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播的类型 1
1 传播 1
2 内向传播 1
3 人际传播 2
4 组织传播 5
5 群体传播 6
6 大众传播 7
7 国际传播 8
8 跨文化传播 11
9 全球传播 11
10 健康传播 12
11 公共传播 12
第二章 传播模式 15
1 传播学 15
2 模式 18
3 传播模式 19
4 传播要素 21
5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22
6 布雷多克模式/7W模式 23
7 申农—韦弗模式/数学理论 23
8 传播过程理论 25
9 格伯纳模式/传播总模式 26
10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28
11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31
12 丹斯螺旋模式 32
13 赖利夫妇模式 33
14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34
15 马莱茨克模式/大众传播场模式 35
16 纽科姆A-B-X模式 37
17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38
第三章 传播者 41
1 传播者 41
2 控制研究 44
3 信源 45
4 把关人(守门人) 46
5 把关人模式 48
6 议程设置 51
7 框架 53
8 报刊的四种理论 54
9 媒介的三种模式 56
10 大众传播的功能 58
11 传播控制 60
12 大众传播的体制 62
13 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64
第四章 传播媒介 66
1 渠道 66
2 传播媒介 67
3 大众媒介 67
4 媒介组织 67
5 人类传播发展的七座里程碑 69
6 印刷媒介 72
7 出版商 74
8 报纸 75
9 杂志 81
10 图书 83
11 电报 84
12 广播电视业 85
13 广播 85
14 电视 89
15 电影 96
16 录音业 102
17 新媒介 106
18 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115
19 媒介选择的或然率 116
20 传播的偏向 116
2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17
22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120
23 第四权力 121
24 媒介的功能 122
第五章 传播材料和内容 126
1 信息 126
2 信息化 131
3 信息社会 132
4 噪音 132
5 冗余 132
6 熵 133
7 信息论 134
8 信息流理论/信息扩散理论 136
9 信号 137
10 符号 137
11 语言符号 139
12 非语言符号 141
13 符号互动理论 142
14 共同经验范围 143
15 语义学 143
16 抽象 144
17 语言的特性 145
18 语言的误用 146
19 大众传播的内容 147
20 易读性 150
21 可获得性 152
22 讯息 152
23 文化 153
24 选择节目的最小公分母原则和最低反对原则 154
25 谣言 154
第六章 受众 155
1 受众 155
2 信宿 157
3 社会化 158
4 解释学理论 158
5 行为主义心理学 159
6 认知心理学 162
7 平衡理论 162
8 对称理论 164
9 调和理论 165
10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一贯性理论 166
11 信息处理理论 167
12 受众心理的特点 170
13 使用与满足理论 170
14 受众期望—价值理论 178
15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179
16 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动机 181
17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181
18 解释受众选择性心理的五种理论 183
19 受众的从众行为 186
20 受众的逆反心理 189
21 关于受众的观念的演变 190
22 受众的价值 193
23 受众的权利 194
24 收视类型 195
25 媒介暴力可能产生的效果 196
26 沙发土豆 198
27 亲社会行为 202
28 媒介素养 203
第七章 传播效果 205
1 传播效果 205
2 子弹理论 209
3 宣传 211
4 霍夫兰的美国陆军研究 216
5 态度改变的功能取向 222
6 态度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223
7 说服的技巧 224
8 说服理论的新模式 226
9 卡特赖特的劝服原则 226
10 莱平格尔的说服模式 227
11 间接效果理论 228
12 有限效果理论 230
13 德福勒心理动力学模式 231
14 两级流动传播 231
15 创新的扩散 234
16 新闻的散布 239
17 适度效果 239
18 教养理论 240
19 沉默的螺旋 245
20 第三者效果 248
21 媒介霸权理论 249
22 议程设置的效果 250
23 知识沟假说 254
24 强大效果模式 261
25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261
第八章 传播的应用 264
1 传播研究 264
2 新闻采集与报道 264
3 广告 270
4 公共关系 281
5 营销 286
6 市场调查 292
7 媒体经济学 296
8 文化产业/意识工业 300
第九章 媒介法规与伦理 302
1 第一修正案 302
2 信息自由法案 303
3 诽谤 303
4 隐私权 304
5 保护新闻来源 305
6 版权 306
7 淫秽与色情 307
8 《1996年电信法案》 307
9 对媒介的非正式控制 308
10 新闻传播的个人道德规范 310
11 方针手册 311
12 印刷媒介的组织方针 311
13 美国电影协会评级系统 311
14 意见调查员 312
15 潜网 312
16 普利策奖 312
17 新闻的偏差 313
18 新闻和编辑政策 314
19 媒介与社会化 314
20 大众娱乐理论 318
21 大众社会 318
22 作茧效应 319
23 赋予社会地位 319
24 信息主权 320
25 文化霸权 320
26 文化帝国主义 321
27 文化商品化 322
28 电子乌托邦 323
第十章 传播学主要流派和大家 324
1 经验学派 324
2 批判学派 326
3 法兰克福学派 331
4 芝加哥学派 333
5 解释学派 338
6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338
7 哥伦比亚学派 339
8 帕洛阿尔托学派 340
9 人文主义理论 341
10 功能分析理论 341
11 技术决定论 341
12 美国社会科学的根源 341
13 最早关注传播问题的美国社会学家 345
14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349
15 威尔伯·L.施拉姆 357
16 哈罗德·A.英尼斯 358
17 罗伯特·K.默顿 359
18 马歇尔·麦克卢汉 360
19 沃尔特·李普曼 361
20 利昂·费斯廷格 362
21 诺伯特·维纳 363
22 克劳德·E.申农 364
23 沃伦·韦弗 365
第十一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 367
1 科学方法 367
2 传播研究的分类 367
3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 371
4 范式 371
5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371
6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372
7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 372
8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373
9 假设 374
10 归纳 374
11 演绎 375
12 归纳与演绎之间的联系 375
13 因果关系 376
14 测量 376
15 抽样调查法 380
16 问卷 385
17 访谈法 388
18 观察法 390
19 实验法 392
20 内容分析法 394
21 统计 396
22 调查研究报告 399
附录 传播学基础与经典作品101部 401
后记 410