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家代表人物 1
法家 1
管仲 3
少正卯 4
孙武 5
李悝 6
西门豹 7
吴起 8
孙膑 9
商鞅 10
荀况 12
韩非 12
秦始皇蠃政 16
李斯 17
汉高祖刘邦 19
吕雉 20
贾谊 21
汉武帝刘彻 22
桑弘羊 25
王充 26
曹操 28
诸葛亮 30
范缜 31
贾思勰 32
武则天 34
刘知几 35
柳宗元 37
刘禹锡 38
李贺 40
王安石 41
沈括 43
陈亮 44
张居正 46
李贽 48
王夫之 49
龚自珍 51
魏源 53
严复 54
章炳麟 56
二、历史事件 59
相地而衰征 59
齐桓称霸 59
初税亩 60
三分公室(四分公室) 61
季氏岀其君 62
田氏专齐 64
三家分晋 65
开阡陌 66
除吕不韦 67
荆轲刺秦王 68
远交近攻 69
秦并六国 70
车同轨,书同文 71
郡县制 72
焚书坑儒 73
焚汉之争 74
汉承秦制 76
御匈奴 77
抑豪强 78
平吴楚七国之乱 79
杨可告縜 80
盐铁会议 81
刘询痛斥太子爽 82
袁曹官渡之战 83
王叔文改革 85
王安石变法 86
尼布梦条约 88
三、政治思想 90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90
法后王 90
以今持古 92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93
以古非今者族 93
有叛将而无叛州 94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95
善人不践迹 96
法敝而更不可复 97
一祖之法无不敝 98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98
因世变化,与时俱新 99
力今以胜古 100
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 101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 102
任力不任德 103
除奸去虱 104
才行反时者死无赦 105
尚贤使能 105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106
法、术、势 108
法不阿贵 109
施赏不迁,行诛无赦 110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110
明君务力 111
禁朋党 112
塞私门 113
除五蟗 114
唯才是举 114
威之以法 115
兵者,国之大事 116
修道而保法 117
尽地力之教 118
富国强兵 119
农战(耕战) 120
崇本抑末 121
以战去战,以刑去刑 121
得之则凝,兼并无强 122
蓄积者天下之大命 123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124
强兵足食 125
浮屠害政,桑门蠹俗 126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27
四、哲学思想 129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29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130
明于天人之分 131
制天命而用之 132
形具而神生 133
缘天官 134
善假于物 135
涂之人可以为禹 136
参验 137
缘道理以从事 138
龟荚鬼神不足举胜 139
天道自然也,无为 140
圣人不能先知 141
任耳目以定情实 142
形质神用 143
天与人交相胜 145
理昧而言天 146
因事作则 147
天下万物皆生于两 147
知必以行为功 148
无其器则无其道 149
理在事中 150
不行不能知 151
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152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53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153
阴阳接而变化起 154
物有生死,理有存亡 155
矛与盾不可两立 156
道立于两 157
新故相除 158
天地之化日新 159
人性恶 160
明分使群 161
当今争于气力 162
世异则事异 163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164
势之必然处见理 165
五、教育思想 167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不可以得之 167
行之,明也 168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9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69
贵其能用 170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 171
学者学以成人 172
炼有多少,器有精粗 173
学农 173
求才为学,皆必以有用为宗 174
六、对孔学的批判 176
诗书礼乐,无益于治 176
呼先王以欺愚者 177
儒以文乱法 177
愚诬之学 178
守旧术,不知世务 179
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 180
五常不可以谓之性 180
断烂朝报 181
孔孟之学真迂阔 182
腐儒不达时变 182
无学无术 183
无以孔夫子之定本行罚赏 184
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185
害风俗以陆沉天下 185
以理杀人 186
三纲之慑人足以杀其灵魂 187
圣人牢笼天下之至术 188
师心自用 189
以富贵得禄为心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