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云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6091·34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述 1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1

一诉讼的概念 1

二刑事诉讼的概念 3

三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5

第二节 剥削阶级国家刑事诉讼法概述 6

一奴隶制国家刑事诉讼法的本质和特点 6

二封建制国家刑事诉讼法的本质和特点 9

三资本主义国家刑事诉讼法的本质和特点 12

四国民党政府刑事诉讼法的本质和特点 2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产生和发展 23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3

二抗日战争时期 28

三解放战争时期 33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37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 42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44

一刑事诉讼法与刑法 44

二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 46

三刑事诉讼法与法院、检察院组织法 48

第二章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性质和任务 50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 50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 51

二以宪法为根据 55

三结合我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经验 57

四从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58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性质 58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阶级实质 58

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特点 60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62

第三章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66

第一节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66

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的含义 66

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的必要性 68

第二节 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69

一法定程序是我国长期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 69

二法定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民主性的体现 70

三遵守法定程序是刑事诉讼任务的保证 70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71

第三节 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 71

二 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是我国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 72

三正确贯彻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72

第四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73

一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含义 73

二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75

三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要求 75

第五节 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76

一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含义 76

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意义 77

三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的阶级性 78

四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同资产阶级法律面前四 人人平等口号的原则区别 79

第六节 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79

一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概念 80

二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在诉讼中的体现 80

三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要注意的问题 82

第七节 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83

一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意义 83

二认真贯彻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84

一两审终审制的概念 85

第八节两审终审制 85

二两审终审制的意义 86

三贯彻两审终审制需要明确的问题 86

第九节 审判公开 87

一什么叫审判公开 87

二审判公开的意义 89

三要认真执行审判公开原则 89

第十节 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90

一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含义 90

二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 91

一 人民陪审员参加陪审的意义 92

第十一节 人民陪审员参加陪审 92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变化 93

第十二节 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94

一诉讼参与人的概念和在诉讼中的地位 94

二确实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利 95

第十三节 依法不予追诉原则 96

一依法不予追诉的概念和意义 96

二对遇有不予追诉情形的的处理 98

第十四节 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本法 98

一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本法的意义 98

二尊重国际惯例,实行对等原则 99

第四章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当事人 101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侦查机关 102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检察机关 103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中的审判机关 105

第四节 回 避 106

一回避的概念和意义 106

二回避的理由和适用范围 107

三 回避的程序 108

一自诉人 109

第五节 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109

二被告人 112

第六节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 113

一被害人的概念和法律地位 113

二对被害人应有的法律保障 114

第五章管 辖 116

第一节 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116

第二节 职能管辖 117

一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18

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19

第三节 审判管辖 121

三 公安机关受理的案件 121

一级别管辖 122

二地区管辖 124

三指定管辖和移送管辖 125

第六章辩 护 128

第一节 我国的辩护制度 128

一辨护权的概念和意义 128

二我国的辨护制度 131

第二节 辩护人的范围和辩护的种类 133

一辨护人的范围 133

二辨护的种类 135

第三节 辩护人的地位和责任 138

一辩护人的地位 138

二辩护人的责任 139

第四节 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140

一辩护人的权利 140

二辩护人的义务 142

第七章诉讼证据 145

第一节 证据概述 147

一什么是诉讼证据 147

二证据事实在诉讼中存在的形式 158

三证据分类 170

第二节 我国证据制度的类型 176

一证据、证据法、证据制度三者的关系 176

二证据制度类型的规定性 178

三我国证据制度的类型命称 179

四我国证据制度的特点 182

第三节 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 185

一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运用三者的相互关系 186

二收集证据的方法 195

三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 205

第四节 诉讼证明 217

一诉讼证明概念 218

二证明对象 219

三举证主体 224

四证明的任务、要求、目的 238

第八章 强制措施 247

第一节 强制措施的概念、目的、性质 247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 247

二强制措施的目的 248

三强制措施的性质 249

一实施强制措施的机关 250

第二节 实施强制措施的指导方针 250

二实施强制措施必须坚持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251

一拘传 252

二取保候审 252

第三节 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253

三 监视居住 254

第四节 拘 留 255

一拘留的概念、性质和目的 255

二 拘留的对象和条件 256

三拘留的程序和时间 257

四 群众扭送 258

第五节逮 捕 259

一逮捕的概念和意义 259

二逮捕的条件 260

三逮捕的程序 261

四逮捕的羁押期限 263

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 266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 266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266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 267

三构成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 268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 269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269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270

三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270

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理 271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271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 272

第二节 送 达 273

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 275

第一节 期 间 275

第十章 期间、送达 275

二期间的计算 276

三期间的耽误和补救 277

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 278

二送达的手续和要求 278

第十一章 立 案 280

第一节 立案的概念和意义 281

一立案的概念 281

一立案的材料来源 282

二立案的意义 282

第二节 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283

二立案的条件 284

第三节 立案的机关和程序 286

一立案的机关 286

二立案的程序 286

第十二章侦 查 290

第一节 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90

一侦察的概念 290

二侦察的任务 292

三侦察的意义 293

第二节 侦查的原则 294

一侦查要迅速及时原则 294

二侦查要客观真实原则 296

三侦查要完备细致原则 296

四侦查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原则 297

第三节 侦查行为 299

一讯问被告人 299

二询问证人 305

三勘验、检查 309

四 搜 查 315

五扣押物证、书证 318

六鉴 定 319

七通 缉 320

一提起公诉的概念 322

第四节 侦查终结 322

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任务 322

二侦查终结的条件 322

二提起公诉的任务和意义 322

三侦查期限 323

四侦查终结的处理 324

第十三章提起公诉 326

第一节 审查起诉 326

一审查起诉的概念和意义 326

二审查起诉的内容 328

三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 328

四审查起诉的期限 330

五审查起诉的结果 331

第二节 提起公诉 332

三提起公诉的条件 334

四提起公诉的程序 334

五起诉书的制作 335

一免予起诉的概念和意义 336

第三节 免予起诉 336

二免予起诉的条件 337

三免予起诉决定书的制作和处理 339

第四节 不起诉 340

一不起诉的概念和意义 340

二不起诉的条件 341

三不起诉决定书的制作和处理 342

第五节 出庭支持公诉 342

一出庭支持公诉的概念和意义 342

三出庭支持公诉的准备工作 343

二出庭支持公诉的任务 343

四出庭支持公诉应依法进行 344

第十四章审判 346

第一节 审判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346

一 审判的概念 346

二审判的任务和意义 347

第二节 审判组织 348

一 审判组织的概念及其形式 348

二合议庭的组成及其活动原则 348

三 审判委员会 350

一 第一审程序的概念 352

第十五章第一审程序 352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 352

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 353

三 第一审程序的意义 353

第二节 公诉案件 354

一 公诉案件的概念 354

二 公诉案件审查的性质和任务 354

三 公诉案件审查的内容和方法 355

四 公诉案件审查后的处理 356

二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 357

一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357

第三节 开庭审判的准备工作 357

三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检察院 358

四传唤有关人员 358

五 公布案由 358

第四节 法庭审理 359

一开 庭 359

二法庭调查 360

三法庭辩论 362

四被告人最后陈述 364

五评议和宣判 365

第五节 判决、裁定和决定 368

一判 决 368

二裁 定 370

三决定 371

第六节 自诉案件 372

一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 372

二 自诉案件的审查和处理 373

三自诉案件审理的有关特殊规定 373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376

第一节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376

第十六章第二审程序 376

二第二审程序的任务 377

三第二审程序的意义 377

第二节上诉、抗诉的程序 378

一上诉、抗诉的当事人和机关 378

二 上诉、抗诉的期限 380

三上诉、抗诉的理由 381

四上诉、抗诉的方式 382

第三节 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判 383

一第二审审理的范围 383

二第二审审理的方式 384

三 第二审审理的结果 387

四上诉不加刑的原则 389

第十七章死刑复核程序 391

第一节 死刑复核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391

一 死刑复核的概念 391

二死刑复核的任务 392

三 死刑复核的意义 392

四 我国死刑复核制度的沿革 392

一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 394

第二节 死刑复核的程序 394

二对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 396

第十八章审判监督程序 399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399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399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 401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401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机关和人员 402

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 403

一重新审判的程序 404

第三节 审判监督的审理程序 404

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 404

二重新审判的处理形式 405

三重新审判的合议庭 405

第十九章执 行 406

第一节 执行的概念和意义 406

一 执行的概念 406

二执行的意义 407

第二节 执行的机关和程序 408

一死刑判决的执行 408

四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判决的执行 409

二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409

三判处徒刑、拘役宣告缓刑判决的执行 409

五无罪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 410

六财产部分的执行 410

第三节 执行中的诉讼问题 410

一监外执行 410

二减刑、假释 411

三死刑缓期执行的减刑或执行死刑 412

四发现新罪与漏罪的处理 412

五对错判和申诉的处理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