

(四)功和热量 6

1-4 可逆过程和最大功 7

(一)焓的概念 11

1-5 焓和热容 11

(二)热容的概念 12

(三)理想气体热容 13

(五)Cp与Cv的关系 15

(四)气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15

1-6 焦耳实验 16

(二)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18

(一)绝热过程的定义 18

1-7 绝热过程 18

(三)理想气体各种不同方式的绝热膨胀过程 19

(四)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膨胀和恒温可逆膨胀的比较 21

1-8 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 22

(一)焦耳-汤姆逊效应 24

1-9 焦耳-汤姆逊效应 24

(二)焦耳-汤姆逊系数 25

(一)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态 28

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8

(二)反应进度 29

(三)反应热的测定 30

(四)恒压反应焓变△rH与恒容反应内能变化△rU之间的关系 31

(六)盖斯定律 32

(五)恒压反应焓变的实验测定 32

(一)燃烧焓 33

1-11 几种热效应——常温反应焓变的计算 33

(二)生成焓 34

(四)溶解热和稀释热 37

(三)离子生成焓 37

(五)从键焓估算反应焓变和生成焓 38

1-12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高温反应焓变的计算 43

2-1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什么问题 49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49

2-2 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 50

2-3 过程方向性的判据——熵函数 52

2-4 熵变的计算 56

(一)恒温过程的熵变 57

(二)变温过程的熵变 60

(三)相变过程的熵变 62

(四)化学反应的熵变 63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各种表述 65

2-5 热力学第三定律 65

(二)标准熵的计算 67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 68

(四)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69

(一)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的引出 70

2-6 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 70

(二)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功的关系 72

(三)吉布斯自由能的含义及其计算 74

2-7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77

(二)麦克斯韦关系式 79

(一)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关系式 79

2-8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79

(三)麦克斯韦关系式的一些应用 81

(二)平衡压力与平衡温度关系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86

(一)蒸气压概念 86

2-9 纯物质两相间的平衡 86

(一)化学势概念的引出 89

2-10 化学势 89

(二)化学势概念的应用 92

(三)理想体系和实际体系中的化学势 93

(一)偏摩尔量的定义 103

3-1 偏摩尔量 103

第三章 溶液 103

(二)偏摩尔量的测定 104

(三)偏摩尔量的基本公式 105

(四)化学势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 106

(一)理想溶液的定义 109

3-2 理想溶液和稀溶液 109

(二)理想溶液的性质 110

(三)稀溶液的定义和溶质的标准态 113

3-3 稀溶液的依数性 117

(一)沸点升高 118

(二)凝固点降低 120

(三)渗透压 121

(一)实际溶液和理想溶液的偏差 124

3-4 实际溶液和活度 124

(二)活度的测定 128

(三)超额函数 131

4-1 化学反应的自由能降低原理 136

第四章 化学平衡 136

4-2 化学反应等温式 138

(一)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141

4-3 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计算 141

(二)平衡常数的测定和计算 142

(三)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方法 143

(四)平衡转化率和平衡组成计算 147

4-4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150

4-5 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 153

4-6 苯乙烯(常压气相反应)生产条件分析 155

(二)稀释剂或惰性气体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156

(一)压力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156

(四)温度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157

(三)原料组成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 157

4-7 乙酸乙酯(液相反应)生产条件的分析 159

4-8 合成甲醇(高压气体反应)生产条件的分析 162

4-9 复杂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计算 165

5-1 相律 169

第五章 相平衡 169

(三)自由度 170

(二)组分数 170

(一)相 170

(四)相律的推导 171

5-2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 172

(一)水的相图 173

(二)升华操作原理和水杨酸的升华提纯 174

(三)二级相变 175

(一)液固体系相图的绘制 178

5-3 二组分液固体系 178

(二)杠杆规则及其应用 180

(三)溶解度曲线的计算 181

(四)生成稳定和不稳定化合物的液-固体系 182

(五)生成完全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184

(六)生成部分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 186

(一)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 188

5-4 二组分气-液体系 188

(二)完全互溶的实际溶液的气-液平衡 190

(三)蒸馏操作原理 193

5-5 部分互溶的二组分液-液体系 195

5-6 完全不互溶的二组分液-液体系 197

5-7 三组分体系 199

(一)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 200

(二)固-固-液盐水体系 201

第六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 204

(一)表面自由能及其定义 205

6-1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205

(二)表面张力 206

(一)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207

6-2 弯曲液体表面的现象 207

(二)附加压力与曲面的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 208

(三)表面曲率与液体蒸气压的关系 209

(二)接触角与润湿的关系 211

(一)粘附功 211

6-3 润湿和铺展 211

(一)表面相和表面过剩量 213

6-4 表面相热力学 213

(二)吉布斯吸附方程式 214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在界面上和溶液中的定向排列 216

6-5 表面活性剂 216

(二)表面活性剂的几种作用 218

(三)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 221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222

6-6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222

(二)吸附势能曲线 223

(三)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224

(四)费罗因德利希和捷姆金吸附等温式 227

(五)BET吸附等温式及比表面测定原理 228

(一)胶体体系的分类 229

6-7 胶体分散体系 229

(二)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电化学性质 230

(一)从经典物理学到旧量子论 238

7-1 波粒二象性 238

第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 238

(二)实物微粒的波动性 241

(三)波粒二象性的统计解释 243

(四)测不准关系 244

(一)算符 246

7-2 量子力学 246

(二)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249

(三)定态薛定谔方程 252

(一)一维势箱中的粒子 254

7-3 简单应用 254

(二)线性谐振子 258

(三)刚性转子 260

附录Ⅰ:线性谐振子方程的解 266

附录Ⅱ:刚性转子方程的解 267

第八章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 272

(一)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 273

8-1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273

(三)Ф(φ)方程的解 274

(二)分离变量 274

(五)R(r)方程的解 275

(四)Θ(θ)方程的解 275

(一)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77

8-2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解的讨论 277

(二)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示 280

(三)平均动能和平均位能 286

(一)定态微扰法 288

8-3 近似方法和氦原子 288

(二)变分法 289

(三)氦原子 291

(二)自旋波函数和角动量 295

(一)电子自旋假设 295

8-4 电子自旋和保里原理 295

(三)保里原理 296

(一)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单电子近似 299

8-5 多电子原子结构 299

(二)自洽场方法 300

(三)中心力场近似和屏蔽模型 302

(四)轨道能量和能级次序 304

(五)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 308

(一)角动量的耦合 309

8-6 原子的状态和原子光谱项 309

(二)原子光谱项 311

(三)原子光谱项对应的能级 314

(一)跃迁几率和选择定则 317

8-7 原子光谱 317

(二)碱金属原子光谱 319

(三)塞曼效应 321

附录Ⅰ:R(r)方程的解 323

第九章 共价键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 326

(一)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和H+2的薛定谔方程 327

9-1 氢分子离子的线性变分法处理 327

(二)线性变分法解薛定谔方程 328

(三)积分H?a、Hab和Sab的含义 330

(四)结果讨论 331

(一)分子轨道——分子中单电子波函数 333

9-2 分子轨道理论 333

(二)LCAO方法和成键三原则 334

(三)分子轨道的分类和符号 336

(一)双原子分子轨道的符号和能级 338

9-3 双原子分子结构 338

(四)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原则 338

(二)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339

(三)异核双原子分子结构 341

(一)角动量和谱项符号 343

9-4 双原子分子光谱项 343

(二)各种组态的电子谱项 344

(三)分子的电子谱项 345

(一)海特勒-伦敦法处理氢分子 346

9-5 H2分子结构和价键理论 346

(二)价键理论要点 349

(三)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比较 350

(一)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354

10-1 对称操作及其组合规律 354

第十章 分子对称性和群论初步 354

(二)对称操作组合规则 355

(三)对称操作对易规律 356

10-2 群的知识和分子点群 357

(一)群的定义 358

(二)子群、共轭类和群的同构 359

(三)分子点群和分类 360

(四)分子所属点群的确定 363

(五)分子的对称性和分子的物理性质 364

(一)对称操作的矩阵表示 365

10-3 群的表示和特征标 365

(二)群表示定义和性质 368

(三)不可约表示的性质 369

(四)特征标表介绍 371

(一)波函数作为不可约表示的基 373

10-4 群表示理论的应用 373

(二)群的直积表示 374

(三)投影算符法求对称性匹配函数 376

(一)离域分子轨道 381

11-1 饱和多原子分子结构 381

第十一章 多原子分子结构 381

(二)杂化轨道理论 385

(三)定域轨道的概念以及和离域轨道关系 389

(一)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391

11-2 共轭分子结构 391

(二)HMO应用实例 392

(三)共轭直链多烯和共轭环多烯 396

(四)含杂原子和无机共轭分子 398

(五)共轭大π键形成的条件和类型 400

(一)缺电子分子结构和多中心键 401

11-3 缺电子分子和原子簇的结构 401

(二)原子簇化合物及其结构规则 404

(一)晶体场理论 407

11-4 配位化合物结构 407

(二)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 410

(三)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 412

(四)σ-π配键与有关的配位化合物 417

(一)常用计算方法简介 420

11-5 分子性质的计算 420

(二)电离能和体系的总能量 422

(三)键能和解离能 423

(四)分子的几何构型和偶极矩 424

(五)电荷分布,键级和分子图 425

(一)结构的周期性和点阵 430

12-1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点阵理论 430

第十二章 晶体结构 430

(二)点阵单位和晶胞 431

(三)晶面及其表示法 433

(四)晶体的特征和晶体的缺陷 435

(一)晶体结构所可能包含的对称元素 437

12-2 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及其分类 437

(二)对称性与周期性相适应原理 440

(三)晶系的划分和14种空间点阵型式 442

(四)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和32点群 443

(五)晶体的微观对称性和230空间群 444

(一)金属键和能带理论 445

12-3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结构 445

(二)金属单质的三种典型结构 451

(三)金属原子半径 455

(四)合金的结构 456

(五)金属表面结构 457

(一)离子键和点阵能 459

12-4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结构 459

(二)离子晶体的几种典型结构 462

(三)离子半径和离子的堆积规则 463

(四)离子极化 465

(五)复杂离子化合物及其结构规则 466

(一)共价键型晶体结构——金刚石 468

12-5 共价键型晶体结构和混合键型晶体结构 468

(二)混合键型晶体结构——石墨 469

12-6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对应的晶体结构 470

(一)分子间作用力 471

(二)分子型晶体和范德华半径 472

(三)氢键和氢键型晶体 474

13-1 微观结构测定方法概论 479

第十三章 微观结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79

(一)刚性转子模型 482

13-2 分子转动光谱 482

(二)非刚性转子模型 483

(四)多原子分子转动光谱简介 484

(三)转动光谱的应用 484

(一)谐振子模型 486

13-3 分子振动光谱 486

(二)非谐振子模型 487

(三)振动光谱的应用 488

(四)谱带的精细结构(振动-转动光谱) 490

(五)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简介 491

(一)双原子分子电子能级和选律 495

13-4 电子光谱 495

(二)谱带系一般结构(电子-振动光谱) 496

(三)富兰克-康登原理及其应用 497

(四)多原子分子电子光谱简介 498

(一)拉曼散射效应 499

13-5 拉曼光谱 499

(二)双原子分子的拉曼光谱 500

(三)激光拉曼光谱简介 501

(一)核磁矩和核磁共振的一般原理 502

13-6 核磁共振谱 502

(二)化学位移 505

(三)核的自旋-自旋耦合作用 508

(一)顺磁共振基本原理 509

13-7 顺磁共振谱 509

(二)g因子,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 510

13-8 电子能谱 513

(一)电子能谱基本原理 513

(二)紫外光电子能谱(UPS) 514

(四)俄歇电子能谱(AES) 518

(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18

(一)X射线的产生以及与晶体的相互作用 520

13-9 X射线衍射法 520

(二)衍射方向 521

(三)衍射强度 524

(四)实验方法 525

(一)电子衍射法与X射线衍射法比较 528

13-10 电子衍射法 528

(二)电子衍射法测定气体分子的几何结构 529

(三)低能电子衍射法在表面分析中的应用 530

(一)概率 534

14-1 基本概念 534

第十四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534

(二)宏观态和微观态 535

(三)热力学概率和熵 537

(四)独立等同可辨和不可辨的粒子体系 539

(一)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法 541

14-2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 541

(五)量子态,能级和简并度 541

(二)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542

(一)配分函数的物理意义 548

14-3 配分函数及其与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548

(二)独立等同可辨粒子体系的热力学函数 549

(三)独立等同不可辨粒子体系的热力学函数 550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统计解释 552

14-4 热力学三大定律的统计解释 552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统计解释 553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 553

(一)平动配分函数 556

14-5 配分函数的计算 556

(二)转动配分函数 559

(三)振动配分函数 562

(四)电子配分函数 566

(六)粒子的全配分函数 568

(五)核配分函数 568

(一)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 570

14-6 量子统计 570

(二)费米-狄喇克统计法 571

(三)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热容 572

(二)自由能函数G?m(T)-H?m(OK)/T的计算和应用举例 573

(一)能量零点的选择对粒子配分函数的影响 573

14-7 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 573

(三)从配分函数直接计算平衡常数 575

第十五章 宏观反应动力学 580

(一)化学反应速率 583

15-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583

(二)质量作用定律 584

(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585

(一)零级反应 586

15-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586

(二)一级反应 587

(三)二级反应 589

(四)三级反应 591

(五)速率方程的确定 592

(一)温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 596

1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96

(二)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98

(三)活化能的物理意义 599

(一)对峙反应 600

15-4 典型的复杂反应 600

(二)平行反应 601

(三)连续反应 603

(一)稳态近似 606

15-5 稳态近似和平衡态近似 606

(二)平衡态近似 607

15-6 微观可逆性原理和仔细平衡原理 609

15-7 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610

(一)直链反应 612

15-8 链反应 612

(二)支链反应——燃烧和爆炸反应 615

(一)遭遇对 619

15-9 液相反应 619

(二)扩散控制的反应 620

(三)液相中的快速反应 622

(四)化学振荡反应 624

15-10 流动体系的速率方程式 626

(一)理想活塞流的反应速率方程式 627

(二)理想回混流的速率方程式 629

(一)催化剂的特性 631

15-11 催化反应 631

(三)气-固相催化反应 634

(二)均相催化反应 634

(一)硬球碰撞模型 639

16-1 双分子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 639

第十六章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 639

(二)反应硬球碰撞模型 641

(三)反应硬球碰撞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 643

(一)势能面 645

16-2 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645

(二)过渡态理论 647

(三)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 651

(一)林德曼理论 654

16-3 单分子反应理论 654

(二)RRKM理论 657

16-4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658

(一)实验事实 659

(二)能量相关理论 660

(三)前线轨道理论 663

第十七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和表面化学 667

17-1 宏观速率常数与微观速率常数的关系 668

17-2 势能面及经典轨迹计算 670

(一)反应势能面特征对产物能量配分的影响 672

(二)有势垒的反应对反应物能量的选择性要求 673

(三)反应物分子的相对质量对于产物能量配分的影响 674

(一)化学发光光谱 675

17-3 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 675

(二)交叉分子束实验 677

17-4 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682

(三)表面反应的研究 683

(二)表面结构的研究 683

(一)表面组成的研究 683

17-5 表面组成和价态对表面反应性能的影响 685

17-6 表面结构与表面反应性能的关系 688

(一)热脱附方法研究表面吸附态 691

17-7 表面吸附态和表面反应机理 691

(二)用表面能谱研究表面吸附态 694

(三)表面反应机理 695

18-1 光化学基本定律 699

第十八章 光化学 699

(二)比尔-朗伯光吸收定律 700

(一)光化学第一定律 700

(三)光化当量定律 701

(一)分子的态能级图 703

18-2 光物理的基本过程 703

(二)光激发和辐射跃迁 704

(三)无辐射跃迁 705

(四)分子间能量转移和猝灭过程 707

(一)光化学反应的类型 709

18-3 光化学反应 709

(二)光解离和预解离反应 711

(三)闪光光解动力学 712

(一)激光的基本原理 714

18-4 激光化学 714

(二)激光器的类型和基本特性 717

(三)激光化学反应中的光激发过程 718

(四)红外激光化学 719

(五)激光分离同位素 721

(六)超短脉冲紫外激光诱导化学反应 722

(一)金属导体和离子导体 725

19-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 725

第十九章 电化学 725

(二)法拉第定律 726

(三)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728

(四)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732

(一)离子强度和活度系数 738

19-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738

(二)强电解质的离子相互作用理论 739

(三)离子强度对溶液中离子反应速率的影响 744

(一)化学反应和电池 745

19-3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745

(二)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 746

(三)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 747

(四)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测定 748

(五)可逆电池电动势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活度的关系 749

(六)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和温度关系 751

(一)电极电势表达式 754

19-4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754

(二)标准电极电势 755

(三)可逆电极的种类 757

(四)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759

(五)电池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760

(一)浓差电池 762

19-5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 762

(二)液体接界电势 763

(三)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 764

(一)用氢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溶液pH 766

19-6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势 766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一般工作机理 767

(三)电化学传感器 768

(四)膜电势 769

19-7 电解和极化现象 769

(一)极化和超电势 769

(二)超电势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772

(三)氢超电势理论 776

19-8 应用电化学 779

(一)电解 779

(二)金属的电沉积 780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腐 782

(四)化学电源 784

(一)表面电化学 788

19-9 电化学中的若干现代研究课题 788

(二)光电化学 791

附录 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